吕丹
郑州市郑东新区坚持“科教兴区”和“人才强区”战略,打造河南省教育高地,构建“面向国际,国内一流”的教育服务体系。在学校建设数量、质量上取得了显著成绩,形成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错位竞争的学校发展路径。时代特征和中原文化相结合与教育互为依托,让郑东新区的教育于荒芜中肆意生长,正欲芬芳绽放。
从零开始的一切
历时3小时40分钟,列车跨越华北平原,将北京的旅客带到695千米之外的中原腹地——郑州。高铁列车所停靠的郑州东站坐落于郑州市的一个仅有10余年历史的新设行政区划,名为郑东新区(以下简称“东区”)。
自2000年建设东区设想的提出,到2003年以郑州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奠基为标志的CBD建设正式启动,郑东新区拥有370万平方公里的规划建设面积,东至万三公路、北起黄河南岸、南至陇海铁路,中央商务区、龙湖区域、白沙园区、综合交通枢纽区、龙子湖高校园区、炎黄都市观光区等六个功能区。东区的发展呈现出了整体规划、建设迅速、成效突出的特点。
功能性的有效发挥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教育是城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它的发展程度也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的关键性标尺。在一片荒芜上生长出来的东区要如何使城市建设焕发生机,如何聚集人气,使城市具有灵魂,教育无疑是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2010年郑东新区已有学校仅为7所,通过新建、改扩建和接收白沙区域办学资源,截至2015年年底,新增学校64所,增长了9倍多;在校学生由2010年年底的6500名,增加到2015年年底的5.3万名,增长了7倍多;加大优秀教师引进力度,教师数量由2010年年底的600名,增加到现在的3569名,增长了近6倍。
大地静默无声,理想肆意生长。
教育的普惠价值观,在东区得到了很好地贯彻。东区的教首先从数量规模上,保证了居民有学可上。
2016年,郑东新区新招收学生1.28万名,教育规模进入新的量级,新建24所中小学,建成54中等10所中小学。2017年秋季前,郑东新区将有14所中小学校竣工,其中新建学校9所,改扩建学校5所。
数字是枯燥的,却也最能说明问题。笔者在走访郑东新区的过程中,得到了郑东新區教育文化体育局分管音体工作负责人的全程陪同。2006年,她作为第一批公开招考的教师,进入东区的教育战线。物转星移,十年过去了,东区的教育如同一只绚丽的玫瑰,在旷野恣肆生长。回望“十二五”,郑东新区总投资51.38亿元,新建中小学28所、公办幼儿园14所,改善薄弱学校8所,占全郑州市的半壁江山。目前,郑东新区共有公办中小学幼儿园69所,其中成建制学校47所(高中1所,初中12所,小学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教学点15个,幼儿园7所;公办教师3569人,中小学57169人(小学42779人,中学14223人,高中167人),公办幼儿园3946人。民办小学2所,在校人数5174人。注册民办幼儿园35所,在园幼儿8984人。
未来五年,根据《郑东新区管委会关于加强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的配建学校标准,按照中小学建设合理规划、梯次推进的原则,高标准推进学校建设,郑东新区计划再投资45.6亿元,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7所,增加优质学位79620个。其中新建小学20所,改扩建3所,增加小学优质学位42120个;新建中学14所改扩建1所,增加中学优质学位33900个;新建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新建幼儿园5所,增加优质学位3600个。
笔者认为这样的做法与教育的普惠价值观是相一致的。更何况,在寸土寸金的土地上规划这么多的学校,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
数量与质量是教育发展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东区实现了在学校数量、学生数量和教师数量上的大幅度增长,那么,在提升教学质量方面又做了哪些努力呢?
硬件保障首当其冲。记者走访了东区从幼儿园到高中的各个学段的学校,无论教学任务有何差异,开阔的操场、完善的设施、优越的周边环境,都是这些学校的共同特征。从电子黑板、阅览室(角)、广播室、体能训练设备、科学走廊,记者在这些硬件设施上,并没有感觉到与北京学校的明显差异。甚至,后规划建设的学校有着更为完善的设施设备,如,人车分流设计,保障接送学生的车辆不影响校门口交通。
软件方面,东区的教育主管部门,为教师成长创设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在引进优秀教育管理者之外,为本区域的教师和教育管理者的成长创设机遇和环境。每年,东区都会选派40—60名校级干部到上海、南京、珠海、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挂职锻炼;定期组织学校中层及以上领导干部、骨干教师赴全国知名师范学校进行培训,加强业务学习,拓宽教育视野,提升教育教学水平。让学校成为独立单位,建立现代管理制度:创造独立办学的条件、经费,减少教师校长的职业风险。走访中,一位校长对记者说:“在东区工作,很省心,校长只需要操心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资金等其他问题局(郑东新区教育体育局)都会给解决好。”
教学方面,东区的教科研能力也在持续提升中,开展了中学教师课堂教学达标、教学基本功比赛和优质课比赛等活动。截至2016年12月,东区省级课题立项64项、市级课题立项534项,省级课题结项24项,省级成果获奖21项,市级课题结项506项,市级成果一等奖141项,一等奖获得率28%。郑东新区的省市级课题研究,不管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均走在了郑州市的前列。涌现出国家级骨干教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103人,市级各类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250人。在近几年的中招考试成绩排名中,郑东新区位居市内九区前列。
“郑州精神之诗篇 中原文化之积淀 科学发展之典范”,这是写在郑东新区教育信息网首页上的明黄大字,这既是目标方向,更是发展路径。新区的建设改变了生活,也改变了教育。
年轻就是有更多可能
新,是郑东新区给记者最具冲击力的第一印象。崭新的楼群建筑,极具个性的环形公路设计……这一切都在原来的荒地鱼塘上铺陈开来,其中蕴含着无法抑制的生命和活力。
年轻,也可以说是东区教育、东区学校和东区教育队伍的共同特征。在走访和之后的座谈会上,记者见到了10余位校长,90%以上年龄在40岁以下。年轻意味着更多激情、更开阔的思路,更带来了发展形态的多样化。
坚持特色化竞争,构建活力丰富的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正是郑东新区教育发展的主要经验之一。在搭建现代学校制度建设平台方面,郑东新区推动实施了“四个一”工程:一校一个办学章程、一校一个3—5年发展规划、一校一套完备科学的规章制度、一校一个符合本校实际的办学特色。“四个一”工程的实施,推动每一所学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成长、全员参与、准确定位,形成符合学校发展特点的办学风格。
走进郑州九十六中,记者被随处可见的书法作品吸引。据介绍,书法是郑州九十六中的办学特色,已经走入了学生的课堂,成为正式课程。与书法相关的装裱、篆刻等项目也成为郑州九十六中特色课程的一部分。在深度挖掘传统文化教育的同时,郑州九十六中也打开了对外交流的窗口。2016年1月27日至2月1日,郑州市第九十六中学师生代表团一行40余人赴韩国大都中学进行友好学校交流活动。九十六中的学生住宿在韩国学生接待家庭中,感受韩国文化,和韩国学生一起品尝特色食物,学习传统乐器,体验韩国的课程。
“男生变得特别绅士”,走访中九十六中的副校长给记者介绍了交流活动之后学生的有趣变化。文化的渗透和影响是悄无声息的,九十六中以中原丰厚的文化积淀为养分,以中国为出发点,打开一扇窗,让世界认识中国,在这里,记者真切体会到了一种文化古国的自信和对张扬的期待。
昆丽河小学因毗邻昆丽河而得名,吸收了昆丽河灵秀之气的昆丽河小学以“博雅教育”为特色,“博雅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学识广博,品性雅正。校门口如画卷展开的雕塑上刻着校训:“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显而易见,“德”育在昆丽河小学被放在了尤其重要的位置上。“博雅教育”的愿景是,逐步形成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艺术和礼仪教育为特色的教育管理模式;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全面提升学校和师生的文化底蕴;整合学科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师生中普及文明礼仪教育,提高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使学生和教师成为“博学雅行”之人。
为了实现这样的教育目标,昆丽河小学开设了校本课程,构建博雅文化的基础。校本课程以“经典篇”“礼仪篇”“书香篇”“家乡篇”为主要内容,学校组织教师自编教材(文字、音像、综合实践等形式),分年级制定教学大纲,教学课时列入课程表,制定科学、可操作的成绩评价体系,记入学生总学分。
鄭东新区实验幼儿园是本次走访的最后一站。教学楼前“童话世界”四个大字,如通往桃花源的那条涓溪水路,预示着将要展开的别有洞天。一进门,右手边的墙上彩绘有一列小火车,火车头是“与爱同行 幸福成长”,列车的各个车厢则是实现和保障幸福成长的各个方面工作的简单介绍。
而“幸福”感也在参观和园长的介绍中,慢慢渗透进了记者的心中。实验幼儿园的小朋友吃的幸福,因为有全透明厨房保障卫生,试餐都被家长要求打包回家的特色美食;实验幼儿园的教师是幸福的,因为他们都抱有爱孩子、爱事业,以快乐的心态去迎接不一样的每一天,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共同理想。 而记者的幸福感则来自于,真切体会到了实验幼儿园“一切为了孩子,和孩子共同成长”不是纸面上的枯燥文字,而是在小朋友的那一句“园长妈妈”的呼唤中。
郑东新区在推动学校特色发展上,逐渐形成了“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格局,促进教育优质发展、均衡发展、特色发展、个性发展。如何从纷繁的理念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这是学校差异化发展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同时也是年轻的郑东新区教育和年轻的郑东新区校长们的机遇。有了想法就可以去实践,因为郑东新区为学校搭建了广阔的展示特色的平台,每年举办的郑东新区教育文化艺术节、春季运动会、迎新年文艺汇演……于是我们看到了“中国软式垒球训练基地”设在了郑东新区,昆丽河小学的腰鼓、康平小学的剪纸、聚源路小学的管弦乐、八十八中的航模都渐渐形成了品牌。
打造学校特色文化,促进学校特色发展,错位竞争,是郑东新区学校的发展路径,而最终目标是实现全区学校没有好差之分,只有远近之别、特色之异。笔者认为这不仅仅是郑东新区学校发展的目标,更是学校应有的样态。未来择校标准应不再是升学率和成绩,而应是学生特长与学校特色的高度契合。
“教育发展是一个慢的过程”
数年前,记者曾途经郑州,见识了郑州火车站的规模和无从想象的旅客密度。然而这次的郑东新区之行,扭转了记忆深处多年来对郑州的印象。崭新、现代的城市设计与特色各异、元气满满的学校,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对于郑东新区的教育,因为行程的匆忙,无法从课程体系设计、课堂教学的实施、教学方法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考量和评价。但是,各位校长的年轻活力、学校明显的差异化特色定位、郑东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田国安局长的朴实与热情引发了笔者对区域教育发展的思考。
郑东新区教育取得的成绩在于其发展原则与蕴藏于背后的中原文化的融合。郑东新区的教育是依据“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的原则建设起来的,这确保了新建校园建筑布局科学、设施先进,充满了现代气息。这种现代气息与其兼容众善、合而成体的包容性,以强辐射力和影响力为特征的开放性,居于中华文化系统中主体地位的基础性的中原文化融合并蓄,与教育互为依托、互相砥砺。
就如昆丽河小学教学楼中,引得记者驻足的教师笑脸墙;就如在讨论郑东新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享受同等入学”政策时,各个学校的校长没有表现出一丝的畏难情绪,甚至有校长说,教育是要为城市发展服务的。记者也在郑东新区的相关文件中看到“重点保障孤独症、自闭症等特殊群体儿童平等入学权益”,这样的承诺落于纸面容易,落于行动却很难。数据显示,2015年和2016年,郑东新区中小学共接收进城务工随迁子女9224人,占招生总数的35.5%。也许,这样的数据可以用田国安局长说的的一句话解释背后的原因,他说:“农民的孩子也是孩子”。
质朴、简单,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夸夸其谈,然而却是教育真谛的彰显,包容和普世观,正是教育能够育人最为根本的所在。郑东新区学校的高密度规划、差异化特色发展路径,都是适切了中原社会文化、地域文化和社会发展阶段的。
速度规模是保障的基础,然而在评价郑东新区教育的高速发展时,田国安局长却说“教育是一个慢的过程”。这里,不得不佩服田国安局长的智慧和从容,一句话投射出了他对教育内涵的思考和身为教育者的沉静内心。教育本身确实是一个静待花开、润物无声的过程,启蒙、明智、达理都是源自内心的转化,如同生命的慢慢生长。无论学校建设得多么快,规模如何迅速地扩张,教育和教育者所追求的仍然是缓慢而精彩的绽放,方得吐露悠远芬芳。
责任编辑:安之鱼
lda3_14@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