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5月30日,全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2,595所。在所有高校中,理工高校数量比重已经占到三分之一,发展势头迅猛,理工高校的发展直接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质量和水平。理工高校的非理工专业如何依托理工高校的优势,办出自己的专业特色,是每个高校积极探寻的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现有的12所重点理工高校专业特色建设实践,就理工高校非理工专业的专业特色进行比较分析。
关于我国理工高校在发展过程中的学校定位问题、学科特色问题的讨论一直没有中断过,许多专家学者见仁见智,做了有益的探讨。
国内关于特色专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特色专业的建设内涵。主要研究学者有张洋洲、侯立松(2004)、刘岚(2009)、李元元(2008)、宋毅、蒋达勇(2008)、李俊龙、林江辉、胡锋(2008)、候立松(2005)、王永生、屈波、刘拓(2008)等,这些学者发文,主要探讨的是特色专业的理论、特色专业的内涵、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容以及条件等;2.特色专业的案例研究。主要研究作者有蔡颖蔚、邵进、王志林(2008)、刘颖等(2009)、吴伯志(2009)、吴杰康、杭乃善(2009)、李东升等(2010)等等。这些研究大多从学者各自任职的高校的特色专业建设的角度出发,通过理论与实践运作分析,以案例阐述怎样建设特色专业,以期待推广,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指导性;3.特色专业建设的发展要素研究。主要研究作者有任拥军、蒋有录、查明(2010)、刘长久(2011)、朱中华(2005)、王东旭(2008)等。
以上较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中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专家学者都意识到了特色专业建设对于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一是从特色专业在内涵解读到建设原则、建设内容以及意义等方而做了充分的理论探讨。二是通过相关案例分析,就专业特色建设的具体运作做了推广,这些分析研究对不同大学或不同专业的特色建设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然而,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认真梳理,笔者也发现其中的不足。表现在,已有研究成果,一是对特色专业建设理论描述性研究的多,而从调查研究,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和归纳专业特色建设的研究少。二是己有研究成果从特色专业专业建设不同的影响因素分析和和讨论的多,而从整个特色专业建设系统的角度对每个影响因素整合分析的少。三是泛泛研究的多,而专门针对理工高校非理工专业特色建设研究的少。因此,现有的研究成果缺少对其他高校和专业起到推广作用和借鉴意义。
本文希望能通过结合我国12所重点理工高校的实际研究方向,以期对同类高校的相关专业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从我国理工科高校的发展历史看,经管类学科建设与高校发展文科的历史是分不开的,我国理工科高校非理工专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开设政治思想理论和基本文化知识课阶段;第二阶段是开设文化素质教育阶段;第三阶段是学校的综合化转型而大力发展非理工专业阶段。改革几十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国际化和多元化的发展,单科大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形势的变化,通过合并、整合或拓展纷纷向多科性、综合性大学转型,理工高校以各自理工优势为依托,纷纷发展非理工专业。
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最早是在前苏联专业模式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演化而形成的,到如今,建构了一套相对完善的专业建设理论体系和大学教学组织和管理系统。高等教育从最早的精英教育转到大众教育后,专业问题就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如何进行专业建设,已经成为各高校的头等大事,高校专业建设关系到自身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专业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实践体系、专业课程体系、专业特色以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等等,构成了专业建设的关键问题,把这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来加深认识,实践上作出创新将有助于高校不断提升专业水平和办学质量。
根据教育部网站相关数据,在全国所有的理工农医本科高校中,95%以上的高校均设有非理工类本科专业。就理工高校来说,目前,我国现有12所重点理工类高校,包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这12所大学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开设有非理工专业,以经管类专业为例,最多的开设有19个,如西安交通大学,最少的开设有4个,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平均开设经管类专业近11个。具体见图2-1所示:
图2-1 国内主要理工高校经管类本科专业数比较
如果具体到各学科专业看,在12所理工大学中,开设有经管类学科专业的有工商管理(11所)、经济学(10所)、会计学(9所)、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9所)、行政管理(8所)、管理科学与工程(7所),见表2-1所示:
表2-1 12所重点理工高校非理工专业开设情况表
比较12所重点理工高校的非理工专业建设特色,不难发现具有五个最明显的特征,表现在:(1)学校总体行业背景明显,各有特色,大多有比较齐全的理、工、管、文、经、法学科,此外,西安交通大学还有哲学、医学和教育学科。每个院校均有自己的优势和依托行业;(2)经管类学科门类齐全,但各有侧重,个别院校个别学科在全国领先;(3)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学科方向彰显理工特色;(4)经管类学科建设充分发挥行业优势,特色突出;(5)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体现行业特点的专业体系。具体直观比较见表2-2所示:
表2-2 12所重点理工高校优势特色与非理工专业特色比较
续表
理工科高校非理工专业特色构建的外部要素大体包含5个方面的内容:即,学科生态、办学条件、管理制度、激励政策以及学术环境等。
1.学科生态。所谓学科生态是指,学科是一个由多学科构成的生态结构,大学中的每一个学科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从时间维看,学科生长有一个从无到有、由弱变强的过程。从空间维看,学科生态主要由单体结构和群体结构组成,所谓单体结构是指学科内部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而群体结构是指学科与学科之间的关系,形成学科群。综合性大学的特点和优势就在于有众多学科共存于一个校园,各学科交叉,相互影响,共同发展。多学科以及学科之间的互相作用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系统。学科是龙头,专业建设是主线,专业特色建设是重点。
2.办学条件。按照教育部的相关文件,考核高校办学条件大体由两类指标组成,一类是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另一类则是监测办学条件。其中,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师比、高素质教师占比、生均教学设施、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生均图书等等。监测办学条件指标包括生均占地面积、高职称教师占比、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生均宿舍面积、生均年进书量、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等。两类指标中,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将决定高校基本办学条件和核定年度招生规模,而监测办学条件指标是补充指标,用于补充说明高校办学条件和引进社会监督机制情况。办学条件直接影响特色专业建设的效率和速度。
3.校区合作。中国高校多校区布局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多校区发展 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扩大了教育生存的空间,提高了高校竞争的优势,因此,高校多校区办学的管理模式,对全面提升高校的整体办学效益,尤其是对专业特色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管理制度。大学管理制度的建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含着诸多子系统和环节。从系统的横向看,主要包括学校行政管理体制、教学科研管理体制、人力资源管理体制、财务管理体制、后勤管理体制等平行管理体制;从系统的纵向看,包括决策制度、执行制度、监督制度、评价制度、激励制度等不同环节上的管理政策和措施。管理制度既是影响特色专业建设的重要要素,又是专业特色建设的保证,直接为专业特色建设保驾护航。
5.学术环境。高校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具有良好的学术环境,良好的学术环境是激发高校教师创新活力的重要基础。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关系密切,教学是基础,科研反哺教学,特色专业构建与学术环境不可分离。学术环境的打造,主要包括:优化宏观政策环境、科研管理环境、学术民主环境、学术诚信环境和人才成长环境,扩大科研机构自主权,减少各种因素对科研创新和学术活动的直接干预,营造浓厚学术氛围,树立良好学风,促进优秀科研人才脱颖而出。
理工科高校非理工专业特色构建的内部要素大体包含7个方面的内容:即,学校定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科研实践、师资队伍、实践环节。
1.学校定位。高校定位是指高校根据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和服务地区规划布局和自身条件,充分考虑高校自身所处的客观环境、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和发展潜力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所作出的角色选择。从某种角度看,高校定位是高校的一种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是把高校办出特色和水平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学校定位可以细分为办学水平定位,办学特色定位,办学机构定位以及发展规模定位等等。学校定位一般通过物质形态、制度形态和精神形态等三种形态表现出来。这些形态在专业建设过程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就自然形成了特色。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区域特点、办学历史等准确定位,并制定有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
2.培养目标。培养目标是专业教育目的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具体化。培养目标的制定既受到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影响,也要考虑高校类型和级别。理工高校要在发挥自身优势专业的同时,兼顾非理工专业的发展,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就要制定各自的培养目标。专业不同,高校定位不同,理工优势特色不同,非理工专业的培养目标也不同。因此,专业培养目标应根据学校服务面向、区域特点、办学历史等准确定位,并制定有详细的专业建设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地开展专业建设工作。所确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应清晰,能反映学生毕业后在社会与专业领域预期能够取得的成就。
3.课程设置。课程设置是指高校在各种定位框架下所选定的与之相配套的各类各种课程的设立和安排。课程设置必须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体系结构要求合理,学分学时分配科学,课程设置能支撑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的达成,课程体系体现以专业培养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为核心的全面素质和能力教育培养,同时,专业特色也在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环节得到体现,符合人才培养规律,符合专业发展规律,课程形式灵活多样,有明显的特色,以科目课程改革为基础,根据环境的变化进行必要的课程调整或整合,专业培养方案能同时兼顾科学、规范,稳定性和适应性。
此外,培养方案、科研实践、师资队伍、实践环节等要素在此不在赘述。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高等理工科高校学科建设方面,学科群的建设被经常提及,所谓学科群是为实现确定的目标由若干具有相同级次的学科点的集合,学科群体一般由核心层(带头学科)、中间层(支撑学科)和基础层(其他相关学科)三个层次组成。学科群作为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内部是一个非平衡系统,学科群的三个层次形成一个递进结构。学科群的引入,能够促进学科发展,有利于人才培养,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学科群的建立必然影响专业特色建设的走向和建设架构。同时,理工科高校在非理工专业特色建设时,不能机械照搬,千人一面,必须结合高校自身的行业背景和办学实践,努力探索定位依据充分、背景厚实、面向相对稳定、行业特色明显的专业建设的科学路径。
注释:
[1].张建华.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的几个重要问题[J].科学中国人,2004,(3):26-27.
[2].周江林.我国理工院校学科建设的国际比较及启示[J].上海电机学院学报,2006,(6):5-8.
[3]. 杨新海,徐宗,付保川,张兄武.高校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12).
[4].徐定华,关勤,楼盛华.论高校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的内涵及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