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丽丽
(安徽财经大学 工商管理学院,安徽 蚌埠 233030)
目前,我国流通业对外投资的步伐远远落后于制造业,我国流通业对外投资企业屈指可数。近年来,苏宁和国美等大型流通企业向海外迈出第一步,不断进军到日本、东南亚等周边地区市场。2014年4月,“南京新百”以2亿英镑收购了弗雷泽百货商店集团89%的股份,既是我国A股最大的直接收购,也是有史以来最大的一笔流通业境外投资。
据《2014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可知,截至2014年12月31日,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在全球对外投资存量排在第八位,累计对外直接投资达8826.4亿美元,同比增长2221.6亿美元,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029.57亿美元,住宿和餐饮业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为13.07亿美元。 2014年,全年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达1231.3亿美元,同比增长14.2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182.91亿美元,住宿和餐饮业对外直接投资流量为2.45亿美元。自入世以来,我国对外投资迅速发展,2002-2014年的年增长率高达37.5%。流通业作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行业,占我国对外投资总量的11.8%以上。
从区域分布来看,我国对外投资地区集中在中国香港、东盟等地区。2014年,我国对中国香港地区投资净额为708.67亿美元;对美国直接投资净额为75.96亿美元;对澳大利亚直接投资净额为40.49亿美元;对新加坡直接投资净额为28.14亿美元;对英国直接投资净额为14.99亿美元;对德国直接投资净额为14.39亿美元;对印度尼西亚直接投资净额为12.72亿美元。从经营主体来看,我国对外投资的企业主要是规模不大的民营企业,而且这些企业大都是制造企业,缺乏独立的商贸流通企业。从经营方式来看,我国对外投资的经营业务较为单一,主要以批发市场为主。在我国非金融类对外投资存量的跨国公司一百强中,没有一家是流通企业。总体来说,我国流通业“走出去”的范围小、金额小,与国际经济的影响力不相匹配。
图1我国流通业“走出去”战略支撑体系
我国流通业缺乏国际竞争力导致流通业“走出去”步履蹒跚。虽然改革开放和加入世纪组织以来,我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缓慢提高,但是由于我国流通业发展缺乏明确的战略定位,导致我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不强。目前,我国流通业进入门槛低,行政干预和地方保护强,区域市场、城乡市场分割,导致我国“大市场、大流通”无法形成,流通市场出现碎片化特征。与国际大型跨国流通企业的资源整合能力、市场战略实施能力和系统整合能力都存在较大的差距。我国流通业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分割,流通业与相关产业协同创新和联动发展的程度较低,导致我国流通业发展缺乏内在的推动机制,流通成本较高且效率低下,加上市场的不正当竞争泛滥,导致流通市场混乱,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供需关系不均衡。
为了加速我国流通业国际化发展,国家及地方政府在流通产业层面上制定了加快我国流通业“走出去”的战略体系,即推动我国流通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将我国流通业发展提到更大、更广的范围。目前,我国流通业“走出去”战略支撑体系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宏观层面的全国性流通产业“走出去”支持政策;二是中观层面的流通业发展“走出去”支持政策;三是微观层面的流通企业“走出去”支持战略政策。具体的流通业“走出去”的战略支撑体系见图1。
我国流通业“走出去”战略通过三大战略体系来提升我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这三大战略支撑体系分别是宏观政策保障、中观市场保障和微观企业保障等三大体系,其中,宏观政策保障包括政策支撑体系、创新协调机制和服务平台体系;中观市场政策包括市场支撑体系、行业标准建设、内外贸一体化、相关产业发展和现代商贸技术;微观企业保障包括转变经营观念、实施创新驱动、增加研发投入、人才共享战略和品牌发展战略。这三大战略体系紧密相关、互促共进,共同提升我国流通业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流通业成功向国际市场迈入。
为了分析我国流通业“走出去”的现实情况,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流通业相关专家和流通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调研和访谈。设计的调查问卷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涉及流通业国际化经营的相关问题,采用5级量表的方式进行标准化设计;第二部分是涉及流通业“走出去”战略的开放性问题。为了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完整性,部分问卷由同一企业内部多名高层管理者分别填写,最终调查企业9家,收集有效问卷19份,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被调查流通企业基本情况
在这9家企业中,只有3家流通企业从事国际化经营,还有2家流通企业有从事国际化经营的计划,其剩余4家流通企业不仅没有从事国际化经营,连“走出去”的计划都没有。由此可见,我国流通业“走出去”步履蹒跚,部分流通企业缺乏“走出去”的计划。
在我国流通业“走出去”宏观政策保障体系中,各项支撑项目的均值都在4.0及以上,具体的流通业“走出去”宏观政策支撑项目情况见表2。由表2可知,国际维权的均值最高,达到4.5;对外投资立法保障均值次之,也达到4.4,说明我国流通企业对国际维护和对外投资立法保护的需求较高。国家及地方政府应为流通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技术等服务,提高我国流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此外,由于我国流通企业对国际化市场环境并不熟悉,需要国家强化指导对外投资。
在我国流通业“走出去”中观市场保障体系中,各项支撑项目的均值都在4.2及以上,具体的流通业“走出去”支撑项目情况见表3。由表3可知,国内市场支撑体系建设、行业标准建设建设和现代商贸技术均值都达到4.4。表明我国流通企业对行业支撑、行业标准以及商贸技术需求都较高。
表2流通业“走出去”宏观政策支撑体系
支撑项目均值政策支持体系对外投资立法保障44流通业发展规划41财税优惠政策40金融保险政策43创新协调机制政策协同保障42资源统筹与人才支持41服务平台体系对外投资指导40项目风险评估41国际维权服务45会计、信息、技术等服务41
表3 流通业“走出去”中观市场支撑体系
在我国流通业“走出去”微观保障体系中,各项支撑项目的均值都在3.9及以上,其中,国际化人才共享均值最高,表明我国流通企业对高层次的人力资本需求较高。流通企业能够成功“走出去”,关键在于流通企业自身国际竞争力,而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是提高流通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
表4流通业“走出去”微观企业支撑体系
支撑项目均值企业保障体系转变经营观念,实施“走出去”战略39实施创新驱动,形成可持续发展动力43增加研发投入41国际化人才共享战略45品牌化发展战略44
1.健全流通及商贸服务业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为流通业“走出去”提供法律保护。尤其是抓紧出台《对外投资保险法》《对外投资促进法》等,保障我国流通业对外投资的合法地位,促进我国流通业“走出去”。
2.加强流通产业规划与政府引导。制定流通业“走出去”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统筹创新政策与资源,鼓励流通企业兼并或重组研发机构,引进高技术含量的生产要素,加速我国流通业国内技术共享,培育国际知名的流通品牌,提高我国流通企业档次。加大外资的开放力度,为流通企业“走出去”提供金融、税收等服务。
3.建立健全流通业“走出去”的风险防控机制,为流通业“走出去”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和维权服务。“走出去”流通企业面临汇率风险、政治风险及经营风险等各类风险,强化我国流通企业的海外商业保障机制,完善政策性出口的商品保护,帮助流通企业控制对外投资风险。
1.加快政府职能转换,强化流通行业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为流通企业“走出去”提供公平公正的竞争环境,打破各类市场壁垒,减小不同区域流通市场的差异性,为流通企业提供权责一致、产权分明、政企分开的科学化现代流通市场,促进流通企业实现全渠道流通,促进我国“走出去”流通企业之间的优势互补、技术共享。
2.完善行业层面的规章制度,加大土地、收税、金融及财政等方面的支撑力度,减轻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税收负担,降低流通费用。在制定行业规章制度时,不但要兼顾国内的行业标准,而且要兼顾国际标准,为技术先进的流通企业提供特定帮助,推进国内流通与国外流通的一体化发展。
3.规范流通业市场秩序,建立市场准入、管理监督、弱者退出的全程流通管理机制。加大对流通业假冒伪劣商品的惩处,减少并避免流通企业出现商业诈骗、商业行贿等现象。完善流通企业的诚信管理制度,通过信用信息采集、信息互动、信息共享等方式为流通企业信息服务。有效发挥流通业行业协会的作用,与政府相关部协调合作,完善我国流通业“走出去”支撑体系。
1.持续进行技术创新。我国流通企业应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加大研发力度,创造自身品牌,利用科技创新和高素质人才来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加快流通业“走出去”步伐。应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特定的市场环境,发挥流通企业的自身优势,突出各个企业的发展特色和主营业务特长,力争将流通服务做大、做强、做细、做深,持续提升流通企业的创新能力。
2.增强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能力。国际流通市场瞬息外包,我国流通企业要想成功“走出去”需要拥有良好的风险控制和风险应对能力。一方面,要优先考虑周边国家或地区,由于地理相邻、文化相缘,可降低国际化经营风险,有利于我国流通企业整合地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另一方面,要优先考虑与我国签订经济合作的国家或地区,这样能够降低我国流通企业“走出去”的贸易壁垒,有效避免不必要的贸易摩擦。
[1]高铁生. 充分发挥流通产业的先导作用[J]. 中国流通经济,2011(11).
[2]孙元欣.上海自贸试验区贸易便利化措施和商贸发展[J]. 国际商业技术,2014(2).
[3]Jabera J. O. ,Probert S. D. Purchased-energy Consumptions in Jordan’s Commercial and Public-service Sector[J]. Applied Energy,2002(1).
[4]宋则.推进国内贸易流通体制改革,建设法治化营商环境[J]. 中国流通经济,2014(1).
[5]武钰敏. 基于全球价值链的我国商贸流通业国际竞争力提升路径探讨[J]. 商业经济研究,201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