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构筑教育之魂

2017-03-21 15:09刘波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课题教研研究

刘波

记者:从事数学教学工作28年,您是如何让学生爱上数学的?

郝秀丽:诗人臧克家说过:“一个和孩子常年在一起的人,她的心灵永远活泼像清泉;一个热情培育小苗的人,她会欣赏它生长风烟;一个忘我劳动的人,她的形象在别人的记忆中活鲜;一个用心温暖别人的人,她自己的心也必然感到溫暖。”我喜欢和孩子们打交道,也乐意常年和他们在一起,从教28年,这份情感一直温暖着我,也促使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教育学生上、倾注在教学上。

1988年,从我走上教师岗位的那天起,我就一直耕耘在小学数学教学的第一线。经过多年积累,我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1997年,我执教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荣获河南省第三届优质课大赛特等奖,这在当时驻马店教育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当年,我被驻马店实验小学以引进人才的方式调到这里执教,从此便扎根这里,不断学习成长,成为小学数学教学领域的名师。

多年的一线教学实践让我认识到,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对数学产生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和学习数学的乐趣,这对数学教师来说,既是挑战,也是责任。为此,我不断总结教学方法,不断研究数学与数学教育的规律,在课堂上把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找到生活与知识的契合点,并以它为切入点来进行教学。比如,学习了《百分数的意义》,我便指导学生分头统计学校低、中、高年级学生的近视率,并分析原因,给出对策,指导学生写出了调查报告。再比如,学习完《小数的认识》,我指导学生办以“生活中的小数”为主题的数学手抄报。在我看来,数学教学应该遵循“融情于理、融情于智、润泽生命”的教学理念,并把它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经过多年实践,我把我的数学课堂教学形式总结为“以情为纽带、以趣为突破口、以思为核心”,让课堂上下变得情理相融、情智共生,用创造性的劳动营造一个智慧的课堂。我再举个例子,我在教学《9的乘法口诀》一课时,基于对学生学情调研的分析,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歌曲激趣,导入新课;自主探索,深入理解9的乘法口诀的意义;观察9的乘法口诀中的积,发现规律;用9的乘法口诀解决实际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我不仅仅引导孩子们学习知识,还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孩子们认真倾听、善于思考、勤于表达、敢于质疑等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的后续发展积蓄力量。

记者:一路教一路学,您是如何做到教研共生的?

郝秀丽:从2002年3月至今,我一直承担着驻马店实验小学课程改革的任务,我参与了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1~12册的培训,并执教一轮;还多次承担学校课改观摩课和示范课的上课任务。我执教的《24时计时法》《厘米的认识》获河南省观摩课一等奖,执教的《分数除以整数》《秒的认识》《年月日》《1000以内数的认识》《9的乘法口诀》《圆的认识》《垂直与平行》等20多节示范课,受到一线教师的好评。6年实验教材的学习、实践、反思,我用心积累、积极探索,并在此基础上对全校数学教师做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生动有效数学课堂的追寻与思考”等专题讲座,让一线教师认识并了解了数学教学为什么必须读懂教材、读懂学生,如何读懂教材、读懂学生,什么是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如何为孩子们创设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这些内容。这些示范课和专题讲座,对刚刚接触实验教材、还不太熟悉新课程理念的教师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程改革期间,我还撰写了近50万字的教学反思,应郑州师院、商丘师院、安阳师院等学校邀请,为“国培计划”教师做了近50场的专题报告,内容包括“爱自己就栽培自己”“用反思提升教育生活的品质”“有效备课的探索与思考”“让爱走在教育的前面”等。由于这些内容贴近教学实际,我被一线教师评为最接地气、最具影响力、幽默风趣的教师教育专家。多年的潜心教学教研,使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撰写的论文《构建智慧课堂》发表在《教学交流》杂志上,同时被聘为中国教育学会成长研究会研究员;撰写的《让计算法则更好地服务于计算教学》发表在《小学教学设计》杂志上,《有效备课促进教师发展和学生成长》发表在《人民教师论坛》杂志上。论文《浅议数学教学情境》曾荣获2007年度河南省小学教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一等奖,《捕捉质疑 生成智慧课堂》一文在“第十届全国小学课堂教学征文大赛”中获得一等奖,《新课程背景下数学练习有效性的思考》获“教苑杯”全国教学论文大赛一等奖。

此外,我主持的省级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构建有效数学课堂的实验研究”荣获河南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一等奖,主持的课题“数学教学有效性研究”获河南省科研课题一等奖,参与的课题“数字化校园环境下,构筑‘幸福教育学校文化的实践研究”获河南省“十二五”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一等奖。作为一名教师,教学与研究都是不可或缺的。经历了这么多次的教与研,我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记者:作为一位名师,需要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您是如何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的?

郝秀丽:名师之“名”,不仅仅在于守着一方天地教书做学问。2015年3月,在上级领导的指导和支持下,驻马店实验小学组建了“郝秀丽名师工作室”。两年来, 我和工作室的成员秉持“走在前沿、做在实处、行在路上”的理念,围绕着“四个一”(研究一个科研课题、带出一批名优教师、引领一群年轻教师、产生一定社会影响)的总体目标,扎扎实实地开展工作。我们以课题研究为依托,围绕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方式、研究内容等方面的问题举行了多次研讨会。刚开始时,大家对课题“小学生运算能力的研究”还比较迷茫,不知道我为什么要把大家司空见惯的计算进行立项研究,通过对不同学校的300多名数学教师进行“什么是运算能力和如何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的问卷调查,以及进行与本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方面的学习,还有每月两次的网络交流、研讨,成员们理解了我设立这个课题的初衷,并对课题的研究达成了共识,明确了运算能力是小学生必须具备的重要的数学素养之一。通过多次的课题研讨,课题组成员抓住了课题研究的切入点——小学生计算错误的原因及激发小学生学习计算的兴趣,做到了研究一项、深入一项,将课题成果更好地运用于课堂教学。

为了让工作室成员的学习和交流延续下去,也为了使成员们的教科研能力得到持续提升,我依托网络优势,创建了“郝老师交流群”,把专业的学习、课题的研讨、技能的提升等,安排在隔周周四晚上8点进行。交流群除了有工作室成员、本校一批优秀教师的参与,我们还与商丘市“张凤仙名师工作室”成员结成了“成长共同体”,现已发展群员150多名。这些群员来自不同省份、不同地市,利用这种形式开展活动,扩大了名师工作室的辐射性。

我们工作室在教研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技术进一步将网络教研与工作室的制度相融合,逐步形成了科学化、制度化、前沿化的教研模式,并逐步推广出去。正如工作室的一位青年教师在学习日记中所写的:这种教研模式有利于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是交流群教研坚持的原则。我非常喜欢这样的研讨方式——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每一位教师都能用心去听、去评,发现他人的长处和不足,并结合自身的实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又能将自己的建议提供给他人,促使双方共同进步成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正是在不懈的努力中,郝秀丽老师的教学之路上才有一路掌声、一路芬芳。20多年来,郝老师一直虔诚而执着地站在数学教学的第一线,怀着对教育的挚爱,在教育改革的路上潜心地探索着、成长着,坚持学习、实践、反思,再学习、再实践、再反思。正是她的勤奋好学、务实求新、挑战自我、追求完美,才为学生提供了美好的数学教育,为数学教育做出了积极贡献,也为自己迎来了收获的金秋。

(责 编 再 澜)

猜你喜欢
课题教研研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