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十三五”规划展望基础教育未来

2017-03-21 15:05
河南教育·基教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十三五规划发展

近日,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战略任务和保障措施,是近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行动纲领和指导性文件。为了帮助读者理解好、学习好、落实好《规划》,本刊对《规划》中与基础教育密切相关的要点进行了梳理。

关键词:目标

《规划》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教育改革发展总目标的要求,提出了到2020年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推动我国迈入人力资源强国和人才强国行列,为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2030年远景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总体目标,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主要目标:1.全民终身学习机会进一步扩大;2.教育质量全面提升;3.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4.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5.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

目标主要是从三个维度考虑确定的:

一是人民群众的需求与期待。教育关系千家万户、子孙后代,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具体来说,《规划》提出了九年义务教育普及成果进一步巩固提升,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区、市)比例达到95%,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完成教育脱贫攻坚任务,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85%;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0%。

二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十三五”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教育为社会培养输送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同时要求教育在创新发展上有更大的作为。

三是国家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长远需要。《规划》既立足“十三五”,又瞄准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第二个百年目标的需要,提出了体系制度建设和教育信息化的目标,着眼于筑牢教育现代化发展基础,为未来国家的现代化奠基。

关键词:教育公平

一是保基本。《规划》提出要推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教育服务的覆盖面和质量水平,“十三五”时期将实施一系列重大工程项目,重点是要推动义务教育均衡优质发展,推进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扩大实施农村教师特岗计划,扩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范围,实现“两免一补”城乡全覆盖,让老百姓享受更加均衡和优质的义务教育。

二是补短板。新增教育资源重点向中西部、贫困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和边疆地区倾斜,加快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缩小区域发展差距。要加大对乡村教育的投入,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提高乡村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针对高中阶段教育尚未普及、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的问题,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健全学前教育投入机制,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入园机会和保教保育质量;实施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重点提升中西部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水平。

三是精准帮扶。《规划》提出保障经济困难群体平等受教育权利。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计划,让贫困家庭子女通过教育摆脱贫困、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面向残疾少年儿童,办好特殊教育,通过随班就读、在特教学校就读、送教上门等方式,为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做好随迁子女和留守儿童教育工作,进一步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学和升学考试的政策措施,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保护,健全服务体系,实行更加人性化、精细化的服务政策。

關键词:

《规划》提出,把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把创新育人方式作为突破口,把构筑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基本保障,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当前,教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很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集中反映在教育结构问题上。为此,《规划》明确提出了三项任务:

一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结构。推进区域、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全面提升中西部教育发展水平,服务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新增高等教育资源向新的城镇化地区、产业集聚区、边境城市延伸。统筹城乡中小学校、幼儿园布局和建设规模,消除城镇“大班额”。

二是优化教育体系结构。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着力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大力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加强大国工匠后备人才的培养。针对劳动力受教育水平低的短板,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构建终身学习制度,创造终身学习、多渠道成才的环境。

三是优化人才培养结构。针对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适度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新增计划主要用于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扩大高等学校和职业学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人才培养学科专业结构,加快培养现代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急需人才。

关键词:师德师风

《规划》把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师德师风建设提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规划》第八章专门部署教师队伍建设。与 “十二五”规划相比,有一个更突出的特点,就是把师德师风建设放在首位。

《规划》要求进一步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采取措施,加快解决这些问题:

落实大中小学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言传和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开展多种形式的师德教育,把教师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法治、心理健康等教育融入培养、培训和管理的全过程,推动各地各校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办法,构筑覆盖各级各类学校的师德建设制度网络,推动学校针对师德建设突出问题开展自查自纠,学校领导干部带头,全面加强教师队伍学风、教风、作风建设,努力建设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

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工作手段和载体,开辟思想教育新阵地,抓好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培训,组织广大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引导广大教师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政治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加大对新入职教师、海外留学归国教师的国情国史教育力度。大力宣传和表彰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增强教师职业的崇高感和荣誉感。

完善师德师风考评监督机制。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学校工作考核和教育质量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把师德师风表现作为教师考评的首要内容,建立个人自评、学生测评、同事互评、单位考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核机制,构建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多方参与的师德师风监督体系。完善师德表彰奖励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评奖评优的首要条件。依法依规加大对各类违反师德和学术不端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考核不合格的教师在职称评审、岗位聘用、评优奖励等环节实行一票否决制,将表现恶劣的清除出教师队伍。建立师德事件及舆情快速反应机制,及时掌握师德师风信息动态,及时纠正不良倾向和问题。

关键词:质量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规划》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作为主题,引领“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主要提出了五个方面的具体举措:

一是把落實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核心。《规划》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着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塑造学生强健体魄,提高文化修养、生态文明素养和综合国防素质,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关键。提出注重师德师风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吸引优秀人才从教,改进教师教育和培训,提高教师能力素质,完善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激励教师潜心教学、终身从教。

三是把创新育人方式作为突破口。提出了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优化育人环境,推进产教融合、科教结合、协同育人等一系列重要任务。

四是把构筑质量保障体系作为基本保障。完善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质量标准,健全国家教育标准体系。改进和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和质量监测制度,充分发挥教育评价对科学育人的导向作用。

五是把教育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让优质资源惠及更多学习者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学生。

同时,《规划》还着眼于青少年健康成长,提出了建设绿色校园、平安校园,优化校园育人环境,以及改善社会育人环境等任务,努力营造良好育人生态。

关键词:育人方式

《规划》指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全面提高教育质量。

一要坚持正确的育人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必须以坚持“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前提。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核心所在,是提高国民素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行动,也是适应教育内涵发展、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二要构建多样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形成更加适应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现代教育体系,建立大中小学之间人才培养沟通机制,鼓励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围绕人才培养开展合作。搭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衔接沟通的桥梁,建立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校之间、学校与经过认证的培训机构之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机制,打通升学壁垒。在国家基本学制下,允许各地试验不同形式的分段培养制度。

三要形成有利于个性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顺应时代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指导,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先进文化,紧紧围绕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及培养要求,构建完善的课程教材体系,深入研究、确定不同教育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形成教学内容更新机制,确保教学内容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满足文化传承发展和学生健康成长需要。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建立多元化学生评价标准,完善学生评价体系。

四要完善优秀学生选拔和培养机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跳级、转学、提前毕业、选修高学段课程、转换专业等制定特殊支持政策;建立中小学与大学、大学与大学、大学与企业在优秀学生培养方面的合作机制,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别的教学与研究;鼓励高等学校探索创新人才培养的新途径、新模式,加大对学生创新活动的支持和资助力度。

五要建立开放多元的评价体系。改革宏观层面的人才评价和选人用人制度,引导社会用人克服单纯追求学历的倾向,为人才培养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学校根据实际制定多样化教学评价标准,支持学校自主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和教学诊断活动,同时培育相对独立的第三方教育认证机构和评价机制,参与对学校教育质量的评价,以及教学诊断活动的指导。

“互联网+教育”是我国教育信息化多年建设的必然结果,更是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内在要求。

《规划》列出了“十三五”时期中国教育发展的五大具体目标,这五大具体目标都离不开“互联网+教育”:

全民终身学习机会的进一步扩大离不开“互联网+教育”。学习机会的扩大源于教育资源供给的扩大和有效覆盖,国内外的经验表明信息技术是创造和传播教育资源最经济、最便捷、最有效的手段;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创造和传播的广泛性、精准性、可获得性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离不开“互联网+教育”。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仰赖于教、学方式的变革,变革教、学方式一则要求教育者能够按照认知规律科学调整教学模式;二则要为学习者提供更好的学习工具;三则要形成更为紧密、更为有效的教学回路,连接一切、精准实施、伴随反馈、即时调整是其中的关键,而这恰恰是信息技术的优势所在。

教育发展成果更公平地惠及全民离不开“互联网+教育”。教育脱贫、教育均衡是我国教育发展的一大目标。要实现教育脱贫和教育均衡,一是要更好地布局教育资源,使得教育资源能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态势形成更优匹配。二是要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稀缺的地区、家庭、个体能享受到更好的教育服务。通过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一方面可以融汇数据,形成有效的教育决策支持系统,帮助教育决策者评估、布局、调整教育资源。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名师课堂”“名校网络课堂”“专递课堂”“在线开放课堂”等形式,低成本复制、大规模推送、高精度送达优质教育资源,以此促进教育脱贫、教育均衡。

人才供给和高校创新能力明显提升离不开“互联网+教育”。“互联网+教育”可以在汇聚经济、社会发展数据的基础上分析技术需求、人才需求,对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终端学段”人才培养的量、类、质提出更加明确的要求,加之对联动、互融、协作的促进,进一步提升高校科研水平和人才供给的精准性、有效性。

教育体系制度更加成熟定型离不开“互联网+教育”。教育体系制度的成熟是为了更好地提升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权责明晰、流程清楚,治理过程的可检验、可追溯、可公开是成熟教育体系制度的基础,这就要求能够清晰安排教育主体、科学规范教育流程,有关数据既可用又安全,而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无疑是实现这一基础的基石。可以预见,随着“互联网+教育”在“十三五”时期的全面展开,我国的教育体系制度将因此更加成熟。

關键词:保障

《规划》要求从四个方面确保“十三五”教育改革发展目标任务的完成:

一是靠坚持党的领导。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关键在党。《规划》设专章,提出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牢牢掌握教育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加强教育系统思想政治建设、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为规划实施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

二是靠坚持改革创新。《规划》要求不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和各类学校管理制度建设,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充分调动基层师生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统筹利用国内国际教育资源,借鉴吸收先进经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促进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推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发展,鼓励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提供更加优质、个性化的教育服务,不断拓展教育发展新空间。

三是靠改进教育治理。《规划》坚持依法治教,推进教育治理能力现代化。要求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教育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政府服务,健全民主决策机制;构建有效监管体系,加强教育督导,强化社会监督评价;全面推进依法治教、依法行政、依法治校,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为教育发展创造良好法治环境。

四是靠狠抓落实。党和国家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规划》明确提出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为实现《规划》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规划》要求,各地各部门做好衔接落实,制定好规划实施的路线图、时间表,组织实施好《规划》提出的重大工程项目,并将加强督促检查,建立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跟踪监测和评估,主动接受社会监督。

关键词:新

《规划》的制定在三方面充分体现了新理念、新思路和新特点:

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循大势,谋全局。《规划》立足于国际国内政治、经济、文化、科学和教育发展新趋势、新特点和新需求,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统领教育改革和发展,谋划《规划》的主要内容和主体框架,前后连通,一以贯之。《规划》分别从教育改革创新、教育结构调整、优化育人环境、推进教育对外开放和促进教育公平共享等五个方面,推进和实现教育战略规划理论创新,着力体现“十三五”期间教育发展的新观念、新政策和新举措。在创新发展方面,《规划》提出,要以改革创新驱动教育发展。在协调发展方面,《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学校之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建成覆盖城乡、更加均衡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在绿色发展方面,《规划》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核心,将绿色发展思想贯穿于校园文化、社会环境、诚信构建、科学评价和绿色校园等五大重点环节。在开放发展方面,结合国家重大战略,《规划》提出一系统的新思路和新策略,明确要求进一步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中外合作质量。在共享发展方面,《规划》进一步强调,教育发展成果更加公平地惠及各方面。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定重点,抓关键。《规划》着眼于人类共同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和复杂挑战,着眼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发展水平与质量需求,以及人口结构变化和人口生育政策调整,适应人的全面发展,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直面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全面的现状,优先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重点、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一是以文化人,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二是强化标准,提升教育发展质量;三是创新业态,积极发展“互联网+教育”;四是协调推进,全面改革育人模式;五是提供保障,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以广泛合作为基础,同参与,共创新。《规划》是一个教育发展思想、发展目标、发展模式和发展政策创新的过程。无论是在教育发展目标、教育改革策略,还是在教育体系建设、教育制度建设方面,《规划》都体现出了许多新特点。一是战略研究与规划制定相互支撑。针对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规划》领导小组进行了分领域、多维度研究论证,对“十三五”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重大改革、重大政策和工程项目进行了测算论证,对《规划》的科学决策和研究制定发挥了重要作用。二是专家论证与民主参与相互给力。对各方面意见均逐条研究,对《规划》文本进行修改,数易其稿,使其成为一个有广泛社会基础、体现广泛民主参与的高质量的中期规划。三是继承延续与改革创新相互促进。《规划》整体延续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较好地体现了延续性与创新性,实现了尊重规律与持续创新的有机结合。

(责 编 欣 航)

猜你喜欢
十三五规划发展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区域发展篇
图说共享发展
图说创新发展
教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