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昊
[摘要]新型城镇化即人的城镇化,但其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诸多如户籍制度限制、农村劳动力自身水平偏低等障碍。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全力配合,才能为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谋求更好的出路,引领未来中国朝着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村劳动力转移 出路
[中国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从产业方面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农业向非农业的转移;从空间方面而言,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向城镇化转移,是人口的转移”。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加快,不仅为城镇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而且城镇化的加速建设为农村劳动力提供了可持续陸发展的空间,这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推动,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继续推进城镇化和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新型城镇化推进的难点
城镇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区域工业化以及经济现代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基于我国国情,推进城镇化建设有助于促进我国未来经济发展某一段时期的稳定性。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化建设推进遇到了各类问题,这是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的现象,也是未来我国必须继续解决的问题所在。首先展现出的是城镇化推进所需成本越来越高。
前期在推行城镇化建设中,由于城市所需农村劳动力资源处于长期不饱和状态,因此城市能够为农村劳动力提供长期发展的空间,但随着城市(尤其是东部沿海发达城市)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快,当地政府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城市建设、社会保障、公共基础设施服务等问题所需的成本将越来越高,高额的投入成本直接或间接迫使政府不得不进一步采取制定控制人口落地政策等措施,而这些措施的实施又极大地限制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速度,同样也减缓了城镇化建设进程的速度。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保障问题一直是政府和社会所关注的重点话题,也是中国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基础之上的一次机制和战略的完善,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在城乡一体化的大前提和大背景下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研究。
首先,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候鸟型”为主要模式。虽然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但实际上他们的户口并没有从农村转向城市,一方面是因为城镇户口政策原因,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经济因素制约。一部分农村劳动力以“年”为单位往返于城镇与农村之间,还有一部分以季节性为周期,选择在农忙时留在农村、农闲时出门打工,这两种情况都属于“候鸟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模式。当然,也有部分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后选择长期留在了城镇,但这一部分占整个农村劳动力比例较小。因此,从根本上而言,“候鸟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并未真正实现城镇化建设。
其次,城市对农村居民一定程度的政策与社会歧视。由于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文化水平较低,且居住条件、经济水平、社会环境等较城镇有较大差距,因此城市居民尤其是发达城市市民对农村居民普遍带有一些偏见和轻视,再加上农村劳动力对于工资和福利要求较低,占用了部分城市人力资源市场以及社会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城市与农村的利益冲突。因此,城市原住居民很容易对转移过来的农村劳动力产生排斥心理,农村劳动力也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圈,生活习惯、文化差异、就业标准等各方面冲突讓农村劳动力城镇化转移进程延缓。这只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进程中的突出问题。此外还有农村劳动力就业层次低,在居住和公共服务方面同城市原住居民差异较大等。同时,推进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进程中还会遇到更多困难和挫折,需要政府与社会民众共同努力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对策
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趋势及增量日益明显,但上述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却着实制约着我国城乡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的未来之路。而劳动力作为社会发展中的关键因素,对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谋求发展之路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下我们不断努力和创新求变的方向。
首先,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目前,我国整体经济处在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新经济”仍在持续升温,传统经济发展方式早已跟不上现代中国的发展步伐,为此,破解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建设一种经济、社会、生态及人的发展相互协调的和谐新型城镇化模式显得尤为重要。而与此同时,不断提升城镇化水平,发展社会生产力,则能不断扩大经济对劳动力的容纳量,也就能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供容纳之所。因此,要解决我国目前城镇化中出现的劳动力问题,最根本的还是要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不断提升新型城镇化的水平,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一系列劳动力问题的解决。
其次,进一步推进及落实户籍制度改革。在促成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城市也要为接纳劳动力的转移提供空间和可行性。自古以来,户籍制度都是影响人口转移和发展的重要因素,要想为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谋求发展之路,户籍制度的不断探索和改革则是势在必行。
近年来,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使农民更好地融入现代城市的生活,提升人民幸福指数,国家一直在户籍制度的改革上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居住证制度”正是我国在户籍制度改革上的又一重大举措。这一制度进一步打破了城乡二元壁垒,为农村劳动力赋予了基本权利和公共服务,为农民工子女入学、农民工自身在城市的就业等方面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扫除了一部分的前路障碍。
再次,鼓励中小企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具有明显的带动作用,但中小企业对社会经济的贡献同样不可小觑。在全力建设新型城镇化的今天,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对经济具有拉动作用,对增加就业机会、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意义。在维持大企业健康发展的同时,国家支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是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发展之路。利用企业的发展能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同时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从而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输入提供栖息之地。
最后,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全面提升农民工素质。要更好地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谋求出路,还应注重劳动力转移后的融入与发展问题。对于生活在城市和农村的人们来说,他们相互之间不仅仅存在着生活经济条件的差异,而更多地表现为文化差异。当农村劳动力成功转移进城镇后,他们能否适应城市的生活,是否能保证不出现劳动力的逆转移等问题都值得探究与思考。为了让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从教育方面着手应当是不二的选择。在传统的农村生活中,人们往往接受的教育水平低下,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而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这样的状况显然是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因此,利用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教育培训,不断提升农民工素质,才能使其自身水平适应新型城镇化的不断发展,顺利地实现“市民化”。
城乡统筹发展、消除二元壁垒、社会和谐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并非朝夕之间能够完成,此大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困境也是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各方资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和个人全力配合,众方齐汇力,才能为新型城镇化下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谋求更好的出路,引领未来中国朝着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阔步前行。
(作者单位:郑州科技学院)
[注:本文为2015年河南省政府招标项目“河南省劳动技能人才开发现状及结构研究”(项目编号:20158300)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黄建富:《劳动力转移、城市化和城乡就业》,《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
责编/张蕾 孙垚(见习)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