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林忠
课改,给数学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气象,课堂成为师生共同发展个性、实现生命价值的舞台。数学不再是枯燥、抽象与冷漠的象征,课堂不再是只展示冰冷的数字、符号和难记的概念。数学教学应诗化教学过程,展示人的劳动之美、精神之美,让课堂充盈着智慧光彩、美丽色彩,要如语文课般“诗情画意”。教师适时“放手”,孩子们的个性在无拘无束之中彰显灵气;教师迎“错”而上,孩子们不因“胡言乱语”而受蔑视;教师巧用教学机智,课堂上孩子们“异想天开”地洋溢着智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此为方向,努力营造充满诗意的数学课堂,让孩子们在诗一般的课堂里全面、持续、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适时“放手” ,让学生唱主角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生既然是学习的主人,则要享有学习的主动权。然而审视一下当前的数学教学,不难发现:教师是一个“包办者”,过多地占有控制权、支配权。学生较多的是被动接受权、被动适应权,充当一个“听令者”的角色。教师总是喜欢充当学生的眼和手,甚至于大脑,剥夺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力,满足于口耳相传。教师乐忠于将知识肢解开来,揉碎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学生则越教越“懒”:不用动脑子,习惯于从老师那儿获得知识。学生也越教越“笨”:不会提问题,不会思考,不会独立解决问题。
在数学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得放手让学生说话,让学生动手操作,让学生猜想、讨论、交流、合作、参与研究、体验成功。教师别太“勤劳”了,做着越俎代庖的“傻事”,把自己当成保姆,该放手时就放手,做个“懒”老师。课堂的真正主人是学生,要将课堂还给他们,让孩子们充分地、快乐地体验数学的灵性与魅力。在教学中,教师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的时机,多给学生一点儿表现自己的机会。凡是学生能自学明白的,教师决不讲解;凡是学生能够自主探索得出的,教师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发现、解决的,教师决不暗示。
[案例1]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下册数学《三角形的内角和》。
引导他们通过事先准备的三角形,猜一猜、量一量、算一算、画一画、剪一剪、摆一摆、折一折、拼一拼等方式,让学生的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并预留充足的时间,放手让学生在操作、实验、计算中,去探索和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的规律,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与解题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参与能力、探究能力、学习能力。
课堂上,学生动手操作,在小组里各抒己见,展开议论,同时鼓励学生走上讲台展示操作过程,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探究新知识的活动中去。孩子们始终是饶有兴趣地操作,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使学习变得自然、轻松、高效。放手让学生操作,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学生得到了积极主动的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只是适时、有效地给予引导和帮助。
放手,就是“解放学生”,让学生唱主角,就是把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交还给学生,让他们通过阅读、说、观察、操作,通过独立思考及小组讨论等,主动地去获取数学知识。
二、善用“错误” , 让学生的智慧放光芒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数学知识有着不同的理解和发现,学习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中常含有合理的因素,教师得有敏锐的眼光,捕捉“错误”资源。教师要迎“错”而上,呵护孩子的自尊心,及时点拨、引导,启发思考,从“错误”中导出正确的方法。
[案例2]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乘法的练习课》。
课堂中,教师出示一道看图列式题:图中左边方框里画着11朵小花,右边方框里画着12朵小花(问题是求两边共有多少朵小花)。
教师在巡视时,发现大部分学生是这样列式的:11+12=23(朵)。发现学生A列的算式是“11×2”,教师提示他上台板书。
同学们看到算式就大笑起来说:“错了!错了!这一题不能用乘法算式,因为两边方框里的花朵数不一样多,只能是用11+12=23(朵)。”
教师也作惊讶状:“是呀,这样列式合理吗?我们来讨论一下,好吗?”
经过两三分钟的讨论,有个别同学兴奋地举起手来。
生B:我认为这位同学只做了一步,11×2是把两边方框里的小花都看成有11朵,这样右边方框图中少算了1朵小花,只要再加上1朵就对了,11×2+1=23(朵)。
生C:是的,也可以12×2-1=23(朵)。
师:那我们请学生A来补充完整。
学生A很是激动,特高兴地回到了座位。
全班同学为这“与众不同”的解法而欢呼,课堂获得了一份意外的收获。
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并不应急着解释或下结论,而应看到的是错误背后的成功。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教师把错误交还给学生,及时点拨、启发,给予他们讨论的时间和空間,让孩子们在讨论中明理,使每一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成功的乐趣。通过这种途径学习的知识,远比教师苦口婆心的纠正要深刻得多。
三、巧借“意外” , 锦上再添花
课堂意外情况瞬息万变,教师应冷静对待,利用教学机智,及时调整教学思路,化意外事件为教学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是啊,面对“意外”,教师要具有随机应变的能力,“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效引领学生,因势利导,实现课堂教学无序和有序的统一。
针对课堂中学生的“出轨”行为,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学会倾听不同的声音,敏锐地捕捉学生思维的闪光点,视之为宝贵的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还学生学习主人之地位。教师要为他们搭建展示的舞台,让“意外”为课堂“锦上添花”。
[案例3] 北师大四年级数学上册整理与复习。
教师出示了这样一道题:某工厂有一批零件,如果每箱装20个,正好装25箱,现在只有20个箱,要把这批零件装完,每个箱子要多装多少个零件?
这是道不太难的练习题,一般是这样解答的:
①20×25÷20-20=5(个)
② 20×(25-20)÷20=5(个)
师生共同评析了这两种解法,教师正要进行下一教学环节,一位平时学习成绩不算好的学生甲在嘀咕:“这样也太麻烦了吧,直接相减就行了。”
教师一愣,用鼓励的目光看着他说:“你能说一说,是怎样想的吗?”
学生甲兴奋地讲出了自己的做法:因为题中一批零件的个数是不变的,也就是20×25(个)。用25个箱来装,每箱装20个,如果改用20个箱来装,则每箱要装25个。所以每箱必须多装(25-20)个就行了。
教师作为数学活动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就得倾听孩子的心声,“放飞思想、真情对话”,让学生大胆表露自己真实的内心体验。这样的课堂才是美丽的、丰富的,才能真切地感受到孩子们的潜能是无可限量的。
新课程为我们的教学打开了一片美丽的新天地。布卢姆说过:“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课堂上学生小声议论(嘀咕),教师是置之不理,还是尊重学生,“顺水推舟”沿着学生的思路走下去?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不同的声音代表着不同的思考,那是他们在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心声,洞察教学“意外”,捕捉那充满智慧的“灵光”,寻求“生成”与“预设”的新平衡点。教师用爱心去理解,用巧心去运思,使数学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这样,意外,将成为课堂里的一道彩虹。
在诗意的数学课堂里,枯燥的学习充满着艺术的气息。师生敞开心扉,平等对话,学生自由翱翔在数学广阔的天地间,课堂有争议、有动感、有收获。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课堂成为智慧的乐园,精神的家园。在诗意的数学课堂中,每个孩子都是一首诗,那就让我们的数学也“诗意”盎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