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病源流犀烛》治疗外感咳嗽的学术思想探微

2017-03-20 15:12侯玉方肇勤车立娟
医学信息 2016年38期
关键词:咳嗽

侯玉+方肇勤+车立娟

摘要:咳嗽为临床常见病症。中医药治疗咳嗽有着悠久历史与丰富的经验。沈金鳌为清代著名医家,其内科专著《杂病源流犀烛》对后世医家具有深远影响。《杂病源流犀烛 卷一咳嗽哮喘源流》中对于咳嗽的病症分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都有详细论述,独具特色,其证治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咳嗽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关键词:《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外感咳嗽

Abstract:Cough is a common clinical symptom.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as a long history and rich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cough. Shen Jin-ao is the famous physicians in Qing Dynasty,His medical monograph "miscellaneous origin of rhino candle" has a far reaching impact on later generations.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cough pathogenesis,treatment methods and drugs are discussed in detail in the first volume Origin of cough and asthma. His experience in the treatment of TCM for the treatment of cough can be used for reference ideas and methods.

Key words:"Miscellaneous disease origin rhinoceros candle";Cough;Exogenous cough

咳嗽,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及污染物的增加,以及人口老龄化,咳嗽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我国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急性咳嗽患病率约为9%~64%,慢性咳嗽患病率为7.2%~33%[1]。由于咳嗽缺乏典型的相关症状,特别是对咳嗽的病因认识不足,很多患者长期误诊误治,严重影响其学习、工作和生活[2]。在临床上,西医多以镇咳药、祛痰药、抗菌药来治疗咳嗽,往往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而中医中药对咳嗽的诊断及治疗积累了大量的经验,著述丰富。《素问·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3],早在距今两千多年前成书的《黄帝内经》已经粗略地认识到咳嗽病因的复杂性。因此,如何把传统的经验用药变成有中医古籍文献支持的治疗方法是现代中医的艰巨任務。

沈金鳌(1717~1776),江苏无锡人,清代著名医家。先后撰成《脉象统类》、《诸脉主病诗》、《杂病源流犀烛》、《伤寒论纲目》、《妇科玉尺》、《幼科释迷》、《要药分剂》,总其名曰《沈氏尊生书》,内容赅博,论述精辟,颇有影响。《杂病源流犀烛》为《沈氏尊生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世将其归为内科专著,直到今天,此书仍不失为内科名著而受到极大重视。卷一篇中的"咳嗽哮喘源流 咳嗽"对咳嗽的病症分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都有详细论述,独具特色,其证治经验为现代中医治疗咳嗽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目前通过CNKI等文献检索工具尚未发现对《杂病源流犀烛》中关于咳嗽证治规律研究的文献,故应全面、系统地对《杂病》咳嗽病证治思想进行研究,从中发掘具有临床意义的思想和经验。

1 咳嗽总论

中医认为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为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4]。《杂病源流犀烛 卷一咳嗽哮喘源流》首先指出咳与嗽的区别,“有声无痰曰咳,有痰无声曰嗽”,这一观点刘完素早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已经提出。沈金鳌进而又指出咳与嗽之间的联系:“咳,非无痰,痰不易出也,病在肺,肺主声,故声先而痰后”、“嗽,非无声,痰随嗽出,声不甚响也,病在脾,脾藏痰,故痰出而嗽止”。并根据咳与嗽的侧重不同给出相应的治疗方案“因咳有痰,重在咳,肺为主,急宜顺气”、“因痰致嗽,重在痰脾为主,速宜消痰”。

2 咳嗽的病症分类体系

沈金鳌沿用了张景岳的分类方法,首先将咳嗽按照病因分为内伤咳嗽和外感咳嗽两大类,并根据具体不同的病因将咳嗽分为16类,分别为:风嗽、寒嗽、热嗽、湿嗽、郁嗽、劳嗽、食积嗽、气嗽、痰嗽、干嗽、血嗽、酒嗽、久嗽、火嗽、夜嗽、天行嗽。根据沈氏描述,外感咳嗽包含风嗽、寒嗽、热嗽、湿嗽和天行嗽,现代中医将外感咳嗽多分为风寒、风热、风燥三种类型。外感咳嗽为外感六淫、疫疠时邪及环境因素所致,多为新病,起病急,病程短,常伴肺卫表证,常对应与西医的急性咳嗽或亚急性咳嗽。现将《杂病源流犀烛》中五种外感咳嗽详述如下:

2.1风嗽 ①病因病机:风邪乘肺;②症状:脉浮,鼻塞,流涕声重,口干喉痒,憎寒发热,自汗恶风,烦躁,语未竟自咳;③方剂:款冬花散、消风宁嗽汤;④药物及其频次:半夏(2)、甘草(2)、桑白皮(2)、杏仁(2)、麻黄、前胡、知母、款冬花、贝母、阿胶、茯苓、陈皮、枳壳、葛根、桔梗、紫苏。

2.2寒嗽

2.2.1脾肺皆受寒,胃寒不和 ①症状:脉弦微,面白口甘,腹中大寒,痰白作泡,口甘涎沫;②治法:以辛甘热去之;③方剂:紫苏饮子、半夏温肺汤;④药物及其频次:陈皮(2)、甘草(2)、人参(2)、半夏(2)、杏仁、青皮、紫苏叶、桑白皮、麻黄、五味子、细辛、桂心、赤茯苓、白芍、旋覆花、桔梗。

2.2.2寒包热 ①症状:遇寒即发咳嗽;②治法:解表则热自除;③方剂:桔梗汤加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芩;④药物及其频次:半夏、枳实、桔梗、麻黄、防风、杏仁、陈皮、紫苏、木通、黄芩。

2.2.3寒伤肺 ①症状:脉紧,鼻塞声重,憎寒发热,无汗,烦躁,不渴胸紧,甚至音哑;②方剂:二陈汤加麻黄、杏仁、桔梗;③药物及其频次:茯苓、陈皮、甘草、半夏、麻黄、杏仁、桔梗。

2.3热嗽

2.3.1伤于暑热 ①症状:脉数,口燥,声嘶,烦热引饮,或吐涎沫,甚至咯血;②方剂:洗肺散、金沸草散、芩半丸、黄连化痰丸;③药物及其频次:半夏(3)、黄芩(2)、五味子、天冬、甘草(2)、杏仁、麦冬、梨、薄荷、黄连、莱菔、藕、金沸草、麻黄、前胡、荆芥、赤苓、细辛。

2.3.2熱痰留滞于内 ①症状:咳嗽面赤,胸腹胁常热,足乍有时冷,脉洪滑者,胸满;②方剂:半黄丸、小陷胸汤;③药物及其频次:半夏(2)、南星、黄芩、黄连、半夏、瓜蒌。

2.4湿嗽 ①病因病机:湿伤脾;②症状:脉濡细,骨节烦疼,四肢沉重,或有汗,小便不利,痰多;③方剂:白术汤、白术丸;④药物及其频次:白术(2)、半夏(2)、橘红、茯苓、五味子、甘草、姜(2)、南星。

2.5天行嗽

2.5.1感受时邪 ①症状:痰盛,寒热,或鼻塞声重;②方剂:人参饮子、一服散;③药物及其频次:半夏(2)、甘草(2)、人参、五味子、赤苓、桔梗、枳壳、生姜、罂栗壳、杏仁、阿胶、乌梅、紫苏。

2.5.2兼感风寒 ①症状:痰盛,寒热,或鼻塞声重;②方剂:参苏饮;③药物及其频次:半夏、甘草、枳壳、广陈皮、前胡、木香、葛根、人参、茯苓、桔梗、紫苏。

3 统计分析

外感咳嗽中共用到的17个方剂,药物45种,药物使用次数,见表1。

由上表可以看出,治疗外感咳嗽的药物中最常用的药物为半夏,所有方剂中都用到了半夏。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本草汇言》:“半夏,散风寒,利痰涎,开结气,燥脾湿,温内寒之药也[5]。”故外感咳嗽方中用半夏正是取其辛温开散的作用。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半夏中含有多种甾醇、生物碱、氨基酸等,对咳嗽中枢有镇静作用,可解除支气管痉挛,并使支气管分泌减少而有镇咳祛痰作用[6]。大部分方剂中都有甘草,与半夏配伍主要作用为解半夏之毒,并调和诸药。其他多为化痰、解表、敛肺、止咳等药物。

其中天行嗽病名是《杂病源流犀烛》中首次提出的。天行嗽又称时行嗽(见《证治要诀》),因感时行之气所致,呈流行性。证见痰盛,发热恶寒,头痛鼻塞,咳嗽连声不已[7]。方中用到人参、阿胶两味补益气血的药物,可以得知该种证型是由于素体气血亏虚,复感时行之气所致,症状上还应有倦怠无力、气短懒言、苔白脉弱等气血亏虚表现,在治疗上散补并行,使得散不伤正,补不留邪。

4 讨论

咳嗽为临床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其病因复杂多变,西医强调明确病因,诊断程序复杂,治疗多对因对症处理,疗效往往不令人满意。中医以咳嗽为病名,看似笼统,却自成体系,辩治灵活,疗效确凿,尤其是不明原因的咳嗽,其中医证治特点鲜明,优势明显。沈金鳌的内科专著《杂病源流犀烛》中对于咳嗽的病症分类、病因病机、治法方药论述详细,独具特色。其描述中也不乏疏漏之处,通过对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补充,使其更好的为现代中医治疗咳嗽提供可借鉴的思路与方法。

参考文献:

[1]Lai K,Pan J,Chen R,et al. Epidemiology of cough in relation toChina. Cough,[J].2013, 9(1): 18.

[2]赖克方,李斌恺,王法霞,等.慢性咳嗽患者的诊疗现状调查. 国际呼吸杂志,2011,31(9):645-647.

[3]王庆其.内经选读[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145-147.

[4]陈湘君.中医内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2.

[5]明倪,朱谟,郑金生,等.本草汇言[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357.

[6]雷载权.中药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07.

[7]李湘云.温病学辞典[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91:71.

编辑/肖慧

猜你喜欢
咳嗽
张喜奎教授临证运用白鲜皮经验举隅
施派传人刘鸿主任应用旋覆代赭汤经验总结
从气机升降的角度论治咳嗽的理论探讨
氨溴索大剂量冲击治疗儿童支原体肺炎后咳嗽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