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士龙
情境教学法之功能毋需多言,之所以很多教师广泛应用此法,主要还在于能够让学生在某个特定情境中被激发出问题意识,产生探究动机,使他们的学习行为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的主动思考。但情境教学也要根据教材内容与高中生的认知实际进行设计与创设,过分依赖或者形式化的盲目创建情境只会适得其反。在高中化学课堂上,教育者要避免过于花哨或者“蜻蜓点水”的情境创设,要为学生们创建出真正的能够直击知识核心和化学本质的有效的、有价值的情境。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对化学课堂常用的三种“情境”,即问题情境、生活情境和实验情境的设计思路与创设方法进行了详细阐述,以期为广大教育者提供参考。
一、创设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情境
问题情境的关键在于“问题”上,什么样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什么样的问题能够让学生在解决的过程中真正体验到知识的形成,“窥探”到化学的本质?并非是那些“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现象?你认为这个结论是否正确”等浅显的问题,同样也不是那些脱离了学生认知实际的高难度问题。而应该是与教材内容相结合,与高中生认知规律相契合的,具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如在教学生们认识“钠”的时候,提问:“当火灾来临,我们第一个想到的灭火方式是什么?”学生们几乎是异口同声的都会回答是水,有的学生还引出“水火不容”的成语。“不错,水的确是灭火的首选,但今天教师却要用水点火,你们怎么看?”说话间老师已经将水滴在了酒精灯灯芯上,酒精灯瞬间被点燃。看到这不寻常的一幕,有的学生已经开始沉思了。而此时,教师揭开了里面的秘密:“为什么水能够点火?因为酒精灯的灯芯里面有一个神奇的金属‘钠!”,随着神秘的“面纱”被揭开,随之而来的是“是钠与水接触后产生了火吗?”“它们两者是怎样发生反应的呢?”这类的问题已经盘恒于学生们的脑海之中,在这种质疑的引导下,他们迫不及待的想去了解新知了。
当问题与学生们的日常认知发生了冲突,当知识与学生心理产生了矛盾,学生们就会自主进入到一个质疑的状态,产生思考的“冲动”。
二、创设有实用价值的生活情境
生活情境是基于高中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而进行情境创建的一种模式,主要是通过熟悉的场景拉近生活与化学之间的距离,让学生认识到化学的应用性与实用性。生活情境最忌加入过多与教材无关的,与实际生活不符合的缺乏逻辑性和真实性的,为了创建而夸大或者是捏造的情境因素。虽然情境创设难免有虚拟成分,但并不是要让教育者“掺杂使假”,生活情境最重要的就是要突出化学在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如在让学生认识“氯气的性质”时,氯气这种气体由于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除去学生熟悉的消毒液之外,并不常见,而它的性质学生知之更少。这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再现一个生活场景:“2005年,发生在江苏淮安的液氯泄漏事故现场,空中先是呈现出黄绿色,然后人与畜类中毒,严重的出现了死亡现象。田间地头的油菜变成了白色,小麦变得枯黄。救援人员带着蘸着稀石灰水的面罩在疏散人群。”这些发生在现实中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对氯气的危害有了一个直观印象,所以在接下来教师提出的“氯气的性质都有哪些?”问题中,学生很快就总结出了几点:一是它是毒性气体;二是具有漂白性;三是与碱液能够发生反应。再进一步结合情境让学生思考,根据氯气这些特殊的性质,可以让它在生活中发挥怎样的作用?从生活中尝试着去提炼化学问题,再将化学知识尝试着应用于生活之中去,这才是化学教育的根本。
三、创设有探究价值的实验情境
实验是化学重要的一部分,实验同时也是最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学习内容。但很多教育者对于实验教学往往存在误区,认为所谓的“做实验”,就是做给学生看的实验,导致实验并没有发挥应有的功能。高中化学的课堂,实验可谓无处不在,要设计学生去做、学生想做、学生乐做的实验,最重要的就是要具有探究性。如在让学生们学习“化学能与热能”一课时,教师就先用一个简单有趣的实验吸引了学生:用最常见的废旧易拉罐、塑料瓶,还有酒精与棉花做了一个“热气球飞天”的实验,当学生看到“热气球”(塑料袋)飞上天的时候,非常兴奋,学习热情高前空涨。这时再引入探究性问题:“这个实验主要表现的是什么样的能量转化?”“化学能和热能相互转化的形式有哪些?”。而当学生面对“铝片和盐酸之间的反应”探究性实验时,先不要急于让学生动手,而是让他们进行预测和想象:“你认为自己会在反应过程中看到什么?”、“要想了解反应中热量变化你会采取怎样简单又易操作的方法?”然后再引导他们进入实验。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去进行实验,学生们才会深入到实验的核心,探究到有价值的知识。
总之,只有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以学生所需为根本去设计、创设有效情境,才能够让情境教学真正成为高中化學高效课堂的“助推器”。
(收稿日期:2016-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