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洁
品德教学必须回归儿童的世界,回归生活的世界,回归现实的世界。让儿童自主实践,才能让学生愉快地生活、积极地生活。
一、生活模拟,彰显生活化的“画面感”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提出,在做中通过儿童充分自主的活动丰富经验,通过经验促进生活。在教学中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认识、分析、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我长大了》,我为了让学生感受到从小到大父母对自己的付出,以“我能为爸爸妈妈做点什么”为主题,创设了一个妈妈下班回家的场景,由老师做现场的妈妈,一位学生当女儿。 一开始孩子们都还有点害羞,笑眯眯地望着讲台上这对现场“母女”。可当看到老师挎着包,满身疲惫地走入家门,连忙脱了鞋子,放下包,系上围裙就进厨房的时候,大家沉默了:这不就是我的妈妈吗? 为了自己,妈妈忘却了辛苦,忘记疲惫! 孩子们知道该为妈妈做什么了,有的帮妈妈捶背,有的端来了茶,有的还给妈妈讲笑话。孝顺父母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但这并不仅仅是表达孝心,而是要使孩子体会母亲的艰辛,真正从内心深处感激母亲。因此,教学中选取源于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找准切入点,学生们的心顿时细腻起来、敏感起来、柔软起来、感动起来,求知欲油然而生。教师要善于从儿童的生活中敏感地捕捉有教育价值的素材,用正确的价值观进行引导,使儿童在自己喜欢的活动中获得发展。
二、活动延伸,彰显生活化的“立体感”
品德课程是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的,到了小学三年级,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生活经历,他们的现实生活对于课堂教学而言是有着特殊价值的课程资源。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不是学生生活的简单翻版,课程的教育意义在于对学生生活的引导,用经过生活锤炼的有意义的教育内容教育学生。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呈现生活经历、聚焦现实生活不是目的,目的在于引起学生对已有的生活进行道德反思,促进丰富学生的体验、感悟,在课堂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感知生活经历上升到形成生活经验、生成生活智慧,从而进行有效的学习,实现个人的发展。
在学完北师大版三年级上册《爸爸、妈妈抚育我》后,我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给妈妈的祝福、我跟妈妈学做事、我让妈妈露笑脸?学生通过这些主题活动,学学、做做、帮帮,基本上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学着做,爸爸、妈妈做不过来的事情帮着做。并通过学校联系卡,在家里坚持为家人添欢乐,每周一反馈,及时评价、鼓励,人人都在发展中,人人都有成就感。
通过主题系列活动课,学生初步知道了哪些事能为家人添欢乐,要坚持做,悟出了“我是个小学生,要孝敬父母、长辈”等道理。教师也感到在师生、生生情感碰撞中,无须强迫学生接受什么观念,学生在体验中自然领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行为在活动中得到了规范。用活动激活课堂,学生的个性将得到充分地展现和张扬。这种“活”的课堂,才能带来学生思维的活,才能有新的灵感,新的创作,才更能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活动带来的欢乐。
三、实地考察,彰显生活化的“现场感”
教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时,在课前调查中,学生发现环境污染特别严重:居民都把垃圾倒在垃圾桶外、东濠涌的河水中不时可看到塑料袋、泡沫浮子、污柴油等,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们学校联合周边共建单位,开展了“碧水”行动。带领学生再次实地考察污染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环境整洁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在备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我们生活中的法律》这一主题时,我们发现孩子们在家里遇到了有关隐私权、身体权等有待解决的疑惑:1:爸爸妈妈偷看我的QQ聊天记录,大家评评理,他们这样做是不是侵犯了我的隐私权?2、妈妈趁着帮我收拾房间,看我的手机短信和通话记录,他们能这样做吗?3、爸爸妈妈因为我不乖打我,他们这样做是不是违法行为?于是,结合孩子们在提出的问题,把其中一节课教学的内容定位为《未成年人法——家庭篇》。由于是孩子们亲身经历,他们深有感触。于是在课堂上孩子们为这些问题唇枪舌战:站在自身角度的,认为父母犯了法,是自己身心受创;站在父母的角度思考的,认为方法不对但情有可原。于是,我们适时让孩子们想想父母为自己做的一切,播放父母的想法,由法入情,自己该这样去做才能改变父母的做法?孩子们重新思考了刚才的问题,说出最有效的方法是改变自己的态度,让父母放心。这节课,由质疑父母的做法到自我调节,反思自己的行为,孩子们尽情倾吐心声,向美好靠近。
责任编辑邱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