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强
摘 要:庄子作为战国时期一位重要的思想家和哲学家,同时也是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作为庄子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生哲学,其理论基底一个是庄子对人生困境思考的现实基础,分别为死生困境的问题、命运困境的问题和情欲困境的问题;另一个是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即“道论”思想。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当下社会出现的问题和世人面临的生存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庄子;人生哲学;理论基底;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2-0090-02
庄子作为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思想理论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综观庄子的思想体系,他的人生哲学思想无疑对当时社会出现的问题和世人面临的生存困境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因此,作为庄子思想核心内容的人生哲学,指向着现世的生存困境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故,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和现今社会面临的现实与人生困惑结合起来,是本论文的立论之基。
一、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理论基底
1.对人生困境思考的现实基础
庄子哲学思想指向的内容基本上都不在社会层面上,不关乎所谓的伦理、道德和政治等,而是关乎人的生存。因为时代大环境下人们的生存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因此庄子人生哲学思想中体现出来的那种悲悯情怀就全部投射到了人现实中所面临的困境,希望使其能够超脱而获得一定的自由人生。因此,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产生,无疑就是针对人的生存困境而发起的。
一是死生困境的问题。庄子哲学思想中所形成的生死观,无疑是他所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动荡和不安的生死困境所引发的。这样的社会现状,促使着庄子开始进行人生拷问,最终形成了庄子那超越生死困境的生死观。即在认知世界里的生死等同看待,再到现实生活中的生不如死,之后再是人生层面中的不知生死,最终达到对生死困境的超越。
二是命运困境的问题。对于人生命运的裹挟,庄子只能在“安命”的道路上引领着世人前行。在他眼中,这种安命其实就是要自我主动地顺应世间大道,把命运所安排的一切都能坦然视之,不喜不悲。是故,庄子说,在面对命运的强压之势时,道的真谛无疑就是接受并顺应,进而达到一种“与道合一”的人生境界。无疑,“安命”之说,即为庄子所倡导的最高人生境界追求[1]54。然而,这种境界追求并不是一种单一地消极避世,而是一种主动地自我救赎,是益处之求。
三是情欲困境的问题。与前两者相比,情欲之困更为内在化,一种名利执念造成了人的严重束缚。所以,庄子通过“齐物”说来消弭彼此之间的区分,以此来解决这一问题。当然,并不是说人的生存不需要名利欲望,因为人往往还必须要有这些东西来支撑。既然是支撑,那就必须要向外在索取才能达到满足。因此,满足与否就要依赖人身处的周遭万物,欲望的多寡也就决定了人所依附外物的多少,也就是庄子眼中所衡量的自由程度。欲望越少,人的自由也就越大,所以这二者之间其实有一个斗争的过程。也就是说,人这一主体与外在欲望同行的客体,二者往往是一种矛盾的关系。
2.庄子“道论”的理论基础
对于道家思想而言,其核心理论和概念就是“道”。因此,道家所有的人生观、世界观和宇宙观等都是以此为基础来进行论述和说明的。同样,对于庄子而言,他的人生观也是以遵循道为中心而展开的。是故,庄子人生观的这种哲学基础也就是庄子理论体系中关于道的阐述[2]55。无疑,正是因为道的这种本原性而决定了庄子人生观的哲学思想基础。
庄子的道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意思,首先指的是本原之状,其次指的是一种规律状态。前者无非就是说,道是万物的原始,是自然的根本,更是宇宙的本原,所以道是万物生灭的根本;后者则是说,道是万物变化发展的一种规律,更是自然状态下的一种原始规定。
无疑,庄子的道的学说,很大程度上继承了老子的理论和观点。然而,道最开始的讲述,也并不是老子所说。在老子之前,就已经有了关于人道、天道等各种道的学说。比如,最早开始的说法,“日月星辰所遵循的轨道称为天道,人类生活所遵循的轨道称为人道。”[3]51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道还仅仅只是道本身的含义,即世人或是事物发展所应该按照或遵循的道路,因此并不具有这种哲学层面的意思。直到老子這里,才让道重新有了新的内涵。是故,老子曾说。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4]62
可以看出,老子所认为的道,主要有三层含义:首先,道是大自然中先于天地万物而生的事物,因此它是最先存在的,无疑也就是宇宙中最原始的一种状态;其次,道往往还处于一种静默而虚空的状态,世人不能听其音、也不能观其形,在人世间没有任何具体的事物形态;最后,道同时还是自我存在的根源,它不依靠任何形式的外物存在。是故,从时空上来讲,道不仅是最先存在的,而且没有任何具体的形态。所以,道的这种运行状态,往往不需要借助任何形式的外力,它本身就是自己的根源,本身自我就具备很大的能量[5]45。因此,这种最先的存在,而且先于天地的道就是一种本原之道,周而复始永不停歇的道则是规律的道,无疑,庄子就是继承了老子的这种思想。
二、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意义
尽管庄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二千多年,但是那个时代的世人面临的很多人生困惑与当今也有很多相同之处,在其根本上也与庄子思索的人生问题是相近的。如当今注重对自然的保护,强调世人注重精神世界的建设与成长等,这些人生哲学的问题无疑都可以用庄子的理论来阐述。
1.现代社会的困境
当下,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空前提升,生活中的物质化现象也越来越高度化,当然,所谓的物质化并不是狭隘地理解为物质欲泛滥,而是指现代技术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种限定,使得很多事情最终都是以这种生产的物质来予以体现,并作为衡量有无价值的标准。具体表现为以下两方面:第一,因为社会产生技术的快速进步,很多事物也都在不自觉间逐渐变为生产的物质。第二,社会生产力在推动科学技术以及工业浪潮前行的过程中,无形之间把这种物质化变为了衡量一切事物的标准。可以看出,一切事物都被这种高度的物质化所包裹着,都被这种物质化的标准衡量着,成为一种最为显著的现象[6]66。而这种现象背后,则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空虚和虚无,自然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人类与自然界的矛盾急剧加深和恶化。
2.庄子人生哲学的现代价值
庄子通过对自我人生的社会实践和经验来给世人描绘出一个超凡脱俗的生命状态。不论是庄子对那种逍遥人生境界的不断追寻,还是庄子对人的内在世界的探索,无疑给世人指出了一条能够通达自由境界的生命道路。尽管年代不同,但世人面临的很多人生问题和困惑与以往时代并没有本质区别。对现代人而言,更多是要如何摆脱精神上的禁锢和束缚,这无疑与庄子所要解决的人生问题是一致的,即达到一种自我救赎的现状。他对世人忘却欲念的思想无疑有助于世人摆脱一些世俗的牵绊,无论是人世间的一些生活困境,还是生存中的物质欲念等,都有助于其摆脱出来。是故,从这一层面来讲,庄子的人生哲学思想对当下社会存在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意义[7]29。当然,毕竟人是生存于社会当中,尽管最终不能在身体上得以彻底地自由和解放,但是在精神高度上,却可以实现这种逍遥自在的境界和人生层次。
此外,庄子对现实的精神指导就是那种较为纯粹的精神自由,即对于世人所面临的诸多生活困境,其社会意义就在于能够以一种超脱的精神慰藉来让自己保有一种人格的独立。庄子还主张世人要向那理想化的人格化身不断靠拢,比如“至人”“真人”“圣人”等[8]58。可以说,庄子所提倡的这种理想化的人格理论,对于当前社会的人格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庄子的超越精神。当前社会飞速发展,然而在经济腾飞的背后,却隐藏着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世人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成了只知功名利禄的机器。而庄子提出的超越精神,无疑就是要告诉世人怎样才能超越所谓的名利、物欲和世俗等,只有这样才能保有自己的那种独立人格。因此,对于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批判,身处当代一定要能够进行深刻反思,人生价值的实现,不仅仅只是物质上的满足与享受,还有自我精神的自由和超越,以及独立的人格等。
二是庄子的社会批判精神。前面已述及,庄子提出了一些封建礼乐的弊端,认为这种传统思想束缚住了人的内心。然而,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很多条框下的规章制度以及背后的暗门、潜规则等,无时无刻不再侵蚀着世人的内心[9]57。无论是一些形式主义的盛行,还是官僚主义的抬头,抑或是享乐主义的泛滥等,都使人缺乏一种忧患意识。而且,也都变得浮躁起来,内在缺失精神支柱。是故,庄子从这种超越性和精神性的高度出发,对世人所面临的生存困惑予以解释和指引,使其能够自然、从容地面对生活。
三、结语
庄子人生哲学的思想比较崇尚自然状态,希望世人能够摒弃名利世俗的功利心态,积极达到一种“无为”的人生高度。庄子人生哲学思想的全部发力处就是通过自我的能动性,让世人懂得如何在不受外物約束和牵绊的现状下从而有效地改观自己的内心,最终使自己的生命能够得以安顿,从而在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层面上来具体分析,继而再将这种观点跟当下社会问题和世人生存困境有效结合起来,以此为世人指出了庄子人生哲学思想中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参考文献:
[1]范勇.试论先秦时期的理想人格[J].中华文化论坛,2003(2).
[2]萧汉明.论庄子的内圣外王之道[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1).
[3]杨滨.庄子天人“本体论”[J].烟台大学学报,2003(2).
[4]李英华.论老庄的道德本体论及其现代意义[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2(1).
[5]田兆胜,李允江.试论庄子思想中的人生悲幻色彩[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2002(2).
[6]李明珠.论庄子的“无功”“无名”“无己”思想[J].学术月刊,2002(12).
[7]杨黎源.庄子处世哲学新探[J].探索,2002(6).
[8]何根德.试论庄子对其人生哲理的艺术体验[J].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3).
[9]黄钊.论《庄子》反朴归真的道德学说及其现实价值[J].中州学刊,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