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虾—鳅耦合养殖技术研究

2017-03-18 00:45张从义雷晓中李金忠朱勇夫
湖北农业科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晚稻泥鳅苗种

张从义+++雷晓中+++李金忠+朱勇夫++石义元+王英雄++黎闽++黄革++卢德浩++李德富

摘要:在面积4 hm2的稻田中进行了晚稻-虾-鳅耦合养殖试验,利用冬闲稻田除野期间向稻田中移植水草,并根据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上市规格、生长周期、生活习性等特点,采用不同设备进行克氏原螯虾和泥鳅的捕捞与分离。结果表明,共收获晚稻30 210 kg、克氏原螯虾5 516 kg、泥鳅1 860 kg,平均渔获量 1 844 kg/hm2,平均利润40 852元/hm2。

关键词:晚稻;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耦合养殖

中图分类号:S511.+3;S966.12;S96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6)24-6529-04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6.24.051

利用中稻田进行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养殖较为普遍,且技术较为成熟。舒新亚等[1]研究报道了虾稻轮作技术,刘维森[2]报道了低洼田虾稻轮作技术,陶忠虎等[3]研究报道了稻田高效养虾技术,并提出了稻田开宽沟模式;雷晓中等[4]报道了稻-虾耦合养殖技术研究,实现了稻、虾同田耦合养殖。有关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odatus)稻田养殖的研究成果也比较多,印杰等[5]、李玉芳[6]、储松元等[7]、易亮[8]分别进行了泥鳅规模化育苗、健康养殖和人工催产与孵化技术的研究与试验以及稻田养殖技术试验,2005年宋长太[9]报道了泥鳅苗种稻田繁殖,2014年张从义等[10]报道了大鳞副泥鳅稻田原位秋季繁殖。但有关晚稻-虾-鳅耦合种养技术研究鲜见报道。利用晚稻田养殖虾、鳅,可延长虾、鳅生长期,充分利用稻田中的天然饵料资源,对于增加单位面积产量、提高经济效益具有明显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在湖北省洪湖市大同湖农场四分场七岭村洪湖市富源鱼鳖养殖专业合作社,试验田块面积4 hm2。

1.2 田间工程

1.2.1 稻田环形沟与机耕通道 ①环形沟。在稻田内侧四周开挖使之连成环形,沟宽4.5~6.0 m、深1.5~2.0 m,坡比1∶0.75,防止田埂、田面向环形沟中坍塌,环形沟总面积0.48 hm2,占整个稻田面积的12%,所挖土方用以加高加固稻田田埂。②机耕通道。在靠近主干道的环形沟一侧预埋直径0.5 m的水泥函管,呈品字形叠放,使环形沟相通,同时作为机耕通道,便于农业机械进出和操作。

1.2.2 进排水口、拦鱼栅与防逃拦网 进水口位于稻田西面,机提引水。引水泵口处先用20目网片围隔一个面积为10 m2的杂物过滤区,再在杂物过滤区内用40目筛绢网围隔一个面积5 m2的小网箱,引水泵置于小网箱中,防止鱼卵及敌害生物进入稻田,进水管口延长并架空于稻田环形沟之上;排水口设置于稻田进水口对面田角,并用砖石水泥砌成函道,在函道设置有双层拦鱼栅。沿稻田田埂四周安装防逃拦网,防止克氏原螯虾和泥鳅外逃。

1.2.3 清除野杂鱼 2014年12月22日,将稻田水位缓缓排干,露出田面及环形沟底,人工清除稻田中的野杂鱼;然后保持环形沟无积水5~7 d,再过滤加注新水,使水位淹没田面30~40 cm。

1.2.4 水草移栽 2014年12月25日,结合稻田清除野杂鱼,向稻田田面和环形沟中成行移栽伊乐藻,与稻田长边平行,便于克氏原螯虾、泥鳅捕捞时地笼设置及进、排水时水流畅通。

1.3 苗种投放

1.3.1 克氏原螯虾苗种投放 未专门投放克氏原螯虾苗种,其苗种由该稻田中亲本繁育的苗种组成。亲本中有320 kg苗种来源于作为亲本交换的其他稻田,规格为30~35 g/尾,雌雄比例近似2∶1。

1.3.2 泥鳅苗种投放 泥鳅投放时间为2014年10月12日,品种为大鳞副泥鳅,在洪湖市恒昌大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泥鳅繁殖场一次性购买,规格为7~10 g/尾,总重570 kg,平均9.5 kg/km2。泥鳅苗运输方法为开放式容器带水运输,运输时间30 min,鳅苗投放时进行缓温处理。

1.4 稻谷栽插

稻谷品种为黄华占单季常规晚灿稻,该品种抗倒性和分蘖力较强,茎秆较坚韧,熟期较早,米质优良。稻谷采用直播旱育秧苗。2015年6月19日整田,20日采用饶式直播机进行稻种机械直播。稻谷直播前,先缓缓降低稻田中的水位,使克氏原螯虾、泥鳅进入环形沟,露出田面,并将田面移栽的伊乐藻拔起投入环形沟中,再将田面与环形沟相连处人工垒起一道小埂,防止机械整田时泥浆进入田间沟。

1.5 日常管理

1.5.1 田间管理 ①施肥。稻田在机耕和稻种直播前施足基肥,以农家肥为主。施追肥时采用分片法进行。②管水。在秧苗长到12 cm后,及時铲平田块与田间沟之间的小埂,并适时加注田水,让克氏原螯虾和泥鳅进入稻田活动和觅食。晒田时要注意每天适当向田间沟中补充新水。③施药。稻谷喷施药物为康宽。在稻谷喷药时了加深稻田水位,喷药时间均为晴天上午进行,喷施时喷嘴向上。其他日常管理工作与普通晚稻管理相同。

1.5.2 虾、鳅养殖管理 克氏原螯虾繁殖管理。让其自行交配产卵孵化,不用过多人工干预。渐进式加深水位,翌年6月中旬,稻田水位保持在田面40~60 cm之间;2014年10月鳅苗投放时无需进行水位调节。

1)饲料投喂。前期饲料以克氏原螯虾、泥鳅均可摄食的麸皮、三等粉及豆粕为主,中、后期则以克氏原螯虾人工配合饲料为主,泥鳅不专门进行饲料投喂。2015年3月上旬,白天水温上升到18 ℃,开始向靠近田间沟的田面上投撒麸皮、三等粉以及粉碎过的豆粕,每隔1~2 d投撒20~25 kg/hm2;至4月下旬开始投喂蛋白质含量28%~30%的克氏原螯虾人工配合饲料。在投喂配合饲料时,采用蓄电式移动投饵机进行全田投喂,使配合饲料投撒均匀,提高饲料利用率。全年共投喂麸皮、三等粉及豆粕 1 500 kg,配合饲料4 000 kg。

2)疾病防治。养殖期间泥鳅未发生病害;克氏原螯虾在2015年5月中旬出现一次白斑综合征。采用的防治方法为聚维酮碘0.3~0.5 mg/L全田泼洒,间隔2 d再使用1次,同时,用0.2%维生素C添加1%的大蒜及2%双黄连,加水溶解后用喷雾器喷在饲料上连续投喂5 d。

3)防逃防害。坚持早中晚巡田,检查进水口的过滤网及排水口的拦鱼栅栏,在大雨期间注意防逃;注意驱除蛇、水禽等敌害生物。采用的方法为鞭炮驱赶,并在养殖稻田的田埂上安插系有废旧光盘的竹竿,利用光盘随风摆动反射阳光(光色彩变幻),对水鸟形成惊吓。

1.6 商品虾、鳅捕捞

对商品虾、鳅按实际生产需要制定捕捞时间,捕捞顺序为先捕鳅,再虾、鳅同捕,后捕虾。泥鳅捕捞时间为5月12日至6月24日;克氏原螯虾捕捞时间为6月4日至7月16日。

商品克氏原螯虾、泥鳅采用两种不同的地笼同时进行捕捞,一种为普通地笼,网目为4 cm,只起捕大规格的克氏原螯虾,泥鳅能顺利钻过网目而避免卡住;另一种为新型地笼,网目2 cm,克氏原螯虾和泥鳅通过两端地笼进入中间的敞口小网箱后,克氏原螯虾可沿小网箱上端爬出,而泥鳅则集中于小网箱中。

开始捕捞泥鳅时只采用新型地笼进行;中期虾、鳅同捕时,在稻田中加設网目4 cm的地笼起捕大规格商品虾;后期泥鳅捕捞结束后,全部改用网目2 cm的地笼,集中起捕留田克氏原螯虾。后期集中进行克氏原螯虾捕捞时,仍有少量泥鳅进入地笼并被克氏原螯虾钳伤或噬食,这部分泥鳅数量未作统计。

稻种直播前,将两种捕捞地笼分散设置于稻田田面及环形沟中,稻种直播后,将稻田田面的地笼置于环形沟中进行起捕,至7月16日停止捕捞,留田克氏原螯虾作为下一养殖周期亲本。

2 结果与分析

2.1 稻谷产量

晚稻收割时间为11月2日,4 hm2稻田共收晚谷30 210 kg,平均单产7 552.5 kg/hm2,略低于当地晚稻平均单产7 950 kg/hm2,这与稻田中开挖的环形沟所占12%的面积有关,因此稻谷的投入和产出未计入核算。

2.2 克氏原螯虾、泥鳅产量与销售情况

2015年6月4日至7月16日,共起捕克氏原螯虾5 516 kg,依据商品虾规格和销变动,售价在16~40元/kg;共起捕泥鳅1 860 kg,依据商品规格和销售市价变动,售价为28~44元/kg。具体起捕量与销售情况见表1。

2.3 晚稻-虾-鳅耦合养殖成本核算

晚稻-虾-鳅耦合养殖的成本主要有苗种费、运输费、饲料费、药品费以及水电、工具等,具体养殖成本见表2。

2.4 晚稻-虾-鳅耦合养殖经济效益

养殖纯利润为商品虾、鳅销售收入减去苗种、饲料、运输、药品等,养殖过程中苗种、饲料、水电、药品等总支出80 064元,克氏原螯虾、泥鳅商品销售收入243 472元,纯利润163 408元,平均利润40 852元/hm2。养殖经济效益见表3。

3 讨论

3.1 晚稻-虾-鳅耦合养殖优势分析

3.1.1 养殖周期 湖北省中稻种植时间多在6月初,6月中旬耕田、插秧基本完成,因而须降低稻田水位便于农业操作;而晚稻的耕田、插秧时间则在6月底、7月初。目前克氏原螯虾稻田养殖模式较多的是与中稻进行轮作[1-3],在耕田、插秧前将克氏原螯虾全部捕捞。本研究选择晚稻-虾-鳅耦合养殖,将克氏原螯虾、泥鳅的养殖期延长20~30 d,利于提升克氏原螯虾、泥鳅的商品规格,提高养殖经济效益。

3.1.2 养殖产量与稻田生产力 在洪湖、荆门两个试验基地进行稻-虾耦合养殖过程中,克氏原螯虾的产量1 600~2 400 kg/hm2[4];在起捕克氏原螯虾时,地笼中均有一定数量的野杂鱼类,说明稻田中的天然饵料生物及投喂的人工饲料能够供应除克氏原螯虾外的一定数量的其他鱼类生长需求。养殖的克氏原螯虾产量5 516 kg,平均1 379 kg/hm2,与单独进行稻-虾耦合养殖时克氏原螯虾的产量略低,与养殖期间病害有一定关系;泥鳅产量1 860 kg,平均465 kg/hm2,两者总产量7 376 kg,平均1 844 kg/hm2,说明稻-虾-鳅耦合养殖过程中,两者虽然食性有部分重叠[5,6,8],但稻田生产力仍然能够满足两者的生长需求。因此,只要控制好泥鳅苗种投放量及养殖管理,便可获得除克氏原螯虾外的商品泥鳅产量,提升稻-渔耦合养殖经济效益。

3.2 晚稻-虾-鳅耦合养殖的捕捞技术

稻田单独养虾、养鳅的捕捞方法很多,目前应用较广泛的方法为地笼捕捞[1-4,6,8]。稻田单独养虾、养鳅时,均会出现两者同田的现象,采用地笼进行捕捞时,由于地笼空间狭小,进入地笼的克氏原螯虾会钳伤泥鳅,同时会噬食卡于网眼上的泥鳅而造成损耗[4,10]。本研究采用新型地笼(专利号:ZL 2015 2 0077684.5)进行起捕,此种地笼将两条地笼与一个上口敞开的小方形网箱底部相连,地笼与小方形网箱网目宜小不宜大,避免泥鳅卡于网眼;进入地笼中的克氏原螯虾与泥鳅最终进入敞口式小网箱中,克氏原螯虾会沿敞口网箱上沿爬出,而泥鳅则困于小网箱中,从而实现克氏原螯虾与泥鳅的捕捞分离,提高商品泥鳅质量。本研究在捕捞时,利用专利设备先进行泥鳅捕捞,之后再进行大网目地笼与专利设备同时捕捞克氏原螯虾和泥鳅,最后再对克氏原螯虾集中捕捞,避免了商品泥鳅在捕捞高峰期的损耗。

3.3 稻田水草移植

稻田中的天然饵料种类较多,主要有水陆生昆虫、藻类、水草、陆生草子、有机碎屑等,克氏原螯虾、泥鳅均能有效摄食;克氏原螯虾在自然条件下能很好地利用一些水草如金鱼藻、菹草、伊乐藻等[1,2]。本研究在进行冬季除野时,通过向稻田田面及环形沟移植水草(伊乐藻),在为克氏原螯虾提供蜕壳隐蔽场所的同时,也为克氏原螯虾提供了天然饵料源。本研究于6月24日、25日,在稻种直播耕田时,将田面上剩余的伊乐藻全部人工转移至环形沟中,至7月14日,移入环形沟中的伊乐藻基本全部摄食完。养殖期间人工饲料辅助投喂麸皮、三等粉及豆粕1 500 kg,配合饲料4 000 kg,水草移植,降低了养殖饲料成本。

4 小结

在稻田中进行晚稻-虾-鳅耦合养殖,利用稻田空闲时间移植水草等饵料源,降低人工饲料的投喂量,同时因晚稻种植时间较中稻晚,延长了渔获物(主要是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时间,提升克氏原螯虾的商品规格和养殖产量。针对克氏原螯虾、泥鳅的上市规格及生长周期特点,采用不同方式进行捕捞,避免商品泥鳅的损耗,提高了稻田综合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舒新亚,龚珞军.淡水小龙虾健康养殖实用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2] 刘维森.低洼田虾稻轮作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02(21):23.

[3] 陶忠虎,邹叶茂.高效养小龙虾[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4] 雷晓中,张从义,李金忠,等.“稻-虾”耦合养殖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4,53(6):1370-1372.

[5] 印 杰,雷晓中,李 燕.泥鳅的健康养殖技术讲座(5)泥鳅的健康养殖模式[J].渔业致富指南,2009(10):63-65.

[6] 李玉芳.泥鳅稻田养殖技术[J].农技服务,2011,28(5):681.

[7] 储松元,侯冠军,李 俊,等.泥鳅的人工养殖技术[J].安徽农学通报,2005,11(4):132-133.

[8] 易 亮.水稻本田生态环境下泥鳅人工养殖技术[J].中国水产,2005(12):30-31.

[9] 宋长太.泥鳅苗种稻田繁育技术[J].齐鲁渔业,2005(8):39.

[10] 张从义,雷晓中,李金忠,等.泥鳅稻田原位繁殖技术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5,54(8):1948-1950.

猜你喜欢
晚稻泥鳅苗种
泥鳅笼
杂交翘嘴鲂苗种培育及成鱼养殖关键技术
春季苗种放养与管理“五六七”
捉泥鳅
一起去捉泥鳅吧
泥鳅苗种繁育及疾病防治(上)
早熟莲藕-晚稻栽培技术
2014年晚稻新品种生产试验
广东沿海驯养条石鲷的全人工繁育及苗种生物学
洞庭湖区莲藕套种晚稻高效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