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徘徊

2017-03-16 19:05王培英
名作欣赏·中旬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现代传统

摘 要:本文通过解读拉斯普京的小说《告别马焦拉》和《火灾》这两部作品,重点阐述拉斯普京小说中折射出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相悖立的关系,并试图展现作家在这两者之间徘徊的心理图景,以及所呈现的两难选择的态势,最后剖析作家是如何最终把思想感情的天平倾向于坚守住俄罗斯传统文化的。

关键词:拉斯普京 传统 现代 价值取向

如果仔细阅读俄罗斯著名作家拉斯普京的作品,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作家对农村传统生活所流露出的浓浓爱意,而且也可深切品味到他对科技革命和现代文明充满了困惑和忧虑。从作品中可以看出,拉斯普京在思考科技进步与农村传统精神之间的相互关系时,是身陷于两者的矛盾之中并在其间摇摆不定的。作家不可否认,现代文明的到来给古老的俄罗斯乡村恒远不变的生活带来了一个清新的世界。但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某些负面的影响,诸如导致了一些美好的传统古风的丧失。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二律背反,使作家的内心深感痛苦和惆怅,并通过小说艺术的描写将这种价值取向的“悖论”呈现出来。

在拉斯普京的小说《告别马焦拉》中,我们将从传统与现代的角度深入地探讨作品人物的思想情感。在小说中,处于同样生存环境中的老年人和青年人有着不同的生活道路。以安德烈为代表的年轻一代对现代文明充满了向往与追求,他们渴望过一种新的与过去完全不同的生活。他们心中憧憬着去热火朝天的施工现场,他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与过去的旧生活“一刀两断”,积极地准备投身于现代化的水电站的建设中去。“年轻人对眼前的变迁感到高兴,并且也不隐讳这种高兴”{1}。这充分说明了现代工业文明对青年们的巨大诱惑力。而小说中代表“老一代”的达丽娅大婶却固守着乡村的生活,表现出对传统文明的依恋。面对年轻人无情无义地斩断养育他们的土地,达丽娅感到无尽的悲伤,“将来活在世上的人们对马焦拉的回忆,难道也会不比对隔年的雪的回忆更深切一些吗?既然连自己的亲人都遗忘得这样快……”{2}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令达丽娅伤心的不仅是要离开马焦拉的事实,更是人们抛弃了自己所不应该抛弃的优良传统美德。作家对于小说主人公的不同道路选的择并没有进行任何明确的褒贬和评判。拉斯普京的这一态度实际上体现出他在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价值取向上的困惑与犹疑,他之所以无法给他的主人公们明确选择各自的道路,实际上流露出他内心的无奈与举棋不定。

在小说中,被夹在达丽娅和安德烈中间的巴维尔,其实,就可以被看作是拉斯普京的代言人。他的思想观点实际上也表明了作家本人对搬迁之事的看法,巴维尔努力地理解和接受生活的巨变,他明白应该从马焦拉搬走,因为建造水电站是国家建设的需要。“没有技术,没有大规模的技术装备,如今就什么事也干不成,就寸步难行。”{3}他心平气和地听着儿子的高谈阔论,认为这里面“包含着无法逃避的当今的真理”{4}。但是被慈母般的农村养育成人的他,一想到即将淹没的是“祖祖辈辈世世代代耕耘、施肥,养活了几代人的最肥美的土地,他的心就不禁疑惧地紧缩起来:这代价不是太高了吗?会不会得不偿失呢?”{5}巴维尔想,可能只有那些没有在这儿生活过、劳动过的人,没有用自己的汗水浇灌过这每垄土地的人,才不会心疼失去这片土地。所以当母亲和儿子各自固执己见地坚守自己的立场时,巴维尔的内心感到波澜壮阔。他试图寻找可以解决一切矛盾的真理,但却苦恼地陷入困惑之中,“真理究竟在哪儿,为什么把它抻得这样宽,这样长,既找不到头,又找不到尾?总该有那么一个根本的真理呀?!为什么我发现不了呢?”{6}这大概也可看作是拉斯普京当时最真实的感受。因为作家很清楚地知道,一味追求高速度的科技革命将会给农村生活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什么样的负面影响。但作家心中还是充满了希望,他就像巴维尔一样安慰自己:“不管发生什么事,都准是好事,都会使生活变得更有趣、更幸福。那就活下去吧,用不着回头,用不着犹豫。”{7}或许,这只是新旧转换的必然,等到新的生活安定下来,一切也就步入常轨了。另外,在小说接近尾声处,作家为读者呈现出一幅頗有寓意、韵味深刻的画面:傍晚时分,马焦拉岛即将被淹没;可就在这时,河上升起了无边无际的茫茫大雾,大雾弥漫了整个小岛。大雾使留守在马焦拉岛上的达丽娅等老人及前来接老人的汽艇迷失了方向。作品写道:

他们陷入茫茫大雾之中,眼前两公尺外什么也看不清……不管怎样凝神谛视,一点岸的影子也没有看到。雾,浓重似壁,汽艇仿佛是在踏步不前,就像车轮打滑似的,无力爬过这面陡壁,徒然再爬上去,又一再滑下来。巴维尔不记得他什么时候曾遇到过这样的大雾,这雾是如此浓密,以致河水隐约的闪光,好像是从一口黑咕隆咚的深井里吃力地钻出来似的。……汽艇上的人不知自己是开向何方,又是来自何方的—— 一切都陷进一个令人眼花缭乱的、乱纷纷的迷魂阵里了。……加尔金终于失去驶出迷途的希望,关闭了发动机。顿觉一片死寂,周围只有水和雾。除了水和雾,一无所有。{8}

在这雾茫茫的混沌之中,那艘前来接老人的汽艇在安加拉河迷失了方向,汽艇上的后辈们找不到停泊的口岸,他们放声呼唤着岛上前辈们和马焦拉的名字,而岛上的老人们也不知自己身处何方,他们正焦灼不安地陷入了不分白天还是黑夜的处境,甚至弄不清楚自己是不是还活着。这段富有哲理的场景描写似乎寓意着:传统与现代的交汇与碰撞,科技的现代化进程打破了人们世代相传的传统,使老年人失去了传统道德,失去了养育自己的故土家园,而面对即将来临的新生活,他们感到焦虑不安、不知所措,一种恐惧和茫然袭卷全身。它象征着人如果抛弃土地和传统,那么一切都将陷入茫茫的迷惘之中。“浓重似壁”的大雾似乎还暗示出“传统”和“现代”在观念和价值上,好像隔着层层的浓雾屏障,难以穿越相融。与此同时,“老一代”与“年轻一代”之间也存在着很大的心理差距。这种代沟的距离使他们在心灵上无法沟通,以至于两代人根本不能汇合。作家通过此段的描述,极力地在告诫人们:要理智地对待现代与传统关系,否则世间的一切将会混乱,人们将会迷失前进的方向,陷入历史的迷雾之中。

在小说《火灾》中,真理的探索者伊凡·叶戈洛夫也同样处在现代与传统的迷惘之中。叶戈洛夫来自于被淹没的叶高洛夫卡村,尽管他在松树镇已经住了二十多年了,挣的工资挺高,但他在这个林场的小镇上始终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仍然对养育他的叶高洛夫卡村一往情深,而对现在所住的这个松树镇充满了陌生感。他觉得这个小镇不是他应该住的地方,而只有那个被大水淹没的地方才是他真正的“家”;他觉得自己不是这里的主人,只不过是“宿营”在这里而已。失去家园的痛苦折磨着叶戈洛夫,然而,更令他痛苦的是现在周围的一切都乱了套,人们的内心也变得颠倒混乱了。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现代化的建设强烈地震撼着人们的精神世界,有些人由此而产生了道德的堕落。叶戈洛夫一边在顽强地抵御“外在生活建设”的侵袭,一边仍然竭力保持传统的美德。可以认为,他是个传统的孤独的捍卫者。

拉斯普京笔下的巴维尔、叶戈洛夫都是具有广泛的社会历史内涵的典型人物形象,他们都是从农村走向城镇的。从现代化进程的普遍意义讲,城市化是历史进步的一种表现,于是理性与感性、历史与伦理之间的二律背反就形成了。这些人好似生活在传统与现代夹缝中的边缘,他们痛苦地徘徊在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之间,在精神上都带着对旧生活的怀疑和对新生活的向往,而在行动上往往在新与旧的冲突中苦苦挣扎。一方面,他们不满于落后的故土;另一方面,他们又困惑于非理性的现代化建设,他们期望在故土寻找精神的寓所,但这里又远不是美的所在。他们体现着在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彷徨的心理态势。就是在这样巨大的悖谬前面,为人生寻找一个正当的归宿和休栖地。作家对他笔下这些处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徘徊的人物心灵世界的深入开掘,或许,能够在深层意义上揭示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农村社会转型时期的心理特征。

拉斯普京通过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也表达了自己所认同的生活境界和人生理想。小说主人公的矛盾心理和困惑心态,其实,也正是作家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灵魂冲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作家本人的真实心理状态。当以西方为主导的现代化大肆对俄罗斯旧的物质文明、传统文化价值进行挑战和颠覆之时,像拉斯普京这样一向看重俄罗斯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注定是要陷入现代化的焦虑、困惑与无奈之中,在价值观念上也会遇到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困境,这就意味着陷入了认同危机。拉斯普京一边要迎合俄罗斯的现代化建设,一边又难以割舍几千年的俄罗斯传统文化,由于他生活在双重价值系统中,所以常会遭遇到价值的困窘和情感的冲突,这就造成了作家内心的双重焦虑和痛苦。在拉斯普京身上不仅存在着新旧价值的冲突,也存在着西方文化价值的冲击,因而,如果让作家在这两者之间做出选择时,他就显得格外艰难。

在西方文化模式的冲突下,作家表现出对传统文化既爱又恨、对现代意识既向往又抗拒的矛盾心态,这充分体现出他在价值观念上的矛盾和紊乱。如果说拉斯普京早期的创作在城市文明与乡村传统的价值取舍上表现出犹疑和困惑,在理智与情感、历史与现实、传统与现代之间还难以厘清界限,内在精神世界呈现出矛盾和冲突,其创作陷入一种抉择的困境的话,那么到苏联解体后,从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思想走向越发明显是偏向于传统的回归。因为作家看到,随着俄罗斯工业化程度的提高、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人类精神生活却走向了衰败和贫瘠。“非人化”的人性扭曲和异化越来越严重。因此,在拉斯普京看来,要想找回失落的精神,就应到既往的传统中去寻找这种价值,即寄希望于传统价值的复归。拉斯普京似乎也认同这样的观点:“传统是人文价值唯一可能的源泉,要重建现代人文精神,要为现代人重新找到一种人生的价值和意义,唯有到传统中去才可能找到。”{9}与此同时,作家对现代工业文明的不可避免性及其所带来的巨大影响,也是给予认可的。但对它给传统文明带来的巨大毁灭性,却深表忧虑和恐慌。可以说,以拉斯普京为代表的一些传统派的作家关注的不仅仅是农村的消亡,而恰恰是他们所担心的俄罗斯传统的遗失问题,他们担忧的是俄罗斯民族传统在西方文明和科技革命中所遭受的巨大破坏。

拉斯普京把对土地和家园的眷恋、对俄罗斯古老风情的追寻,化作了忆旧怀古的情调呈现在自己的作品之中。因此,有些苏联评论者认为,他的小说充满了守旧和怀旧的情绪,似乎具有文化保守主义者的意味。因为时代是向前发展的,历史的新陈代谢必然会引起阵痛,那是谁也避免不了的。而作家本人为此辩护道:“我完全不反对电气化。我只是提请人们要注意人类存在的根基,对此是无情地斩断,还是珍惜地搬迁。”{10}作者透过那浓浓的“乡土恋情”,深刻地揭示了历史、传统和现代意识对于当代人的意义,并告诫处在高科技时代的人们要注意人类生存的根基,要珍惜地搬迁,同时作者也以此表达了对民族传统中有价值的东西在历史蜕变中被冷落、遗弃,乃至被无情斩断的忧虑。我们看到,作家并不反对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因为他很清楚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是不可阻挡的,人们必须放弃难以割舍的情感。但作家想一再强调的是,问题在于进行这种改建时所产生的道德问题。作者理智地看到了传统的生存方式中价值与落后同在,看到传统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蜕变。但是当小说被抹上过于浓重的挽歌情调时,它就不能不给人以价值取向上与历史进步相悖逆的错觉。而拉斯普京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情的纠缠,不是也正好说明他危机意识的强大和不可抗拒,而人类不也正是在历史与道德、理性与情感的逆悖中徘徊吗?

在现代化过程中,传统模式如何向现代模式转换,这是学术界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作家拉斯普京思考的一个命题。他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安娜、达丽娅都认为,人生一世不过就是新旧交替运动中的一个环节,旧的事物终究是要死亡的。但“死亡总是在生者的心田里播下最有益的丰收的种子,腐朽和神秘之种能结出生命和理解之果。”{11}作家在现实中提出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与继承传统、保留精神价值的关系问题的同时,其实,也肯定了这样的一个重要的哲理:“传统与现代性是现代化过程中生生不断的连续体,背弃了传统的现代化是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化,而背向现代化的传统则是自取灭亡的传统。”{12}

确实如此,传统与现代并不是对立的一对结构,两者的关系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关系,而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扎雷金曾讲过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们失去了过去,那么现在和将来也将不存在了——没有过去便什么也不能做。”{13}扎雷金的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现在与过去、未来与过去的辩证关系。纵观历史,如果没有传统作为依托,现代化是难以成功的。事实上,拉斯普京也认为,现代是不能脱离传统而独立存在的,而传统也不能离开现代,两者是彼此相连的。新取代旧是必然的规律,但新的并不是凭空产生的,旧的也不是毫无价值地逝去,新的要在继承旧的传统基础上才得以生存、发展。在拉斯普京看来,传统与现代不是非黑即白的二元对立,他更愿意承认非此非彼、亦此亦彼的关系。如果说作家在这两者之间更倾向于传统的话,那也是因为作家比我们看得更远更清楚。拉斯普京正是以一种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會责任感,去奋力寻找失去的素朴人性,以重铸俄罗斯民族的精神和品德。

{1}{2}{3}{4}{5}{6}{7}{8}{11} 拉斯普京:《告别马焦拉》,王乃倬等译,外国文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81页,第377页,第314页,第355页,第312页,第355页,第313页,第451页,第345页。

{9} 张承良:《市场文明时代,我们坚守什么》,http://www.yuehaifeng.com.cn/YHF2004/yhf2004-01-13.htm。

{10} 北京师范大学苏联文学研究所编译:《苏联当代作家谈创作》,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106页。

{12} 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376页。

{13} ЗалыгинС:《Личностьписателя》,《Литература》,18марта,1987г。

基金项目:本文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为07JJD751075

作 者:王培英,博士,北京城市学院传播系教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中西方文化比较。

编 辑:张晴 E-mail: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现代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美术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变迁与现实观照
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院校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现代烟草工业发展趋势及降焦减害技术应用研究
谈森林管理管理体制的创新
解放军,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