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益峰
[摘 要] 调查显示高职生学习的主动性、密切联系高职生特性与否、不同的传播媒介、高职生所处的日常生活环境是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高职生中普及的重要影响因素。据此,依托接受理论,提出激发接受主体内生性需要,赋予接受客体更多人文关怀,改进接受介体,优化接受环体等建议。
[关键词] 高职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 G4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8129(2017)01-0004-06
“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1]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目标;十七届六中全会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作为一项战略任务再次被强调;在这之后的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在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中,这一要求不断被强调。高校作为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青年学生毋庸置疑地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首要对象。为了更好地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实效性,笔者依托国家重大招标课题(12&ZD037)《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的途径、载体和方法研究》調研问卷(学生卷),选取高职生这一特定大学生群体,于2015年5月—2015年7月在浙江省的四所高职院校进行了问卷调研。调研样本选择遵循生源素质和办学标准的差异,按照分层抽样的原理,选取了浙江省不同区域、不同办学层次的四所高职院校,即浙江金融职业学院(国家示范、省会城市)、台州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浙中地区)、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省级示范、浙西南地区)、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学院(民办)。课题组依据在校学生名单,按间距各抽取了100人作为调研样本。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78份,回收率94.5%。样本的具体情况如下:(表1)
一、调查基本概况
“90后”一代的高职生,成长于信息时代,带有鲜明的代际特征。他们视野开阔,思维活跃,习惯于虚拟的网络交流方式,热衷于网络搜索引擎答疑解惑。由于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深受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样本学生显示,当前大部分高职生具有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调查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非常有信心(9%)、有信心(35.1%)、基本有信心(44.1%)、不太有信心(10.1%)、没有信心(1.6%);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后发展:非常有信心(9%)、有信心(35.1%)、基本有信心(44.7%)、不太有信心(9.6%)、没有信心(1.6%)。综合来看,当前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非常有信心和有信心占到44.1%。大部分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源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认同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
那在高职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受哪些因素影响呢?调查显示:
(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
大部分高职生学习主动性不强,样本学生显示,课外阅读学习时间5小时以上(5.3%)、3-4小时(6.3%)、2-3小时(13.2%)、1-2小时(34.4%)、1小时以内(40.7%)。综合课外阅读学习5小时以上和3-4小时,仅占到11.6%。但这些主动参与学习的同学大都比较关注思想理论方面的信息,通过调查显示,在日常阅读时比较关注的信息中,依次为:其他信息(93.1%)、与思想理论方面信息(82%)、与国际重大事件相关的信息(78.8%)、与国内重大事件相关的传闻信息(64.6%)、与人生发展相关的励志信息(56.1%)、与自己专业相关的专业信息(47.6%)、与逸闻趣事相关的八卦信息(42.3%)、与日常生活相关的服务信息(33.3%)。阅读报纸的主要版面中,理论类(79.4%)、财经类(69.3%)、无固定栏目(61.9%)、文体类(55.6%)、新闻类(40.7%)。综合以上样本学生信息,高职生中的大多数学习主动性不强,但主动参与学习的同学对思想理论类的信息关注度较高。据此可以判断学生自身学习的主动性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呈正相关。
(二)尊重高职生自身的特性与否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成效
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类网站为例,当前大多数高职生不愿意或很少上思想理论课程类网站。调查显示:浏览思想理论类网站(含马克思主义理论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教育网站):经常(2.7%)、较多(4.3%)、一般(26.9%)、较少(43.5%)、没有(22.6%)。合并较小和没有项占到66.1%。究其原因,调查发现没有浏览思想理论类网站的原因依次是:没有兴趣(49.4%)、网站内容不吸引人(46.6%)、网站形式不新颖(23%)、网站可用性低(19.1%)、网站知名度不高(14.6%)。从中不难看出漠视学生主体自身需要,不尊重学生主体的特性是导致没有浏览思想理论类网站的最大的原因。因此,密切联系高职生的个性特征成为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成效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
(三)不同的传播媒介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效果不一,学生比较认同书籍、教师这两类传播媒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递给学生需要中间介质,即本文所列的各类传播媒介,包括传统媒介以及网络新兴媒介。学生对不同的传播媒介认同度不一。如表2:合并非常相信和相信为认同度,对不同的传播媒介认同度依次为:书籍(53.5%)、专业教师(52.7%)、思政教师(50.5%)、内部文件(48.9%)、课堂讲授(47.1%)、政府宣传(44.7%)、朋友、家人(43.3%)、讲座(42.8%)、报纸(41.7%)、电视(39.6%)、广播(32.1%)、网络(31.7%)、杂志(30.5%)、宣传板报(28.8%)、电影(28.1%)、微信(25.6%)、手机短信(22.7%)。书籍、教师是学生比较认同的传播渠道。
(四)高职生所处的环境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其中家庭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影响最大
任何个体都置身于一定的环境之中,既包括宏观层面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也包括中观的校园、家庭环境,更包括微观的具体情境和氛围。这些环境作为外部的影响因素,具有一定的导向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体的认知、判断。调查显示(表3),外在的环境氛围对学生观念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对学生思想观念影响度依次是:家庭环境(68.8%)、日常生活(61.5%)、网络(60%)、职业教育(50.8%)、大众传播媒介(43.3%)、学校其他教育(33%)、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育(23.8%)、其他(18.3%)。根据调查,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日常生活环境是对其观念影响是最大的。
二、思考与建议
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一个将相关理论内容内化为自身信念并自觉外化践行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受的过程。在这里,接受主体是高职生,接受客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接受介体是各类传播媒介,接受环体是接受主体所处的宏观、中观、微观环境。调查显示,在高职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論体系跟高职生自身的主体性、跟在普及过程中有无遵循、联系高职生个体的特性、跟各类传播媒介、跟高职生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各个接受要素直接影响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实效性。据此,尝试着提出以下建议:
(一)充分激发接受主体高职生的内生性学习需要
需要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需要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出发点。马克思强调“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需要”[2],“任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让自己的某种需要和为了让这种需要的器官做事,他就什么也不能做”。[3]接受主体的自身需要愈强烈,其主动接受的积极性就愈高。反之,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愈弱,就很难自觉、积极地完成接受活动,有的甚至会出现抗拒心理。
样本学生显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呈正相关。在调查中也发现,有60%的人认为个人对课程的兴趣是直接影响思想政治理论类课程效果的重要因素,因此,激发接受主体的内生性学习需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源动力。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者内生性新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来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二是间接发生途径[4]。所谓直接发生途径,就是指原有的学习需要得到满足后直接产生新的深入的学习需要。如接受主体在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后,会去主动探究“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包含这些内容。间接发生途径,是指新的学习需要是由某种创设的情境激发出来,或由某种手段、工具、理念转化而来。如允许在《毛概》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若干门选修课,给学生一定的学分,并评选学习中的优胜者,给予一定的奖励,积极创造条件,从制度上予以保障,激发学生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热情;另外,可以成立多个诸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会”之类的理论学习型社团,以社团为载体积极营建全员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氛围;同时加强校际、校地合作,通过考察、调研、设立实践基地等方式,相互学习、相互借鉴,普及、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知。
(二)赋予接受客体更多的人文关怀,增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吸引力
不同的知识结构、不同的需求、不同的行为目的、不同的性格特点,不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参与程度等构成了接受主体高职生的个体特征。正因为接受主体这种差异性,要产生更好的接受效果就需要接受客体充分考虑这“千差万别”。作为接受客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让接受主体高职生接受,就得赋予接受客体更多的“人文关怀”,要贴近高职生、走进高职生、了解高职生、保护高职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要走进生活,吸引高职生,感染高职生,以实现价值共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国家和政府对个体在价值观念、思想道德、政治行为上的期待。当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更多地侧重于理论的科学性和真理性的研究,属象牙塔内的纯学术认识。这种研究方式产生的理论体系本身,往往会使接受主体感到晦涩、乏味。为此,摆脱纯粹的思辨,实现理论的生活化,是阐述、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当务之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应立足于学生实际,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如对大学生关注的就业、收入分配、物价持续上涨等问题,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做出有针对性和说服力的解释,指导学生解决现实困惑。
同时要主动关心学生个体发展,保障学生合法权益,将学生个体利益和社会利益有效结合,让学生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能帮助学生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进而在情感上发自内心的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动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精髓的洗礼。
(三)改进接受介体传播方式,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影响力
1.充分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从表2中可以看出,课堂讲授、思政教师仍是高职生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介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在调查中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作用有效的仅占25.2%,这完全违背了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意识形态宣传主渠道的初衷。通过调查显示(表4),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依次为:个人对课程的兴趣(60%)、教学手段(55.1%)、教学方法(51.9%)、社会环境的影响(51.3%)、教师个人(51.1%)、教学形式(49.2%)、课程对个人今后的影响(46.8%)、课程安排的时间(44.9%)、教学内容(41.6%)。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充分履行其意识形态宣传的主渠道作用。首先要改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传统的灌输模式走向互动模式,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平等对话、相互沟通等良性互动方式产生“共鸣”。这种互动模式是多元的,既可以是讨论式的,也可以是辩论式的,更可以是演讲式的。教师扮演的是组织者的角色,只须关注高职生的观点,没必要充分表达自己的言论。高职生的观点可以为教师提供素材,从中掌握其思想动态,找到教育的契合点,提升《毛概》课程的接受效果;其次要提高《毛概》课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直接决定着课程推进的广度和深度。教师自身要加强学习,不断更新现有的知识储备,夯实自身理论功底;同时,作为思政课教师,要有坚定的政治素质,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要“真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要学会活学活用。另外,学校要为思政课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创设各种条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落实思政课教师培训计划,通过各项措施保障思政课教师业务能力的提升;完善学校相关的配套管理,全方位营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绿色通道”。
2.遵循高职生个体规律,灵活运用完善其他接受介体
笔者将现有的接受介体归纳为理论宣传、社会实践、大众传媒或网络、正面典型人物以及党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等。根据调查显示,社会实践是最受认可,占到34.2%。其余依次是树立典型人物(33.7%)、大众传媒或网络(28.9%)、党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25.1%)、理论宣传(19.6%)。理论宣传教育是平时最常见的途径,但却是收效最微的。基于此,笔者认为:
首先要结合高职生的具体特点综合利用各种载体。新生喜欢看展板,那么对于大一的学生就以展板为主体,辅助以宣讲等其他形式;老生喜欢志愿服务、参观等社会实践形式,新生喜欢文娱类的展示,那么在进行宣传时可以分组采用不同的载体,对老生用社会实践,对新生辅之以广播影视等文化娱乐载体。
其次要充分利用學生党支部建设的契机,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学生党支部书记、委员等支部干部应率先垂范,成为学习、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典范;正式党员、预备党员是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的首要对象,其次是入党积极分子、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学生;不同的对象,不同阶段的对象的宣传教育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党员大学生,要求深入,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入党积极分子和已经递交了入党申请书的大学生,力求全面,从而达到内化,力求外化;普通大学大学生,力求真学,力求内化。
再次要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的模范典型引领作用,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宣传普及。学校相关部门要制定相关的教育计划,以及奖惩制度,主动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教师发挥模范作用,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价值判断,树立容易让大学生模仿、学习,活生生贴近实际的典型,在挖掘和树立典型的同时,也要营造争当模范的良好氛围。
最后在专业课和技术课中渗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神。如联系较为密切的政治经济学、人文社会科学等课程,在教学中渗透科学发展观等相关内容,将其精神始终贯穿于之;对联系不密切如计算机、数学、物理学、语言学等课程,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优化接受环体,营造良好的氛围
接受环体是指接受主体所处的外在环境,环境由人创造,同时环境也能改变人。样本调查显示,在高职生中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可避免的受到高职生个体所处的环境影响。
首先,优化个体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即个体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政治上,要真正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相统一的政治方向;经济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绿色发展,切实妥善处理好各类关系群众利益的社会矛盾,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文化上,用优秀的文化作品去感染高职生,激发高职生的爱国情怀;各类传媒介体要营造爱人民、爱共产党、爱祖国的舆论氛围。通过这些优化途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学生提供优质的土壤。
其次,优化校园环境。通过举办诸如各类红色纪念、理论学习和研讨、校外讲师团宣讲、各类时政知识竞赛或演讲等各类活动,引导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充分发挥学校学习理论型社团在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先锋作用,以社团为载体,定期举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时政讲座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同时开展诸如社会调查、志愿服务等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让学生亲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强大价值追求。
最后,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教育的首要场所,不仅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也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家长要精心营造家庭和谐氛围,美化家庭生活环境,从物质和精神两层面创造接受良好的氛围;家长自身要以身示范,树立以培养高尚人格为目的的教育观念;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处处彰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追求;也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积极主动学习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09-09-28.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胡 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彭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