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9岁高龄的新加坡老人拉特南找到居民委员会,表示愿意为社区弱势家庭的孩子们义务补习阅读和数学课。曾在学生托管中心工作的拉特南,并不满足于安逸的退休生活,而是希望以己所长继续服务社会。
在新加坡,60岁以上的老年人被称为“乐龄人口”,意在强调其乐天知命、健康积极的生活态度。像拉特南一样,很多老年人退休后愿意再工作几年,也希望有继续学习和志愿服务的机会,保持与社会的密切接触。新加坡最新一项大型社会调查的结果显示,近八成老年受访者希望“就地养老”,维持精神健康和社交生活的高度需求。
“就地养老”指在老年人原本居住的社区周边提供医疗设施和活动场所,让老年人在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安度晚年。传统意义上的老年公寓、养老院等机构往往只为满足少数老年人的需求而设计,多位于郊区,住在其中的老人与社会脱节,缺少心灵慰藉。而大量传统社区并没有针对老年人的活动场所和医疗服务,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年人生活苦闷,也缺乏照顾。
新加坡重视亲情伦理,也不希望老年人因为搬去养老机构、变成被照顾的“弱者”而产生失落感。新加坡政府近年来强化“就地养老”概念,在大量社区建立起“乐龄化”设施,更是考虑到新加坡难以实现养老机构的规模经济、中央公积金体系也不足以让老年人负担高昂费用等国情。事实上,“就地养老”不仅适用于新加坡,家庭和社区带来的归属感和人际关系已经使這一模式流行于不少养老产业发达的国家。(史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