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熙,夏红卫,吴丽琴,杭 伟
(1.镇江市丹徒区人民医院,江苏 镇江 212000;2.镇江市丹徒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 镇江 212000)
2003年我国发生“非典”疫情,国家进一步重视传染病报告工作。2004年实施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随着直报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传染病报告管理工作取得明显的成绩,迟报、漏报等现象得到了有效的遏制。我院为规范传染病上报工作,结合二级综合医院的现状,由我院信息科组织相关科技人员开发了“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并于2015年9月实施,将此软件与医院门诊HIS系统和电子病历系统实行对接,实行关键字模糊查询和ICD-10编码同步检索,一旦出现传染病相关信息将自动跳出传染病报告卡对话框,在系统中抓取相关信息(如: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住址、联系电话、诊断时间默认为当时)导入传染病报告卡中,医务人员完成其他内容即可进行医院内网报送,实现了传染病电子化信息上报、审核、查询、统计和监管的电子信息化管理。
对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实施前一年(2014年9月~2015年8月,以下简称2015年)及实施后一年(2015年9月~2016年8月,以下简称2016年)所有传染病上报情况进行统计。对医院HIS、LIS、PACS系统的所有记录进行调阅并查询传染病的情况,对符合上报的病例进行统计。将疾控部门的季度督查数据和医院院感科的督查资料纳入统计范围。
将实施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前的手工录入和实施后的电子化录入的传染病报卡情况在漏报率、及时率、和准确率利用统计软件SPSS 19.0进行对比分析。
对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实施前后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具体见表1。
传染病漏报情况较明显的改变,漏报率在实施传染病报告软件管理前为0.61%,实施后没有发生,经统计学处理 ,P=0.0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管理软件实施前后的传染病从诊断到录入国家传染病报告系统的时间均达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相关要求。
传染病报告准确率由实施软件管理前的99.22%上升到100%,经统计学处理,P=0.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传染病报卡及网络直报质量结果
3.1.1 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
综合性医院因患者人数多、病种复杂、人员流动性大、首诊医师主动报告意识差等原因[1]容易导致传染病的漏报。我院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采用了ICD-10编码查询和模糊查询的功能,能有效发现传染病并同时弹出传染病报告卡对话框,医务人员必须在完成对话框的所有必填项目方可提交,检验科与放射科的相关阳性结果也能及时反馈到接诊医师,提交以后才能进行下一步操作,最大限度的降低了传染病的漏报。
3.1.2 提高了传染病报告卡的质量
手工填写的纸质报告卡字迹模糊,难以辨认;有些信息不能够填写完整甚至存在缺项[2]。软件弹出的传染病报告卡对话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内容一致,并对必填项目进行标注和逻辑查核,如未完成必填项目填写的则无法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从而保证了报卡的完整性。采用软件管理打印报告卡后,字迹潦草、涂改等现象彻底消失。
3.1.3 优化了报告流程
涉及到传染病报告的部门较多且比较分散,使用纸质报卡时,填报及收集卡片需要较长时间。采用软件管理后,使用电子报卡,从诊断到填报传染病报告卡的时间明显缩短并节省了卡片的转运时间。工作日我院院感科每天8:00、11:20、14:00、16:50进行传染病上报的网上审核,非工作日由报卡医师短信告知院感科工作人员,对符合报告要求的立即进行传染病网络直报,对不符合报告要求的立即退卡并通知到相关医务人员。
我院的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使用模糊查询和ICD10编码复合检索功能,虽然减少了传染病的漏报可能,但同步也增加了非传染病的报卡生成量。报卡生成上传后对院感科工作人员的提醒功能没有能够实现。
现代医院越来越注重多学科、多部门的配合,随着大数据和电子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信息之间的快速、高效的互联互通,将对医院各项管理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利用医院传染病报告管理软件,进行传染病报告管理,优化了报告流程,减少了漏报,缩短了诊断到上报的时间,提高了准确性,实现了从被动管理到主动监测的改变。
[1] 杨慧宁,冀 超,孙小萌,等.综合性医院传染病管理体系与防控联动机制探讨[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27(8):1863-1866.
[2] 刁 琰,单 清,张 尼,等.基于HIS系统的传染病监测报告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7,10(9):506-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