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超
少年时代随父母从成都来到凉山西昌生活、学习、工作。
在西昌的山里生长着一种野果,当地人称之为“栽秧果”,一拢一拢的,枝高丈余,满身荆棘,每到栽秧季节果熟,拇指般大小的果实晶莹透红,甘甜可口。少年时代每到此季,常结伴于午休时,顶烈日于荆棘丛中小心攀摘,与山鸟争抢好果,虽不易,却欢乐无比。
中国传统花鸟画,尤其是“传统文人画”,对待花鸟画的功用有着隐喻的表达意思,以“悦心”为要义。“花非花”“鸟非鸟”,画家用绘画“形”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在生活中对生命的感悟。随着岁月的增长,生活、工作的迁移,有了颇多感悟,渐渐地产生了怀念少年时代的那种天真烂漫、无忧无虑,怀念在山林中砍柴、采蘑菇,在荆棘丛中采摘野果的欢快时光。由此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不易,故而想到,鲲鹏有鲲鹏之志,尽可高飞入云,鹏程万里;小鸟有小鸟的欢乐,虽然在荆棘丛中艰难讨生活,却是有苦、有甜、有欢乐。
明确了画什么后,怎么画是主要问题了。传统中国画是以线为主,讲究笔墨的运用,尤其元以后以书入画成为主流。在创作此画的过程中我主要运用篆书和行楷的运笔方法,凝敛中求收放,以突出荆棘枝条的坚韧和圆劲,在构图上以满为主,注重四边的出枝位置和角度,力爭使画面饱满、景全、张力最大。全图皆以线条来分割,穿插中注意前后枝条的关系、大空与小空的关系,运笔时讲究疾涩、浓、淡、干、湿、枯以及虚实变化。一幅画是以点、线、面的组合所构成,我以鸟为点,在画鸟时有飞动的,有鸣叫的和静卧的,如此给人以生动、生机的感受。因为大凉山属黄土高原,日照多,十分干燥,所以在选择总基调时,以黄土色为主色调,用笔以干枯为主,凸显出苍茫感和荒无人至的寂静感,贴近自然、生生不息的生命感。
鲲鹏可数,小鸟成众,图之以“欢乐的荆棘鸟”,为成众之百姓能在不易的生活中快乐生活而歌。当然,我也是百姓,也为自己能在这荆棘般的现实中,勇敢地生活并快乐着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