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梅
(枣阳市政府办公室 湖北 襄阳 441000)
【摘要】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是推动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發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本文将着重介绍枣阳新型城镇化建设现状,认真总结经验,深入查找问题,提出可供参考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枣阳 城镇化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推进情况
枣阳地处湖北省西北部,鄂豫两省交界处,版图面积3277平方公里,人口112万人。辖12个镇、3个城区办事处、2个农场管理区和1个省级经济开发区。枣阳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是汉光武帝刘秀故里、航天英雄聂海胜的家乡。近年来,该市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一发动全身”的带动作用,加快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掀起了新一轮大建设、大发展、大提升热潮,呈现出城乡面貌明显提升、城乡承载功能逐步完善、城镇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城乡社会事业统筹发展的良好局面,城镇化率由2012年的47%提高到52.5%。
(1)突出城乡统筹,以城乡一体发展来推进新型城镇化。按照市区、城镇和乡村社区同步发展、互动推进的思路,把城区当作景区建、把镇区当作城区建、把乡村当作社区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建设扩容提质。一是做靓城区。突出抓好新区开发、旧城改造,着力打造中心城市的新形象;二是做特城镇。把吴店、兴隆两镇作为小城市建设试点,赋予部分县级管理权限,按小城市规模和标准建设,使其成为经济强镇和县域副中心;三是做美乡村。通过撤并偏远村、弱小村、空心村,引导农民向新型农村社区和小城镇集聚。目前,该市已建成14个省级宜居村庄、34个襄阳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和110个新型农村社区,实现农村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市民化。
(2)突出产城融合,以“四化同步”来支撑新型城镇化。坚持产业发展与城镇建设并重并举,培育和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以城聚产、以产兴城、产城联动、融合发展。一是推动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战略,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扶持重点骨干企业,做强城镇产业支撑。全市共有各类工业实体20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94家。工业企业每年接纳农村人口就业7000多人,较好地解决了农村人口城镇化过程中的根本性问题。二是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创新现代农业新型业态,推动农业“接二连三”,建成了中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和“航空农谷”等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业三年倍增计划,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125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500亿元。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集约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累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1家、家庭农场1160家,把农产品增值收益和就业空间更多地留在农村。三是加快服务业与新型城镇化融合发展。突破性发展文化旅游业,着力打造“一城两花”文化旅游品牌。(“一城”即中国汉城,“两花”,即玫瑰花、桃花。)全市拥有国家3A级景区5家,建成省级旅游名镇、名村各1个,发展3星、4星级酒店各1家,星级农家乐400多家,全年旅客达176.3万人,旅游总收入16.8亿元。
(3)突出机制创新,以健全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来承载新型城镇化。一是基础设施一体化推进机制。加快实施农村路网、水网、电网、电视电信网建设,通过配套设施的完善,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目前,麻竹高速建成通车,枣潜高速、汉十高铁开工建设,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公路、通客车,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枣阳段)全面实施,累计建成农村饮水安全工程67处,解决了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二是公共服务均等化机制。农村公共服务运行维护机制及标准化试点建设通过国家验收。加快建立城乡一体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医保参保人数达94万余人,参保率达到我市常住人口的96%;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参保人数达到53万人;城镇职工、城乡居民医保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7%和70%,基本形成并逐步完善“人口全覆盖”的社保体系。扎实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启动了市图书馆、文化馆新馆建设,完成了乡镇文化站新建改造,建成160个标准化村(社区)文化室,市、镇、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问题
枣阳市新型城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城镇化发展的差距依然明显,主要表现为三个“尚未根本改变”:一是城镇化发展水平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城区、重点镇规模小,集聚能力弱,地域文化特色彰显不足,城镇风貌个性不鲜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不高,在“人的城镇化”上还有不小差距。二是产业支撑能力低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县域经济对新型城镇化的支撑能力弱,产业集聚度低,辐射带动作用不强。三是粗放式发展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缩小这些差距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三、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建议
(1)加快推进转移人口市民化。把以人为本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重点做好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解决好进城农民落户的问题、城乡“两张皮”的问题、成本分担的问题,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
(2)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按照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均等化的目标,解决好进城农民就业、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的问题,真正让其进得来、留得住、过得好。
(3)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 进一步加强中心是是城区建设,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不断促进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4)加快推进建设融资多元化。深化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运营。充分发挥城投公司融资平台功能,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争取政策性贷款、发行基金和债券,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强资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