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斐
(阜阳师范学院 文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崔敦礼是南宋初期诗人。崔敦礼(?—1181年)字仲由,通州静海(今江苏南通)人。其生年,钟振振考为高宗绍兴三年(1133年)或四年(1134年)[1]。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历高邮军主簿、江宁尉、平江府教授、江东安抚司干官、诸王宫大小学教授。晚年定居溧阳(今属江苏常州)。著有《刍言》《宫教集》。崔敦礼诗歌“格律平正”“词气畅达”,是“前辈典型”,然而其诗歌却并未为当今学者所重视,本文则是对其诗歌的初步探索。
崔敦礼现存诗歌数量不多,《全宋诗》共收录69首。其诗歌在题材内容上主要有以下几类。
唱和赠答是崔敦礼诗歌的重要内容。崔敦礼的唱和赠答诗留有24首,约占其诗歌数量的三分之一。两宋时期的文人非常重视与友人的唱和交游,文人间的唱和交游活动非常频繁。宋代诗人范质在其诗《诫儿侄八百字》中说:“举世重交游,拟结金兰契。”崔敦礼这些唱和赠答的作品,记录了其与友人的交往。如《前用吉字韵问严子文疾再和问疾之诗不工甚矣》:
日来问何阔,坐见月初吉。欲往扣斋扉,政恐劳取瑟。闻公清净缘,巧笑却银栉。露骨秀寒松,烘旸咽暖日。钟乳无千两,牙签堆万帙。爱诗屡忘餐,爱酒勤种秫。心安身自轻,却老非牛膝。[2](P23763)
此诗以“吉”字作韵,内容上主要表现出崔敦礼对卧病友人的问候。其中,“欲往扣斋扉,政恐劳取瑟”表现出诗人听闻朋友生病,想要前往探望却又恐因为自己的到来使本就染疾的朋友劳累的矛盾心情,因此只有写下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问候和祝愿。由于这首诗是送给正在生病的友人,崔敦礼以“吉”字作韵,不仅表现能看出他的细心和文采,还体现了他对严子文的良好祝愿。诸如《次韵孙抚干》二首、《还孟郎中诗卷用元韵》等诗都是其与友人的唱和赠答之作,文人间以文会友的高雅情趣。
崔敦礼的唱和诗中也能看出其外出游玩、观赏美景时的闲适。如《和沈商卿》:
一官奔走倦幽寻,来向江山好处吟。过眼风光花又落,关情勋业镜频侵。到头春事都无几,飞盖长郊早趁今。鸥鸟莫惊车马过,我来搜句亦无心。[2](P23768)
这首诗是描写了诗人与友人踏青出游时的场景。眼前的春色美景让游人陶醉,诗人直接表达了要“来向江山好处吟”,后面“过眼风光花又落”“飞盖长郊早趁今”表现出一种美好的事物存留的时间短暂,要趁着大好时光来欣赏美景。最后一句让鸥鸟不要因为路过的车马而惊慌,不仅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喜爱,还体现出诗人一种万物有灵的思想。并且整首诗情调清淡平和,感情细腻,既给人一种安静、闲适之感,也能看出崔敦礼当时悠闲的生活状态。
我们可以从崔敦礼唱和赠答的作品中看到其与友人的交往以及其闲适的生活状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宋代士人的交游与生活。
崔敦礼现存诗中有9首是题写亭台楼阁之作。在宋代,受过良好教育的士人阶层非常热衷于各种文化休闲活动。这些士大夫每到一处地方任职,便喜欢游览当地的亭台楼阁,甚至会自己出资兴建私人的园林。宋代士大夫们往往是集官僚、文人、学者于一身,在游览这些人文景物的同时,也会写下与之对应的诗文,这在宋代社会是一种相当普遍的现象。崔敦礼作为典型的宋代士大夫,自然也不会例外。其题亭台楼阁的诗也颇有特色,崔敦礼并不直接描写亭子本身的形象,而是以诗来诠释亭台楼阁名称的深层内涵。如《题避俗轩》:
地僻便知城市隔,心清自爱水云闲。障尘不用西风扇,香篆溟蒙正下关。[2](P23771)
从第一句即可看出避俗轩“避俗”的含义,在偏僻的地方,正是远离俗世尘嚣之处。心境清旷,看着那静谧的清水与浮云构成一幅恬静自然的画卷,即使有障尘也无须被西风扇去,一缕缕带着香气的轻烟正缓缓飘来,有一种说不出的闲适自在。整首诗无不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感,正符合避俗之意。诗人漫步在这些山水园林之中,停歇于亭台楼阁之间,以诗句来诠释其名内涵,彰显诗人卓越的才情,如《题汗青轩》:
地禁官清静不哗,日长诗试小团茶。一生只用如椽笔,细为君王纪正邪。[2](P23771)
汗青本就有纪史之意,诗人在诗中描述了此轩清幽的环境,并在后两句“为君王纪正邪”点明了纪史主题。并且为君王纪正邪而不是只纪正,也能看出崔敦礼对于史家求实思想的称颂。
崔敦礼的纪游抒怀诗也是其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崔敦礼幼时生活在南通,主要任职在高邮、南京、苏州等地区,晚年又生活在常州。可以说,其一生大部分的时光几乎都是在江苏南部地区度过的。江南地区自古以来就以风景秀丽著称,历代文人都写下过很多描绘江南美景的诗文。而崔敦礼的写景诗也大多是赞美江南美景的诗歌。如《固城湖》:
舟泊楚城下,当风十顷湾。凉生冰鉴面,人在玉壶间。隐见云端树,低昂枕上山。江湖有如此,一笑白鸥闲。[2](P23765)
固城湖是宋时溧水县的一个湖泊,历史也是十分悠久,至今依旧存在。崔敦礼游览有着悠久历史的湖泊,用简洁的诗句描绘出一片广阔、平静,并且有着厚重历史底蕴的大湖,隐隐看到远处的树出现在云端,诗人欣赏着美丽的风光,悠然自得,发出“江湖有如此,一笑白鸥闲”的赞叹。
崔敦礼的抒怀诗蕴含其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与唐代文豪大多寄情于名山大川不同,崔敦礼对于生活中的事物有着细腻的观察与体悟,身边的一景一物都可能会让他们有所感想。如《对竹有感》:
庭前抱节君,五年不见汝。去时双玉槊,枝叶稀可数。归来儿孙多,已满寸金土。竹胜人凋零,攀枝泪如雨。[2](P23762)
诗篇由观竹而起,离去时只有稀疏的两棵竹子,归来后已成为一片小竹林,并通过“竹胜”与“人稀”的对比,其中的感时伤事之意跃然纸上。诗人细腻的情感与身边的事物相融合,引人深思。
此外,崔敦礼还留存几首诸如《太祖皇帝师次陈桥受天命协人情为圣皇武》等评论古人的诗。这些诗数量很少,大多以古体诗的形式写成,内容上或是对圣贤君主功绩的歌颂,或是对先贤能臣功德的赞美。
总之,崔敦礼留存的诗歌数量并不是很多,其题材上大多为唱和赠答、写景抒怀,描写对象也多为身边景物,表现出崔敦礼悠然闲适的生活。
崔敦礼在诗歌中很少运用华丽的辞藻,他善于运用质朴的语言来描绘身边普通的景物,以恰当的动词赋予景物生命,使其充满画面感。如《喜晴》:
顽云收四野,皎日丽千门。水响鱼龙落,云高鹳鹤翻。近阳书幌暖,绕室篆烟昏。拟欲寻春去,梅花水际村。[2](P23765)
整首诗所描写的意象无非就是水、云、鱼、鸟等常见的景物,但这些寻常可见的景物在诗人笔下却有了别样的色彩。开篇的“收”“丽”二字就将乌云退散、晴空万里的景象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中间两句的“落”和“翻”字,不仅将鱼和鹳鹤欢快的动作精妙地描绘出来,还能体会出诗人久逢晴日的喜悦,让诗人忍不住想要去“寻春”。其语言简洁精练,温和质朴,不用险韵,读起来通畅无阻,清新自然,一幅雨后放晴、充满生机的春景跃然纸上。再如《游龟山》:
舟行十日困拘拳,到此登临意气掀。山断蜂腰盘汉表,水分燕尾入淮门。石埋万古英豪笔,洞锁千年魍魉魂。怀昔感今无限意,夕阳人去乱鸦翻。[2](P23769)
诗歌全文以常用的词语组成,登高望远,由上而下描绘山水之景。句末“怀昔感今”,诗人直抒胸臆,不用晦涩之辞,融情于景。
崔敦礼的诗中经常表达出其对国家安危的担忧。崔敦礼一生大多生活在江苏南部地区,这些地方在南宋时期就是边疆地区,北边就是虎视眈眈的金国。中兴时期的诗歌中也有不少是表现战争以及爱国题材的诗歌,典型代表就是陆游等一批中兴诗人。在这种环境下,崔敦礼也不会例外,虽然其诗中极少有直接表现战事的内容,但他在描绘所见之景时往往会表达对金人入侵的担忧。如《东壩》:
前夜湖山月,今朝濑水船。飘零良自苦。浩荡有谁怜。云合前村雨,风收别浦烟。乘凉趣归櫂,咫尺是金渊。[2](P23765)
在此诗中,诗人以“飘零”“苦”“浩荡”“怜”等词为整首诗歌定下了悲凉的情感基调,而“风”“雨”“烟”等意象不仅是描绘了诗人眼前的景物,还可以理解成在强敌入侵之下,国家风雨飘摇,动荡不安。末句“咫尺是金渊”,道出金人入侵的问题已经是迫在眉睫,敌人已经近在眼前,往前一步就是敌营。再如《枕上》:
辗转孤灯梦不成,念家忧国总关情。月明定到棠梨上,时有啁嘈格磔声。[2](P23772)
诗人忧心国家的前途命运,深夜辗转反侧,不能入睡。外面的鸟鸣声更凸显出一种不安的氛围。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表现崔敦礼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诗句,如《龟山》中“病眼不堪重北望,西风挥泪下扁舟”等。
在崔敦礼留存的诗歌中,其骚体诗是非常独特的,其中更是有两首是集了李白的诗句所作,分别是《太白远游》与《太白招魂》。这里笔者以《太白远游》为例:
人间不可以托兮,信长风而云行。浩漫其将何之兮,怅飘忽而徂征。天生材以有用兮,思逢时而经纶。苦恩疏而媒劳兮,坐长叹以抚膺。鸡聚族以争食兮,凤孤飞而无邻……偶然值乎青童兮,绿发双双其云鬟。笑我学仙之晚兮,蹉跎凋乎朱颜。玉女飘飘而下兮,遗我以流霞之杯。稽首拜而自笑兮,问南登之路岐。采姹女于江华兮,收河车于清溪……营营为何所求兮,鸡鸣趋乎四关。十步而九太行兮,世路多乎险艰。传其语以铭骨兮,永愿辞于人间。忽魂以魄动兮,即归路而长叹。转天车于六龙兮,云骈下而飘翩……望四海兮何漫漫,长相思兮在长安。复长剑而归来兮,谒九重之天门。白日照吾之精诚兮,效剖胆而输肝。吐峥嵘之高论兮,开浩荡之奇言。所谓代马不思乎越兮,越禽不恋乎燕。[2](P23774)
崔敦礼诗风相对平淡含蓄,其得以被四库馆臣称为“前辈典型”,有以下两个原因。
由此可知,崔敦礼非常敬佩屈原和李白高洁的人品,对他们的诗文也十分推崇,这些因素对崔敦礼的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与宋代许多官员四处任职的情况不同,崔敦礼一生主要任职于江苏南部的几个地方,他自己本身又是成长于南通,老年定居在常州,可以说其一生基本就是在江南地区度过的。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那些可以写出气势雄浑诗歌的诗人无不都是游历丰富的,而崔敦礼却没有这种经历。在其生活的江南区域,大多是平原地势,偶有丘陵,与险峻峭拔的西南地区明显有很大差别。并且江南风景大多都是清新淡雅、小巧俊秀的特色,在这种环境下,崔敦礼形成平淡含蓄的诗风也就不足为奇了。
崔敦礼生活的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崇尚巫蛊、信奉鬼神的传统,也是楚辞的发源所在。《全宋诗》在崔敦礼诗歌《九序》中的序中记载:“(崔)敦礼居江东,江东之民好祠信鬼,有楚之遗风。歌月鼓舞,独无楚人凄婉之词以侑祀事。因访其地,作为《九序》之歌,上以陈事神之敬,下以见修身行己之志云。”[2](P23778)由此可见,当地祭祀鬼神的传统对崔敦礼的诗歌创作有很大影响,他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楚辞的形式相结合,从而创作出自己的骚体诗。进一步的,学富五车的崔敦礼将自己所熟知的古人诗文放进楚辞这种形式中,做出独特的创新。
[1]钟振振.《全宋词》崔敦礼等四家小传补正[J].宁波大学学报,2008(4).
[2]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第38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51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4]赵险峰.南宋骚体文学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5]张明华,李晓黎.集句诗嬗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