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惟杉
2017年1月17日,世界经济论坛迎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这是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席这一被称为“世界经济风向标”的全球规格最高的非官方经济论坛。
习近平主席2017年首次出访选择瑞士,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正值世界经济复苏依然乏力,国际投资贸易低迷,保护主义再度抬头,经济全球化屡受质疑之际。在外界看来,习近平主席的此次演讲,不仅为世界增添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在世界经济“迷茫”之时,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展现了一名“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领导者应有的作为,为处于低潮的经济全球化带来了“中国信心”。
中国声音为何如此重要?
“本周奔赴达沃斯的代表们将喝着香槟、吃着点心强装一切照旧,但这很难掩饰达沃斯论坛所代表的世界观正在遭受的强烈冲击。”
《金融时报》专栏作家吉迪恩·拉赫曼的评论未免有失公允,就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前,论坛创始人兼执行主席克劳斯·施瓦布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时代呼唤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领导者》中的第一句话便是:当今世界动荡不安,正在发生深刻变革。
就在论坛于1月17日至20日在瑞士东部小镇达沃斯召开之际,两件事情也在提醒人们,世界形势已经改变。
1月17日,几乎与论坛开幕式同时,英国首相特雷莎·梅发布了英国政府的脱欧计划纲领,英国确定退出欧洲单一市场;1月20日,论坛闭幕之际,特朗普宣誓就任美国总统。如果说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这两件“逆全球化”的标志性事件在2016年只进行了“彩排”,随着脱欧程序的启动与特朗普正式就职,在2017年它们将给世界带来更为现实的冲击。
IMF预测,全球经济将在今年增长3.4%,此前2016年3.1%的增速则是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最慢的。虽然2017年全球经济有向好的趋势,但IMF也提醒,“美国下届总统兑现其保护主义竞选言论的任何举动都将危及这种比较光明的前景。”
面對当今世界形势的变革,施瓦布表示,领导者面临的一项艰巨任务就是制定正确决策,而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的主题正是“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
当世界经济复苏困难,并面临国际贸易投资低迷、保护主义抬头、多边贸易体制受到冲击等挑战,经济全球化进程受到质疑之时,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出席素有“世界经济风向标”之称的世界经济论坛无疑带给外界更多的期待。
诚如施瓦布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中国已成为“在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领域都拥有强大力量的国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中国还担当了全球经济“火车头”的角色,中国正履行着“应势而为、勇于担当”的领导者的职责。
因此,人们不仅期待贡献全球经济增量三分之一的中国与世界分享发展经验,还期待着在当下一些政治事件表现出孤立主义与去全球化倾向之时,作为合格领导者的中国如何秉持让世界始终保持开放的态度和政策,如施瓦布所言,“在应对‘逆全球化方面,中国的声音非常重要。”
美国媒体CNN甚至认为,习近平主席此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年会的象征意味很丰富,中国已经准备好成为全球领袖,特别是在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逐步撤出全球舞台之际。
其实,在1月11日外交部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外交部副部长李保东曾透露中方期待习近平主席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实现的四项成果,位列首位的便是“针对国际社会对经济全球化问题的关切,阐述中方有关看法和主张,积极引导经济全球化进程向着更加包容普惠的方向发展”。
而经济全球化问题也正是习近平主席在1月17日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时首先谈及的话题。
谈经济全球化:“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
“今天,我想从经济全球化问题切入,谈谈我对世界经济的看法。”
习近平主席选择经济全球化问题作为主旨演讲的切入点,那么,习近平主席是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呢?
习近平主席引用狄更斯小说中的名句“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来阐释我们确实生活在一个矛盾的世界之中。一方面,物质财富不断积累,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类文明发展到历史最高水平;另一方面,地区冲突频繁发生,恐怖主义、难民潮等全球性挑战此起彼伏,贫困、失业、收入差距拉大,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上升。
但对于把世界乱象归咎于经济全球化的观点,习近平主席表示,“困扰世界的很多问题,并不是经济全球化造成的。”他进一步举例解释道,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
随后,习近平主席为经济全球化这个概念“正本清源”,他表示,历史地看,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不是哪些人、哪些国家人为造出来的。经济全球化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动力,促进了商品和资本流动、科技和文明进步、各国人民交往。
在为经济全球化进行有力“辩护”的同时,习近平主席并没有忽视经济全球化存在的问题。他表示,我们也要承认,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世界经济处于下行期的时候,全球经济“蛋糕”不容易做大,甚至变小了,增长和分配、资本和劳动、效率和公平的矛盾就会更加突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会感受到压力和冲击。
“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面对经济全球化这个并非十全十美的事物,习近平主席表示,经济全球化确实带来了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就此把经济全球化一棍子打死,而是要适应和引导好经济全球化,消解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让它更好惠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
在演讲中,习近平主席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例,坦言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他将世界市场比作汪洋大海,表示如果永远不敢到大海中去经风雨、见世面,总有一天会在大海中溺水而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我们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这是正确的战略抉择。”
刚刚过去的2016年适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周年,中国的发展恰可以为融入世界市场这一“汪洋大海”是正确抉择提供佐证,2001—2015年,中国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000多亿美元扩大至4万多亿美元,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4%升至13%以上。2009年起,中国由2001年的世界第六大出口国跃居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在经济规模上,中国也先后超越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跃居世界第二位。
习近平主席表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想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符合历史潮流的。”
对于如何让经济全球化进程更有活力、更加包容、更可持续,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提到3条建议,我们要主动作为、适度管理,让经济全球化的正面效应更多释放出来,实现经济全球化进程再平衡;我们要顺应大势、结合国情,正确选择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路径和节奏;我们要讲求效率、注重公平,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
对于习近平主席关于经济全球化的阐释,日本《产经新闻》称,习近平主席已经成为引领经济全球化的“新旗手”。新加坡《联合早报》则表示,在欧洲反全球化呼声高涨、特朗普即将就任美国总统之际,习近平主席在世界经济论坛这个西方主导的平台上,扛起经济全球化这面曾经被西方高举的旗帜。
把脉世界经济,开出药方
既然不能将困扰当今世界的问题简单地归咎于经济全球化,那么当今世界经济深陷困境的原因又是什么?对此,习近平主席认为,其根源是经济领域三大突出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一是全球增长动能不足,难以支撑世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世界经济正处在动能转换的换挡期,传统增长引擎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减弱,人工智能、3D打印等新技术虽然不断涌现,但新的经济增长点尚未形成。
二是全球经济治理滞后,难以适应世界经济新变化。习近平主席引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的数据表示,“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够。”
三是全球发展失衡,难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习近平主席表示,全球最富有的1%人口拥有的财富量超过其余99%人口财富的总和,收入分配不平等、发展空间不平衡令人担忧。
针对这三个突出矛盾,习近平主席也开出了“药方”。
第一是坚持创新驱动,打造富有活力的增长模式。习近平主席重申了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在杭州峰会上达成的重要共识,要以创新为重要抓手,挖掘各国和世界经济增长新动力。
第二是坚持协同联动,打造开放共赢的合作模式。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我们要坚定不移发展全球自由贸易和投资,在开放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旗帜鲜明反对保护主义。“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
1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达沃斯国际会议中心出席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 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
外界认为,习近平主席此番对保护主义亮明态度,既回应了市场对于中美可能开打贸易战的疑虑,也表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对外开放。其实就在2016年最后一天,据新华社报道,习近平主席对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建设上海自贸试验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一项战略举措。
第三是坚持与时俱进,打造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针对这点,习近平主席特别列举了两个具体事例,首先是已经生效的20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方案,习近平主席表示:“这一势头应该保持下去。”其次,他还强调,要践行承诺、遵守规则,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取舍或选择。习近平主席指出,《巴黎协定》符合全球发展大方向,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共同坚守,不能轻言放弃。
2016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前夕,中美两国率先批准《巴黎协定》,时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曾表示,这对于推动协议于2016年年内达成至关重要。但特朗普曾称气候变化是骗局,并在选举期间威胁要退出《巴黎协定》,虽然其在当选后曾改口稱对是否退出《巴黎协定》持“开放态度”,但外界仍然担心美国的气候政策会发生变化。
有分析认为,此次演讲中,习近平主席“点名”《巴黎协定》将其作为公正合理的治理模式的典范,不仅事关协议本身,更涉及多边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能否得到维护。
第四则是坚持公平包容,打造平衡普惠的发展模式。
欢迎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列举了一组数字——1950年至2016年,中国在自身长期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高的情况下,累计对外提供援款4000多亿元人民币,实施各类援外项目5000多个,其中成套项目近3000个,举办11000多期培训班,为发展中国家在华培训各类人员26万多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累计吸引外资超过1.7万亿美元,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超过1.2万亿美元,为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年均在30%以上。
习近平主席表示,从这些数字可以看出,中国的发展是世界的机遇,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更是贡献者。他同时表示,中国人民张开双臂欢迎各国人民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
显然,中国在谋求自身发展,受益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也希望借助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对于如何实现推动中国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习近平主席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值得注意的是,除去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增长新动能、深入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等方式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以及通过加大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等方式不断激发增长动力和市场活力外,习近平主席还强调了两项中国以自身发展惠及世界的途径。
首先是中国将积极营造宽松有序的投资环境,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建设高标准自由贸易试验区,加强产权保护,促进公平竞争,让中国市场更加透明、更加规范。
习近平主席指出,预计未来5年,中国将进口8万亿美元的商品、吸收6000亿美元的外来投资,对外投资总额将达到7500亿美元,出境旅游将达到7亿人次。
“对各国工商界而言,中国发展仍然是大家的机遇。中国的大门对世界始终是打开的,不会关上。开着门,世界能够进入中国,中国也才能走向世界。我们希望,各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公平敞开。”
据统计,2016年全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8132.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1%。
几乎就在习近平主席发表主旨演讲的同一时间,中国政府网发布了《关于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若干措施的通知》,其中提出了20项具体措施,包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放宽服务业、制造业、采矿业等领域外资准入限制,进一步创造公平竞争环境与进一步加强吸引外资工作等内容。有专家评论称,20条内容“条条重磅”。
其次,中国将大力建设共同发展的对外开放格局,推进亚太自由贸易区建设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谈判,构建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习近平主席特别强调,“中国无意通过人民币贬值提升贸易竞争力,更不会主动打货币战。”
习近平主席特别提到了“一带一路”倡议,他介绍道,3年多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斷扩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
商务部此前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年,我国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直接投资145.3亿美元;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1260.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