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磊
(山东省菏泽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共卫生科,山东 菏泽 274000)
脑出血疾病在临床治疗中病情发展较快,预后效果差,给临床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1]。临床治疗中常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本次研究对某院80例脑出血患者采用不同治疗方法,探究微创血肿清除术的应用价值。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80例。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经某院临床病理诊断并参照《脑出血疾病诊断标准》确诊。分组方式:按照患者疾病类型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与观察组(40例)。基本资料:对照组患者年龄为21~72岁,年龄均值为(51.1±2.3)岁;观察组患者年龄为22~71岁,年龄均值为(58.2±2.1)岁。两组患者从一般资料方面分析,差异不构成统计学标准(P>0.05)。
对照组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依据患者影像诊断采用常规开颅手术,采用平口小头控制吸引器,清除患者全部血肿,并且作止血、防感染操作。
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依据患者影像诊断资料对患者血肿区域的位置、状态进行定位,确定穿刺点,采用手锥在患者局部麻醉下刺破硬脑膜,退出手锥后采用手钻扩大通道,采用带针芯将引流管穿刺进入患者血肿腔,调整适宜位置后取出针芯,采用生理盐水冲洗肿腔后接引流袋抽吸血肿,首次抽吸的学重量控制在50%以内,术后第二天复查,爱用尿激酶溶解残留血肿。
①手术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②治疗总有效率(显效:血肿完全清除,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有效:血肿基本清除,单位完全清除,临床症状显著改善但未消失;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或加重)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以t值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以x2检验。当P<0.05时,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等各项指标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
表1 两组患者手术质量分析(±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质量分析(±s)
注:#与对照组相比,P<0.05.
组别 n 手术时间(min)术中出血量(ml) 住院时间(d)观察组 40 47.34±9.73# 56.83±10.67# 12.70±2.48#对照组 40 247.89±80.56 194.77±50.78 15.68±3.53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组间差异显著,其中观察组较为优异(P<0.05)。
表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资料 [n(%)]
脑出血发病较急,并且患者在发病前表现与常人无异,一般在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情况下发生,当患者情绪波动较大时,血压随之升高,而患者血管无法承受血压的波动,促使血管壁破裂造成脑出血[2]。脑出血疾病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随着生活条件的提高,人均寿命养成,该疾病的发病人群也显著增加,在我国脑卒中患者当中脑出血疾病的发病率占据了40%左右,在临床治疗中治疗方法包保守治疗与手术治疗两种,根据临床诊疗经验分析,保守治疗脑出血的效果优异于常规治疗方案[3]。
微创血肿清除术和开颅血肿清除术是两种常见治疗方法,微创血肿清除术有着创伤小、安全性高等优势[4],在术后减小易感染面积,缩小了感染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微创血肿清除术对于患者的耐受力而言较为优越,术后患者并发症症状也显著减小。而常规开颅术则创伤大、手术时间长,并且患者术中脑部组织长时间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引发感染,并且在抽吸血肿时对患者脑组织均造成不同程度的损伤,预后效果差[5]。
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治疗总有效率均具有显著差异,其中观察组患者较优异(P<0.05)。
在脑出血患者治疗中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可有效提高患者血肿清除成功率,改善患者手术质量。
[1] 杨文明,丛 明,张振兴,等.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比较[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4,13(4):360-361.
[2] 付伟奇.微创与开颅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效果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7):114-115.
[3] 张保云,刘 梅,田少锋,等.微创技术与开颅术治疗基底节区大量脑出血的疗效[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5,37(12):1450-1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