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可以为这个国家做点什么?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们终于可以用自身的实践去粗浅体会不确定性的具体含义。中国经济整体下行,国家层面的改革深水区,中央政府用“壮士断腕”、“背水一战”来形容这一轮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我们的汽车业在这样的经济运行环境中,可以担当何种的角色?就我们的观察,大多数的汽车企业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迎接已经到来的国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部署。汽车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们仍然沉浸在未来一年产销增长6%以上的乐观预测中。这个来自汽车工业协会的数字,足够权威,并且鼓舞人心,也未必是不准确的,但置于十三五规划的整体战略中.却缺少实际价值和指导意义。
如何理解中央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时代背景,如何解读三期叠加的风险性与挑战性,如何响应十三五规划提出的“中国制造2025”,应该成为当下汽车企业领导者着重思考和面对的问题。汽车行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没有袖手旁观的道理,更不应该游离于趋势之外。“生存下去”的理由固然可以为追逐销量的说辞解一时之尴尬,但对于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的虚头巴脑,两面三刀却是无法被原谅和认可的。过去我们过分追求GDP,人民日益增长和变化的物质和文化需求被轻视,被忽略。汽车行业多年来出现的大量低端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的现象就是一个缩影。当前,中国正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汽车业乃至整个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在减弱,只有提高效率和创新才是新驱动力。而对于这样新的驱动力量的积累和锻造,汽车企业整体的贡献都太少,太少。
在供給侧改革的路途上,“中国制造2025”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很尴尬的是,中国正在失去一个制造大国应该有的底气和气度,国民不喜欢中国品牌的产品。在与中国的高铁、航天、航空等领域相比,中国的汽车业显得不争。“大而不强”的现状持续十几年,没有改观。中国汽车企业习惯依赖,习惯高傲,习惯合资,习惯投资建厂,习惯价格战,甚至利用国家政策骗补,中国的汽车企业愈发地不正经,集体迷失。
我们将遭遇怎样的未来?最可怕的是技术空心化。在北京国际车展期间,笔者见到几位跨国公司的高层。在交流中,我们发现,这些跨国公司几乎都是将全年的销售收入的10-15%,进行技术研发的投入,都是近百亿欧元的资金。他们拥有很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掌握核心技术,而且所研究和致力的方向已经是未来10年之后的战略规划。而我们的整车企业,在智能科技、无人驾驶、新能源动力、汽车互联的核心技术领域,再一次成为了跟随者。自主研发、技术创新成为空谈,成为口号,成为标语,成为空中楼阁,成为企业高管们的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各种来源于虚拟经济与互联网思维的概念层出不穷,把整个行业卷入了虚妄之中。事实上,在一幕幕大戏的后台,在这些概念汽车、互联网造车的背后,传感系统、电控系统、动力系统等核心技术层面仍然是外资公司占主导地位。我们的概念炒作,互联造车看似风光无限,实则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诚然,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整合全球各种资源,来进行我们的产品研发和应用。但在笔者看来,只有掌握了真正核心技术的企业,在进行全球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在商业模式的创新与构建过程中,在企业之间的合资合作中,才会处于主导地位,拥有主动权,才可以站在产业链高端,获得利润分配高附加值的资格。而汽车工业技术空心化的危害,将把中国汽车业乃至制造业带入到一种恶性循环之中,甚至影响实体经济在国民经济总量中应有的战略比重。
令人遗憾的是,就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车展上,技术创新难得一见,以促进销量为目的企业营销与战略大肆泛滥,短视、功利的企业营销决策比比皆是。很多营销活动都背离品牌应有的内涵与文化,极尽夸张与俗气,离题万里,尽管炒作很热闹,但完全被卖场文化横行的北京车展所同化。缺乏企业家精神的汽车企业领导者,营销决策者,在这样的一幕大戏中,显得焦虑、慌张、疲于应付,浮于表面,平庸而无奈。
在倡导务实、创新与顺势而为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长安和北汽两个企业的领导者在推崇“工匠精神”,这其实是一种企业家精神对于国家战略的具体解读和实践。但这样的企业家太少,更多的汽车企业领导者需要从根本上摆脱单调、平庸和无聊,需要抛弃官僚的作风,从而成为一个备受尊敬、富有使命感和创新精神的人。
喧嚣在你落笔的时候,就已经别过。
铺天盖地的信息浪潮已经涌过北京国际车展的时段,然后又如同大浪淘沙一样被搁置在那里,慢慢腐朽,慢慢风化,然后成为历史让人祭奠。时间流逝飞快,应对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国汽车企业不能再游离和迷失,需要警醒和认真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