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国强
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培训越来越强调贴近教育教学实践,从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到培训场域,重心都在下移,校本培训的作用日益凸显。教育行政部门也已经认识到校本培训的独特价值,明确提出要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并采取多项措施进行推广。
在这样的背景下,校本培训逐渐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流方式。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校本培训存在模式单一、同质化严重、适切性不高等问题。如何结合不同学校的发展特点,创新思路,开展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培训,成为许多学校面临的共同问题。
一、校本培训的内涵与特点
校本培训,顾名思义,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校本培训,强调的不仅仅是培训发生的地点在学校内部,而是突出整个培训过程中学校和教师主体性的发挥,以“达成教学时间、学习时间与研究时间的统一和教学实践空间、学习空间与自我发展空间的统一”。[1]
校本培训首先应凸显针对性。校本培训应该以解决学校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出发点,既可针对共性问题,也可以针对个别问题。其次,校本培训应突出主体性。校本培训的最大优势就是将培训的主动权还给了学校与教师,从需求调研到课程开发再到课程实施,都需要本校教师的参与。第三,校本培训应坚持实践性。教师培训要想取得实效,必须立足教学实践问题,开展实践探索,最终改进教师实践行为,校本培训应将培训的全过程置于实践中。
二、校本培训的形式与问题
1.校本培训的形式
校本培训目前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经验交流,其中师徒结对是较为普遍的一种交流形式;二是观摩研讨,某一学科教研组通过互相听课观摩评价,发现亮点、改进不足;三是案例剖析,围绕教育教学中的某个问题,或提出疑问,或交流做法,或提出策略,最终达成问题解决;四是课题研究,将教育教学中的问题转化成课题,开展集体性研究;五是专家讲座,邀请某一领域理论或实践方面的专家开展全员培训;六是个人自学,教师自己通过实践、阅读等形式实现自我的提升。这些培训形式较好地适应了校本培训的特点,成为开展校本培训的有力抓手。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学校未能恰当地采用这些形式有效推进培训的展开,一项针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调查显示,38.3%的教师认为培训形式应体现出多样性,40.1%的教师认为培训的形式应更具有适应性。[2]
2.校本培训存在的问题
一是模式单一化。以上几种校本培训形式都处于中观层面,微观层面会有不同的操作方式,宏观层面会有不同的组合方式,但不少学校不仅在基本形式的选择上过于单一,而且在微观宏观的探索上少有作为,导致校本培训的模式趋于单一化。
二是同质化严重。学校特色体现为学校独有的精神文化积淀,深刻影响着校本培训模式的创建,不同形式的校本培训植入不同的学校本应有不同的形态,然而许多学校校本培训模式却是千篇一律,未能凸显出学校的特色和创新。
三是适切性不高。培训模式的适切性,应该立足于三个维度:对学校的适切性、对教师的适切性和对培训内容的适切性。部分学校在构建培训模式时,未能综合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从而导致培训无法落地。
三、校本培训的特色做法与创新思路
(一)校本培训的特色做法
1.跨学科整合
在评估中,某小学的特色展示活动“面包的芬芳”让人眼前一亮,借助“烤面包”这一活动主题,将不同学科教学内容整合于这一教学实践活动之中。在确定课程主题后,通过开展跨学科教学研讨,确立各自学科在这一活动课程中的立足点,比如数学中的比与比例、科学中的发酵与称重、英语中的烘焙、语文中的过程描写等,并就各自学科的立足点进行教学设计并实施,组织跨学科听课观摩,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实施方案。整个过程不仅体现了校本培训中教师的自主性,而且扩展了各学科教师的视野,也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随着教育综合改革的不断深入,基础教育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综合素养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体性教育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中小学教育从系统角度统筹各个学科的教学,实现综合育人。跨学科整合关注各学科之间具有内隐的共同价值,从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组织实施各学科教学,以实现各学科协同育人。
2.以项目为抓手
评估过程中一个很直接的感受就是研究項目的引入,包括深度学习、友善用脑等。不少学校通过与高等学校、培训机构和社会组织合作,成为某一项目的实验校,借助外部力量开展校本培训工作。以某所中学的“友善用脑”项目为例,该学校在十年时间里,一直以“友善用脑”推进课堂教学变革,校本培训也围绕该项目展开。首先,通过各种方式普及“友善用脑”理念,鼓励教师课堂实践;然后,以小组合作为突破,开展分组方式、课堂实施、教学评价的行动研究;之后,在专家指导下教师开发相应实践标准,进一步指导和完善教学实践。通过一系列活动,每一位教师都成为“友善用脑”的自觉实践者。
校本培训的最大误区就是局限于本校,我们倡导以校为本,但并不是要忽视外部资源,有时外部介入反倒能够激发整个学校的活力。当下,各类研究项目不断涌现为学校发展提供了机遇。在综合考虑自身情况的基础上,可以选择引入一些优质项目,通过项目来实施校本培训,就能形成一以贯之的系列化、持久化的培训活动。项目就是一根线,串联起这些活动,让人看到校本培训的“主心骨”。
3.学术性组织
在调研过程中,一所中学的校本培训引起了我们的注意。该中学借鉴我国古代书院模式,成立了专门的校本培训组织机构——教育家书院。书院将所有有关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动都统整起来,其运作采取协商与自主的模式,在培训活动的开展上与教师协商,培训活动的参与完全自主,培训资源也多数出自本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校赋予了教师更多专业自主权,教师成了自我发展的自觉践行者,通过各种沙龙、讲座、课题等方式促进教师的发展,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在校本培训中,我们特别强调组织的保障作用,有了专门组织,校本培训的开展也就有了依托。校本培训组织不应该成为教师被动参与培训的又一道枷锁,而应该是教师自主发展的平台,是提供资源与机会的平台。教育家书院正是这样一种组织机构,它将志趣相投的教师结合在一起,建构起一个又一个的学习共同体,在一所中学校园营造了大学的学术氛围,每一位教师都成为研究者,教师在不知不觉中走上了自主发展的道路。这样的机构已经接近于“自组织”的概念,即在组织中并没有明确的科层隶属关系,而是以问题解决为导向的平等灵活的组织方式。自组织意味着教师把教育及教育改革看作他们自发、自觉的组织性行为,而不是被动依赖的刺激反应模式,这是自在、自为、自有序的教师专业发展。[3]
(二)校本培训的创新思路
1.紧跟形势
校本培训要“新”,必须紧跟时代步伐,用更丰富的内涵充实校本培训的模式。首先,必须紧跟社会发展形势。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已渗透社会各个领域,校本培训应该顺势而为,开发建设培训资源,借助互联网技术,开展更加灵活、更具个性化的培训。其次,必须紧跟教育改革形势。当前教育综合改革已经步入深水区,中高考改革步伐加快,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综合素质已经成为基础教育领域共识,课堂教学该如何转变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校本培训应该关注的问题。第三,必须紧跟教师隊伍变化形势。当下,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师队伍的主力军,他们更喜欢接受新事物,更加追求自我,校本培训要释放更多的自主权给他们。校本培训只有紧跟这些形势,才能在创新上迈出更大的步伐。
2.抓好载体
校本培训活动并不是杂乱无序的,而应该是持续性的、进阶式的、系统化的,应该有一条主线来串联,研究课题与项目就是整合校本培训的一条主线。通过有选择的参与一些项目,抓好校本培训载体。研究项目的开展应该是连续的,这样就能保证同一主题下校本培训活动的持续性开展。项目研究是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过程,校本培训活动的开展也遵循同样的思路,在理论与实践之间逐层进阶。研究项目注重前后活动的关联性,实现了校本培训活动的系统化。不同项目的引入本身就会带来一种全新的理念,校本培训去传递和实践这些理念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校本培训不一样的特色。
3.形成组织
校本培训组织保障需要建立在实体性的机构上,这样的机构与学校的其他机构不同,它应该是自组织形式,以教师的自主协商、自主决策、自主参与为特点,或者更明确地说,它的运行机制应该是自下而上的,是学校中的民间组织、教师们的草根组织。机构的作用首先是聚人气,将志趣相投的教师组织在一起,形成紧密的协作关系;其次是搭平台,通过各种各样的沙龙、论坛、课题等开展活动;第三就是供资源,包括校本培训所需要的师资资源、场地资源和课程资源。自组织机构真正将教师团体发展成为一种学习共同体,推动校本培训活动的有效开展。
校本培训是最贴近一线教师教育教学实践的,它要解决的是从培训到实践“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因此,中小学校应该高度重视校本培训的独特价值,通过多种方式推进校本培训的转型与创新,开展高质量、有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妮.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5.
[2]罗伟.中小学教师校本培训模式初探[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5.
[3]阳泽,杨润勇.自组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机制[J]. 教育研究,2013,10:95-102.
(作者单位: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
责任编辑:江丽莉
jiangll@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