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质量督导评价长效机制:立德树人与提高质量
——访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

2017-03-20 00:54
大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同济大学督导立德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当前,全国高校围绕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千方百计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新时期高校如何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如何建立健全教育教学质量督导评价长效机制,把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落地落实,这是每一所高校都亟待解决的两大现实课题。为此,本期“高端访谈”特约记者李亚东围绕高校“立德树人”和“提高质量”两大主题,对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伍江教授进行了专访。

同济大学常务副校长 伍江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教书育人”,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以落实。就教学环节而言,要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高校要做好“四到”:一是“内化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之中;二是“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之中;三是“明确到”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之中;四是“落实到”日常督导评价之中。

《大学》: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人民大学建校80周年的贺信中强调,“当前,党和国家事业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同时,希望高校“围绕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弘扬优良传统,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对此,请谈谈您的理解和认识?

伍江常务副校长(以下简称伍副校长):众所周知,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大学除了人才培养,还承担着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基本职能,但人才培养是学校的立身之本,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驱动力,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成为新世纪国际竞争的焦点。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力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基础。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摇篮,对创新型国家的建设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我国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和“弯道超车”也至关重要。当今世界,各国竞争特别是大国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高等教育被视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奥巴马曾在演讲中高傲地宣称“强大的美国高等教育就是强大美国本身”;梅德韦杰夫则反省道“我们已经从教育的优势地位‘跌落’,而且已构成影响国家整体竞争力提高的最大威胁”。可见,各国政治家都深刻认识到现代高等教育对国家创新的重要意义,高层次人才培养对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特殊作用。

我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发展高等教育,特别是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立德树人”写入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度重视,并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要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对于提升我国创新能力和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必须有中国特色。”同时,高度重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反复强调落实“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通俗地讲,“立德树人”就是要培养“又红又专”的人才。“德”既有个人的“德”,也有国家和社会的“德”,“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它们相互统一、协调发展。当前,一些高校热衷升格、追求排名,过度强调科研导向、论文导向,导致对“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淡漠和学校使命的偏离,不利于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高等教育,这一现象必须坚决予以纠正。“立德树人”必须牢牢把握“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真正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当前,高等教育界都在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2017年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那么,高校如何才能防止“雷声大雨点小”甚至“喊口号”“贴标签”的现象,落地落实“立德树人”?

伍副校长:高校落实“立德树人”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质量和水平为抓手,是具有针对性的重要举措,但不是全局性的全部行动。面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特别是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和某些功利主义、腐朽没落的生活方式对大学生的影响,一些大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新形势下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另一方面,现实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存在一些不够适应和不少薄弱环节。以高校思政理论教育“4+1”核心课程为抓手,打一场提高思政课质量和水平的攻坚战,切实解决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教材建设滞后、与大学生思想实际结合不紧等现实问题,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切实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对帮助大学生认清国内国际形势,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进而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这些不能替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全部工作,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坚持“教书育人”,通过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以落实。就教学环节而言,要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关于如何防止高校在落实“立德树人”方面流于形式,高校首先必须强化政治担当,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摆在首位,同时建立健全长期机制和采取切实措施,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高校贯彻“立德树人”不是“说空话”,而是要“见行动”。我认为关键在于“四到”:一是“内化到”学校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之中。每所高校的办学发展定位都要明确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应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学校人才培养总体规格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之中;二是“融入到”教学全过程之中。“立德树人”要通过“基因式”将思政教育融入所有课程,努力构建思政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辅相成,立德树人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 “润物无声”;三是“明确到”教育教学质量标准之中。高校无论是在教育教学标准制定,还是在课堂教学听课评价;无论是对院系绩效考核,还是对教师工作评价,都要把“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作为首要标准,使各项工作和各类人员有规可依、有标可循;四是“落实到”日常督导评价之中。发挥学校教学督导队伍的作用,加强课堂教学过程管理。特别是要建立健全长效的监控机制,对立德树人和质量提升进行常态化督导评价,充分发挥督导评价的预警、监控和改进功能。

同济大学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结合“双一流”创建、深化综合改革和加强质量保障等方面工作采取了一系列切实有效的举措。

一是在完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规格上,同济大学始终坚持“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的办学传统,结合中央巡视组的反馈意见,对“建设以引领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一流大学”的发展目标进行了修正,按照“四个服务”要求,明确把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作为办学目标和发展愿景,进一步强化“四个意识”和政治担当。同时,对学校“培养专业精英和社会栋梁”的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明确人才的层次定位,并对人才规格在“扎实基础、实践能力、创新思维、社会责任、国际视野”五特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德、康、能、知、美”的内涵。

二是在从“思政课程”走向“课程思政”方面,积极探索全员育人和全过程育人的模式,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现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创造性转化,育人功能从思政课向专业课全面覆盖,让所有课都上出“思政味”,所有任课教师都挑起“思政担”。同时,通过成立“本科生院”、修订本科生人才培养方案、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探索构建全过程、全员、全方位的大思政教育体系,取得了初步成效,被上海市确定为“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整体试点”学校。

三是在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工作职责方面,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作为教学质量和教师职责的首要标准。修订了《同济大学本科课程教学质量要求》《同济大学研究生课程教育质量要求》和《同济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听课评价表》。在学生评教体系中突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表现,引导教师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课堂教学和“精益求精培养学生”工作中。同时,在考评机制设计中为教学型教师开辟专属晋升通道。将师德规范要求融入人才引进、课题申报、职称评审、导师遴选等评聘和考核各个环节,并实行师德“一票否决”。 因此,今年8月学校被入选教育部“高校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校”。

四是在加强日常教学督导评价方面,同济大学充分发挥督导评价的“指挥棒”作用,在修订完善教学质量标准和教师职责要求的基础上,全校500多校院两级督导队伍,加强日常对各类课程“立德树人”和“教书育人”的专项督导评价工作。今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同济大学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4+1”核心课程和涉及思想意识形态的人文课程实行专项督导“全覆盖”,不让课堂成为“我的地盘我做主”的管理盲区,确保做到“学术研究无禁区、课堂讲授有纪律、公开言论守规矩”。同时,坚持“督学与督管”“监督与指导”的“两并重”,促进课堂教学“从教师的教到学生的学”“从知识体系到能力体系”的“两转变”,并促进督导评价与“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教师发展中心工作”的“两联动”,进一步完善同济特色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

《大学》:您刚才提到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毫无疑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也是题中之义。立德树人是高校的立身之本,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立身之本。您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该如何贯彻落实立德树人?

伍副校长:首先需要强调的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是“附加”的更不是“多余”的,因为思想道德品质是每个人的“修身”之需、“立身”之本,德育也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现代大学要培养创新创业人才,首先必须有国家情怀、有社会担当,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并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当然,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特别需要在“立德树人”方面下功夫,这需要从多方位入手,统筹协调形成合力。

要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必须遵循“知、情、意、行”的德育规律,把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同济大学在加强“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设计,围绕切实抓好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校统筹考虑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系统设计“中国道路·名师讲坛”,加强党史、国情、社情、民情教育,形成具有同济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引导师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广大师生只有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真信”,才会在塑造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上“真行”。

“立德树人”不仅要“知”,更重要的是“培育”和“践行”,要正确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过程需要“动之以情”和“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同济大学在开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与师生的教学活动和工作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注重“以身边人教育身边人”。通过组织先进模范校园巡讲、搭建师生广泛参与公益活动平台、举行“同舟领航、追求卓越”优秀大学生报告会、开展“感动同济”人物评选等,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同时,加大“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力度。学校注重加强“文化导向引领”“文化环境培育”“文化载体支撑”“文化影响传播”四大平台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教育部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基地”“上海大学生戏曲艺术实践基地”等优秀传统文化基地的作用,做好《同舟共济》《江姐》等剧目等创作和排演工作,打造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精品课程,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等形式和载体。另一方面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强化实践育人”。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组织师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同行计划”等协同实践育人模式。与延安干部学院签订《马克思主义学科合作共建协议》,依托延安、井冈山、遵义等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学生把远大抱负与脚踏实地紧密联系,使课堂主渠道与实践环节第二课堂有机融合、形成合力,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

●“立德树人”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关键在于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大方向。“提高质量”则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树标准、落责任”。

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做到 “五有”,即:有完整的质保目标、有具体的质量标准、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有规范的监督手段、有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

督导工作坚持“两个并重”,即:督学与督管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实行督导、评价双轮驱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大学》:新时期高校强化“立德树人”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中国高等教育要实现由大到强,提高质量是核心任务。陈宝生部长强调:“要以质量为纲,把标准建起来,把责任落下去,强化评估工作”。您认为提高教育质量如何与高校的实践相结合?

伍副校长:的确,当前加强和改进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这关系到高校“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关系到能否造就出“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可以说,“立德树人”回答的是“为谁培养人”,关键在于高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大方向。“提高质量”则是要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关键在于“树标准、落责任”。新世纪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为实现高等教育强国梦,党和国家制定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教育部也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但关键是要在高校能够落地落实,并真正见到成效。大家都在喊“要提高质量”,但“关键”在哪里?“抓手”是什么?如何从体制机制上加以落实?在我看来,陈宝生部长的这番话,既抓住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也切中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时弊。关于这方面的建设,以同济大学为例,学校历来十分重视,可以说“起步早、体系全、措施实”,致力于“把标准建起来,把责任落下去”,实行“督导和评价双轮驱动、执行和监督全程联动”的工作机制,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得明显的成效。

同济大学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主要由四个方面组成,其中第一部分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目标和管理职责”,这是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核心。在“标准建起来”方面,学校抓住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建设和课堂教学四个方面,研制了一系列质量标准(其中,本科教育91条、研究生教育139条),使学校教育教学各项工作都能做到“有标可依、有尺可量”;在“责任落下去”方面,虽然同济大学成立了独立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专门负责学校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管理工作,但学校把提高质量的责任落实到各院系教学单位,包括本科生院、研究生院、招办、学生处、财务处等20多个管理服务部门也有相应的责任。当然,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第一责任人,学校教务委员会负责决策、领导和监督。这些都写入到学校章程,在学校《质量保证实施条例》中,按照“目标管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以及“质量监控分析和改进”,对各类责任主体和具体职责都有明确的规定。可以说,陈宝生部长提出的“把标准建起来,把责任落下去”的要求,在同济大学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大学》: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没有高质量的人才就建不成世界一流大学,与“培养人”密切相关的思政工作至关重要,您认为,培养高质量的人才,该如何与学校的思政工作相结合?

伍副校长:高等院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双一流”建设和“内涵式”发展是主题词。十九大明确提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代,从“高速度”向“高质量”转变是新时代特征之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核心式就是“高质量”。如何衡量教育的“高质量”?我的理解归结到底有两个方面:一是我们怎么能够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我们的教育能够为人民所满意;二是我们的教育如何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跟我们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我们的国力发展相匹配。所谓“人民满意的教育”,对于大学来讲就是教学质量的提高,让社会、家长把孩子送到大学来以后,真的能够提供一流的教育,让他们能够真正学好才学,这是最重要的。十九大提出了“两步走”和“两个十五年”,我个人认为这“两个十五年”加起来就是完整的一代人,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教育水平,取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一代人在我们学校里面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决定了他们能不能完成“两步走”里面的重大任务,责任非常艰巨。

服务于国家战略的“双一流”建设,目的是加快推进高等教育强国的建设,更好地服务于我国新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指出,“双一流”建设不仅仅是要拿出国际一流的研究成果,更重要的还是要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质量人才。不论有多少论文、多少科研产出,这些产出在国际上达到什么水平,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学术水平最终的价值还是要体现在如何教学上,把人才培养出来才是一流学术水平的价值所在。因此,“双一流”建设可能需要一个很好的转换,把“双一流”的成果作为提高教学水平的基础,把“双一流”建设的目标扩展为把一流人才培养作为根本,这才是关键。

什么是高质量的人才?以往“又红又专”的提法是评判的重要指标。我国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不是一味追逐“国际标准”,而是要注入“中国特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国际社会愈来愈期待听到中国声音和看到中国方案,我们应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世界是多样化、多元化的,高等教育也是如此。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丰富多彩的,我们需要认真吸收世界先进办学经验,更要有中国自信,扎根中国大地,走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创新发展之路。正因为如此,我国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协同育人机制,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大学》:“一带一路”倡议是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开放水平的重大倡议构想,也为进一步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那么,高等院校如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来提高教育质量,并积极主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伍副校长:高等教育是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和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中央作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战略决策,就是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改革开放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化进程,四十年来我们都亲身体验到我国经济社会从“跟随”到“并行”的转变,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逐步“强起来”,在习近平的“全球治理”“大国思维”指引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等一系列“走出去”战略。高等院校作为集“人才、科技、创新”于一体的国家重器,理应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服务于国家战略,通过培养“又红又专”的高质量、国际化人才,提高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和水平。

同济大学是理工为主、土木建筑见长的综合性高水平大学,“同心同德同舟楫,济人济事济天下”是一代又一代同济人秉持的理念,坚持立德树人、教书育人,努力培养“行业精英、社会栋梁”,积极响应国家重大战略要求,不断为国家的发展做出同济贡献。自 2013 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同济大学与中国的各高等学校一样,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和深化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人文教育、科技创新、人才交流、经济发展、战略咨询等多领域的合作交流。同济大学2014年组建“一带一路”研究协同中心,已成为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领导的“一带一路”智库联盟成员单位。今年,同济大学联合中国交通建设集团等单位,参与中国科技部“一带一路”战略性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研究,以巴基斯坦公路、水运建设项目为依托,开展“恶劣环境交通基础设施建养技术与装备”研究。

在人文社会领域,同济大学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计划。同济大学是中国高校中接受国际学生最多的大学之一,约 60%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国家“一带一路”基金的支持下,我校组成由181名中外学子联手完成“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国情资讯与舆情研究项目,并通过举办系列“带路”相关问题的高端培训班,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合作的孔子学院,积极开展合作研究和交流等活动。

《大学》:在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和“管办评分离”的新形势下,高校加强自我质量保证非常重要也十分必要,基于此,您觉得高校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是什么?

伍副校长:从原理上说,所谓的“质量保障体系”并不神秘,就是“闭合回路的自动控制”加上“全面质量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这方面也早有实践,并在广泛的领域推行ISO9000等系列质量体系认证。但是,教育不同于其它生产或服务行业,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教师的工作也是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因此,同济大学在构建质量保证体系时,突出学校是质量的责任主体(非外部“保障”,而是自我“保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落实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并成为大家的自觉行动。把握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实施全方位的有效监控,明确监控结果的反馈途径,跟踪改进情况,确保教育教学质量达到既定的质量标准。概括起来,高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要做到 “五有”,即:有完整的质保目标、有具体的质量标准、有专门的机构人员、有规范的监督手段、有完善的持续改进机制。

自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建立健全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要求,特别是在政府简政放权和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的学校评估、专业认证的推动下,各个高校都重视了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工作。同济大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特色,主要包括两点:一是采取督导、评价“双轮驱动”,使影响质量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环节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二是建立贯穿全过程的“监督—反馈—改进—跟踪”的闭合循环,问题导向、持续改进,“打通最后一公里”。在具体举措上,主要采用监测评估的方式,实行全方位的质量监督。学校实行日常监督、定点监督、定期监督和公众监督,“多主体参与、多样化形式、全方位覆盖”,构建起“天罗地网”。比如:定点监督——学校有试卷质量评价、学生学业成绩分析、学生成长发展分析和毕业论文(设计)检/抽查;定期监督——除了积极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类学校评估、专业认证,学校还自主开展四年一轮的院(系)教学管理与质量保证工作评审、相关专业评估,每年都要进行院(系)教学基本状态评价、院(系)办学绩效评估,以及发布就业质量报告、招生工作报告和教学质量报告。

《大学》: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强化国家教育督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之后,国务院教育督导办发布《深化教育督导改革转变教育管理方式的意见》,要求“形成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体系”。您认为,高校如何结合实际加以贯彻落实?

伍副校长:在政府简政放权和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强化国家教育督导、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体现了政府“该放的放掉,该管的管住”的决心。以同济大学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为例,2008年专门设立独立的“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质管办”),正是体现了“管办评分离”的基本思想,“全方位监控、多阶段跟踪、持续性改进、本研全覆盖”的质量保证体系,也体现了“督政、督学、评估监测三位一体”的基本要求。在某种程度上,同济大学的实践已走在前面。需要说明的是,在高校去行政化的形势下,不存在“督政”,但需要“督管”。所以我们提出学校督导工作坚持“两个并重”,即:督学与督管并重、监督与指导并重,实行督导、评价双轮驱动,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保驾护航。

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同济大学除了要求在教学督导要与常态监测、各类评估认证紧密结合,并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越来越重视质量状态监测平台的建设。目前,学校在本科生院、研究生院等原有数据信息平台的基础上,以共建共享的思路,搭建全校教育教学质量状态数据监测信息平台。主要由质管办负责教学质量数据统计与分析处理工作,加强课堂教学实时监测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督导听课、学生评教、教师评学、教学检查、问卷调查等信息的整合,对学校整体教学品质进行系统全面、科学客观的评估,并进一步完善全校人才培养质量信息的发布制度。

《大学》:谢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本刊特约记者:

李亚东,教育学博士、研究员。同济大学教学质量管理办公室主任,曾任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综合处处长、上海市教育评估院副院长等职。兼任中国高教学会产学研合作教育分会副秘书长、中国职教学会质量保障与评估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上海市教育评估协会副会长。发表学术论文80多篇,曾获上海市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出版了5本著作。

猜你喜欢
同济大学督导立德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荷兰高效教育督导如何炼成
用“长牙齿”的教育督导推动政府履职
围绕六个“下功夫”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实践探索
借助“元督导”思维,提升学校督导效能
《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介绍
立足督、导、评 创新督导工作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启事
同济大学医学院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