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群
【摘要】高中生正处于人的心理发展的“黄金期”,各种心理因素发生一系列质的飞跃。这个时期更是心理发展的“危险期”,急速的发展往往产生心理不平衡,容易导致各种心理和学业上的问题。因此,我们对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并在此基础上,选取了一个重要的变量——负性生活事件,来考察其对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和英语学习的影响。我们针对影响高中生心理健康和英语学习的因素提出有效可行的建议。这对提高高中生心理身心素质和英语学习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中生 负性生活事件 英语学习
负性生活事件的概念
负性生活事件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所经历的各种消极的变动,它会使个体产生消沉、不安、焦虑、失落等情绪体验,使个体的情绪走向消极方面。对于高中生而言,负性生活事件包括人际关系、学习压力、生活的适应等诸多方面。其中对高中生影响最大的负性生活事件就是来自于学习的压力。
学习压力产生的原因
高中生除了家长和和学校施加的外加压力外,由于社会飞速发展,学生自己也早已经认识到這种压力的存在,在接受来自于老师和家长方面的压力外,自己无形也会给自己一些压力,这就使得高中生精神上不能放松,不会调节,长期处在亚健康状态,随时处在一种应激状态,日积月累,容易引起心理问题。
经济发展,社会节奏变快,与以往相比,竞争激烈,高中生深知没有知识和能力很难在当今社会有一席之地,他们面临升学压力,心理压抑往往得不到一定的宣泄,由于现在的高中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严重的自我中心,不善于与同伴交往,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这些也是影响现阶段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次,高中生特殊的心理发展特点的影响。处于青少年时期的高中生,常表现出自觉性与受暗示性,求知欲与识别力,情绪与理智,理想与现实、闭锁性与交往欲求、独立性与依赖性等矛盾,有时一些小事就能够引起他们振奋,高兴得不得了,有时也会因一点小事而大动干戈,或者消沉得无精打采。情绪的强烈变化是他们一大特点,非常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英语作为最重要的信息载体之一,已成为人类生活各个领域中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许多国家在基础教育发展战略中,都把英语教育作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将其摆在突出的地位。在我国英语也作为高考的必考科目,在高考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它也是以后通过大学四六级,出国深造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学好英语成为很多中国学生和家长的迫切愿望。
以往学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从负性生活事件对英语的学习水平有预测作用。负性生活事件对个人影响的程度越大,那么个人学习英语能力和水平就越差。负性生活事件可间断或频繁出现,也可长期存在,或在长期存在的基础上突然加剧;负性生活事件对英语学习的影响根据个体的不同,也会有所不同,有的可能会稍纵即逝,有的可能会持续很久。负性的生活事件的出现与否不是我们能够决定和控制的。但是,当负性生活事件出现后,我们如何调整我们的认知,如何将负性生活事件对我们的英语学习影响降低到最小,这是我们可以改变的。生活事件作为应激源,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负性生活事件的刺激量越多,对心理健康的发展越是不利,对英语学习的影响就越大。
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的几点建议
1.创造和谐环境。根据本研究结果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对英语学习有预测作用。负性生活事件的影响越大,高中生的学习英语水平就越低。所以,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要尽可能的给孩子减少负性生活事件的发生,创造良好的和谐的生活环境。
开展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让学生积极参加的各种心理健康活动中,通过竞赛、演出等充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活动,吸引学生的兴趣,让其更加关注心理健康,然后学校经常开办各种专题讲座、专业辅导活动。诸如人际交往讲座、学习心理讲座、适应性心理讲座等等,解决高中阶段遇到的实际问题。
2.加强自我调控,恰当应对。在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发生一些负性的生活事件,如何让学生从困境中尽快的走出来,这就需要其具有较高的自我调节能力,在遇到挫折、困难时,能够恰当应对,用最有效的办法解决。因此,针对这一状况,家长、教师、社会应当加以重视,应认识到培养高中学生积极应对方式的重要性,教给高中生更多的应对策略。
要在学生群体中广为培养积极应对方式,学校也要尽可能的提供一些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的渠道,如开展心理咨询,进行心理训练,及时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更健康地适应于社会。
3.培养正确的自我认识。作为一名高中生,一定要保持清醒的自我认识。
第一,对自己要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合理的看待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胜不骄,败不馁。遇到事情要相信自己最终会有办法解决,不能胆怯和退缩,要勇敢面对;
第二,及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己前进,学会情绪调节,勇敢面对现实,养成认知自我、磨练自我的态度;
第三,掌握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基本了解自己身心的发展特点,提前进行预防,一旦患有身心疾病,理智的对待身体和心理疾病。
参考文献:
[1]柳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全书[M].北京:长城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