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帅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6-0001-0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新课程理念提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最终,目的是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着重强调要关注每一位学生,义务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不是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因此,小学数学教学要在追求在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激扬和培养全体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学知识,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而不是使学生成为被动地接受知识,消极地存贮知识的记忆仓库。教师应努力去营造出民主、和谐、宽松的教育氛围,让学生去充分发展学习的兴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谈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积极构建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心理安全是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只有在学生心理感到安全时才能有效地激发起创造潜能,发展思维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讲给同学聽,让其他同学进行讲评,加强学生间的交流,使他们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从问题情境的创设到教学交流,教师的角色逐步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的指导者与促进者。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和求异,大胆地联想和想象,大胆地假设和构思,肯定学生的创新,满足学生的成功欲望,并借助“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设计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教师精心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对解题结果进行不同可能性的分析、比较、择优,可以大大拓宽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教学圆锥高的测量一课,可以让学生展示各自的智慧,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学生1:把圆锥放在桌子上,拿一本书水平搭在圆锥的顶点,用尺子量出桌面到书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学生2:不用书,把圆锥倒过来直接用尺子就能量出圆锥的高。学生1:如果是一堆粮食,也能倒过来吗?学生3:拿一根铁丝穿过底面圆心到达顶点,抽出铁丝,量出这段距离就是圆锥的高。学生4:如果这个圆锥是实心的该怎么办呢?应当拿一个标杆,以这个标杆的长度为半径画一个圆,当标杆的影子正好等于圆的半径时,去量圆锥的影子,这个影子的长就是圆锥的高。学生5:先量出圆锥的底面半径,求出圆锥的底面积,把这个圆锥放入盛有水的圆柱内,上升的水的体积就是圆锥的体积,用这个体积除以圆锥的底面积得到的就是圆锥的高。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相信学生,学生的智慧得以充分发挥。课程标准要求“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本例中教师创造性地应用教材,使教材走近学生,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的有力凭借。特别是把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践联系起来,与学生身边的事理结合起来,寓数学知识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让学生能用数学思维方法去审视、去分析、去解答实际问题。
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该有与之相适应的,能促进创新意识培养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耳提面命的教学方式。1.开放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在通常情况下,都是由教师通过开放题的引进,学生参与下的解决,使学生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本质,品尝进行创造性数学活动的乐趣的一种教学形式,开放式教学中的开放题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结果开放,对于用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结果;二是方法开放,学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而不必根据固定的解题程序;三是思路开放,强调学生解决问题时的不同思路。只要我们认真研究和分析,就能设计出许多发散式的问题,借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2.活动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主要是:让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数学活动,包括模型制作:游戏、活动、测量、调查研究等方式,使学生在活动中认识数学、理解数学、热爱数学。3.变通性教学。这种教学模式适应于应用题教学。如条件不变变换问题;问题不变变换条件;结构不变变换内容;以及一题多解等等。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4.探索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只能适应部分的教学内容,对于这类知识的教学,通常是采用发现式的问题解决,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知识的形成、规律的发现、问题的解决等过程。
这种教学尽管可能耗时较多,但是,磨刀不误砍柴功,它对于学生形成教学的整体能力,发展创造思维都有极大的好处。
总之,在数学课堂中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举措,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发展学生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 陈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