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出差,古代各朝都具有有针对性的安排和制度设计。虽然各朝做法有所不同,但比较通行的做法是“定点招待”,和现代一样,也要求入住指定招待所。
先秦已有诸侯馆、驿亭、传舍、逆旅、客舍等不同档次的旅馆,其中诸侯馆、驿亭档次较高,系“国营”性质的招待所,专门用来接待使者和公务人员。西周时,“凡国野之道,十里有庐,庐有饮食;三十里有宿,宿有路室,路室有委;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候馆有积。”秦汉时,接待公务人员的传舍這类招待所已遍布全国,从京城到州县,甚至途经的野外荒原都设有亭传,形成了庞大的公务定点服务网络。
唐宋时,公务出差定点接待制度更加完善。唐时为公务出差服务的定点招待所统称“馆驿”,数量相当多。唐玄宗时,全国“凡三十里一驿,天下驿凡一千六百三十九。”唐朝的馆驿不仅数量多,硬件设施也是历朝最好的。宋朝州县官员由朝廷直接控制,且三年一换,官员出差频繁,除了馆驿外,递(马)铺得到进一步发展。到明朝,公务出差定点接待达到高峰。据《大明会典·兵部·驿传》:“自京师达于四方设有驿传,在京曰会同馆,在外曰水马驿,并递送所。”
古代也存在出差时入住非定点招待所的现象,但朝廷不提倡,有的朝代明确要求必须入住定点招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