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论析

2017-03-15 01:50杨莉莉
宿州学院学报 2017年1期
关键词:逆序用例状语

杨莉莉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阜阳,236037

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论析

杨莉莉

阜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阜阳,236037

从微观角度分析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梳理其产生及发展演变过程,总结两词发展过程中的不同之处:“相互”首见于东汉佛教文献,到唐代才见于中土文献,“互相”在汉代才见于中土文献,到魏晋才见于佛教文献;使用频率上,清代及其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相互”的使用频率明显低于“互相”,其用例在近现代才渐显增势;语法功能上,“相互”和“互相”都可作状语,后期二者都有了作定语的新用法,不过这种新用法中“相互”较占优势。两词共存于现代汉语有经济原则和修辞价值方面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语言经济原则;修辞价值

1 问题的提出

构词语素完全相同而语素顺序互逆的、成对出现的双音节复合词为同素逆序词[1]。近年来,学术界主要着眼于宏观视角对同素逆序词的历时和共时进行研究。如张巍从历时角度对联合式同素逆序副词作了整体地考察,认为这类词的存在解决了语言发展中词义的丰富性和表达的单一性、明确性之间的矛盾,并指出对这类词进行跨语言的比较分析有很大的实用价值[2]62-81。马征自建语料库,研究动态中的同素逆序词,发现词根复合法是创制新词的主要方法[3]。黄巍从共时角度对现汉中的同素逆序词作了语法、语义、语用三个平面的界定并进行分类研究,指出应在遵循语言发展演变内在规律的前提下适当地规范和调整同素逆序词[4]。目前,从微观角度考察一对同素逆序词的较少,其中涉及具体词语的研究更为薄弱。本文选取“互相-相互”进行个案研究是因为两词作为典型的同素逆序词拥有较长的发展历史,且在现汉中的使用仍较频繁。

2 现代汉语中“互相-相互”的性质和类型

2.1 性质界定

根据定义,如果一对词同时满足“同素”“逆序”“词”三个条件,就可以判定它们为同素逆序词。首先,现代汉语里“互相”“相互”都可以拆分为“互”和“相”两个构词能力很强的单音节语素,且语素“互”和“相”多和其他语素组词出现而极少单独成词。如“互文、互信、相同、相约”等,所以现代汉语里“互相”和“相互”是词而不是词组。其次,语素“互”和“相”以顺序互逆的形式组成“互相”和“相互”两个词且两词的意义没有什么差别。因此,“互相”“相互”不仅是词,而且满足同素逆序的要求,所以“互相-相互”应归为现代汉语里的同素逆序词。

2.2 类型分析

张其昀从同素逆序词两序的词义、词性和语法结构三个方面把同素逆序词分为同义同性异构、同义同性同构、同义异性同构、同义异性异构、异义异性同构、异义异性异构、异义同性异构、异义同性同构八种类型[5]。笔者参考这一分类标准,对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进行类型分析。

根据两序词性的联系和每序所承词性的数量,同素逆序词可分为同性兼类词、同性非兼类词、异性兼类词和异性非兼类词[6]。如“千万-万千”,两序既是位数词又是语气副词,兼属两种词性,它们是同性兼类同素逆序词;而“动摇-摇动”两序都只有动词词性,属同性非兼类同素逆序词。从语法功能看,“互相”“相互”都有副词词性,可作状语,但“相互”还能作定语。如“相互感情”[7],兼有形容词词性,所以它们是异性兼类同素逆序词。

根据两序语义上的异同,同素逆序词可分为等义词(词义词性完全相同)、近义词(词义有交叉或包孕关系)和异义词(词义词性完全不同)。如前所述,“相互”除了有跟“互相”相同的用法外,还能作定语,显然,它的意义范围比“互相”大,所以“互相-相互”是近义同素逆序词。

根据两序内部语素结构关系的异同,同素逆序词又可分为异构词和同构词[8]。如“蜜蜂-蜂蜜”两序同为偏正结构,属同素逆序同构词;而“动摇-摇动”中前序是并列结构,后序是动补结构,属同素逆序异构词。“互相-相互”两序语素之间都为并列关系,当属联合结构同构词。

3 “互相-相互”的历时演变

同素逆序词的形成是动态发展的,有些同素逆序词的两序可能并不共存于同一时期,只有从历时角度才能厘清两序之间的关系。对“互相-相互”这对同素逆序词进行纵向考察,能厘清这对词的历时演变情况和不同之处。

3.1 “互相-相互”最初的性质

汉语词汇发展遵循经济原则。“相互-互相”这对词义相近的词语何以保存至今并频繁地出现在汉语交际中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对“互相-相互”在古汉语阶段是否是同素逆序词进行分析。

“互相”和“相互”最早见于汉代[2]66,许多古代文献资料中有它们成词出现的情况。

例1于是劾奏何武、公孙禄互相称举,皆免官,武就国。(《资治通鉴 汉纪 王莽复出》)

例2相互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俱诣佛所,悉作沙门。(后汉昙果、康孟祥译《中本起经》卷上)

“互相”“相互”出现的时间无明显差异,但此时二者是否已是同素逆序词暂不能肯定, 因为古汉语中“互”和“相”都能单独作为副词使用,表“互相、交替”义。

例3互,交互。(《字汇》)

例4胡笳互动。(《答苏武书》)

例5故曰教学相长也。(《礼记·学记》)

例6鸡犬相闻。(《桃花源记》)

可以利用以下方法判别古汉语中单音词“互”和“相”组成的“互相”和“相互”是词还是词组:汉语词汇演变的规律是复音词化,所以最初二者是由单音节词组成的词组,两个音节还可分开来表义,“互”和“相”可分可合,它们还没有完全词化;但久而久之,“互相”和“相互”在频繁使用中渐渐词化,二者成为能表达独立完整意义的语法结构[9]。词和词组首先可以从意义上来区分,如果组成复音词的两个语法单位共同表示一个概念且结构紧密,那它就是词而非词组[10]。

例7不如明日以女易男,相互调换。(《万花楼演义》)

例8而邻里间互相馈送以为礼。(《南村辍耕录》)

例9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不辱使命》)

例7、8中“互”和“相”两个单位失去独立性,共同表彼此对待的关系,此时,“互相”和“相互”属词的范畴;而例9中“虽”意为“虽然”,“然”意为“即使、这样”,二者构成的就是词组“虽然”。

其次,一般情况下双音节的语法结构拆开或扩展后,功能和意义发生变化的,多认为这个组合是词而非词组[11]。如例10、11中“互相”“相互”插入“而”“与”“互”,意义和功能发生变化,为动词词性,意为“交接”,所以“互相”“相互”是不可拆分的词。

例10是二礼互而相通,皆有曲称也。(《礼记正义》)

例11春夏相与交,秋冬相与互。 (《书·尧典》)

“互”和“相”最初因词汇扩展和表达的需要而组成联合式的结构,共同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这时还处于词组阶段;在长期的语言使用中,这种组合出现的频率较高,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终于凝固为合成词。

3.2 “互相-相互”的发展演变

通过以上考察,可看出“互相-相互”最早出现于汉代,有共同核心义项“表彼此对待的关系”[12]1-2。下面就“互相”和“相互”的形成与演变分别进行梳理。

3.2.1 “相互”的形成与演变

“相互”表彼此对待的关系,语义上和“互相”同义,它是由“相”和“互”构成的并列复合词。东汉始见“相互”的使用,多见于佛经文献,这时的“相互”跟现代汉语中的“相互”大致相同[13]33。

例12所乘象马,四脚布地,而作鸟鸣。相互占曰:余皆得道,二人不吉。俱诣佛所,悉作沙门。(后汉昙果、康孟祥《中本起经》)

而“相互”在中土文献中的用例则首先见于唐代。

例13彼云物地事不云贡,此云令贡不云物地事,地事、贡赋当相互皆有也。(《周礼注疏》)

上例中“相互”作状语,修饰动词短语“皆有”。

据统计,《周礼注疏》中“相互”出现2例,而“互相”出现18例,这说明“相互”“互相”在这一时期开始共存。唐五代的《全唐文》《初学记》和《敦煌变文集》以及宋代的《五灯会元》《梦溪笔谈》和《朱子语类》中“相互”出现的频次全都是1,相比之下“互相”出现的频率则大大高于“相互”。这说明在“互相”使用频繁的中古代和近代,“相互”的使用频率非常低,而在明、清时期白话小说中“相互”的用例才相对多起来[14]。

例14不如明日以女易男,相互调换。(《万花楼演绎》)

例15前来拜访,并相互筵宴等事。(《施公案》)

结合语料,发现唐代之前的佛教和中土文献中“相互”都鲜有用例,明、清时期才渐多起来,且副词“相互”在唐、明、清时期只作动词及动词短语的状语,语法功能单一。清代以后,尤其是现代汉语中,它成为高频词,语法功能也有了变化。张巍对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现代汉语语料库的检索显示,“相互”和“互相”语例分别计18571和12641条,这种变化除了受“相互”为“平仄”式,发音便利因素的影响外,还与“相互”语法功能上的新用法有关[14]154-155。

现代汉语中“相互”除在动词前面作状语外,还可以修饰少数名词作定语,有形容词词性,这种用法在现汉里很普遍。

例16他们的相互关系,可以用上边的箭头图来表示。

经过语料的收集和分析,发现现汉中“相互”除了有在动词前面作状语这一主要语法功能外还有别的用法。

(1)“相互+之间”格式。

例17发展中国家应改善相互之间的关系,加强相互之间的合作。

这种格式中名词“间”被“相互”修饰,“之”在两者中间起连接作用。例17中“相互之间”同时可以修饰双音节名词“关系”和动词“合作”,这两种用法在收集的语料中所占比重很高。

(2)“相互+间”格式。

例18谁也看不清谁,可是他们一定能感到相互间深切的鼓舞和期待。(《夜走灵官峡》)

这里名词“间”直接被“相互”修饰,短语“相互间”作状语,修饰双音节动词或短语。

(3)“相互+的+名词”格式。

例19虽然我们交谈的时间有限,可是我们还是增进了相互的了解。(《友谊的海洋》)

这里用助词“的”标示修饰关系来连接“相互”和名词“了解”,这种情况并不是很多。

(4)“相互+名词”格式。如例16,这种格式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就很普遍,尽管中间没有助词“的”,但“相互”和其后的名词也能构成没有歧义的偏正短语,表意明确清晰。

(5)“是+相互+的”格式。

例20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江苏教育出版社《八年级物理》下册)

“相互”用在“是……的”结构之中,显示出很强的形容词词性,虽然“互相”也可以出现在这种结构中,但其使用频率明显低于“相互”。

综上所述,“相互”首先出现在佛教文献,后见于唐代中土文献,唐以前其用例很少,且这段时期多表相互对应,意义较实;唐、明、清时期副词“相互”的用例虽稍稍见长,但其语法功能单一,只作动词和动词短语的状语;清代以后尤其是现代汉语中“相互”成为高频词,这一方面是因为“相互”是“平仄”式,发音较为顺口,另一方面是由于它的语法功能有了新变化, 除作状语外还见于作定语的情况[13]34。

3.2.2 “互相”的形成与演变

“互相”也是由“互”和“相”构成的并列类复合词,它产生于东汉魏晋,关于这一点唐贤清早有分析[15]。“互相”自汉代出现后,一直以来都比“相互”要活跃,在使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这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在现代汉语中才有相对减弱的趋势。

“互相”产生于汉代是有书证的,《汉书》《全汉文》《全后汉文》中“互相”出现的用例依次为2例、1例和3例。

例21太后诏公卿举可大司马者,大司徒孔光、大司空彭宣举莽,前将军何武、后将军公孙禄互相举。(《汉书·王莽传》)

虽然“互相”在《文选》西汉和东汉末各有1个用例,但由于用例较少且其真实性未得到确认,所以这一时期并不能定为“互相”出现的最早时间。“互相”在《关尹子》中有2个用例,但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记载,《关尹子》虽见于秦汉之际,但其后经校订、失传、复出,书的内容多有改动,已失去原真性,所以这2个用例不能定为是秦汉之际出现的。如果说汉代的用例不多不具代表性,那么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献中就可以看出“互相”一词兴盛的趋势。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具代表性的文献中“互相”的用例考察如下:《抱朴子》1例、《全齐文》2例、《全宋文》6例、《三国志》12例、《后汉书》14例、《宋书》9例,且这些书都未出现“相互”的用例[12]3。

例22下考殷、周五等之叙,徒有小大贵贱之差,亦无君官臣民而有二统互相牵制者也。(《魏志·夏侯玄传》)

副词“互相”作状语,被它修饰的动词“牵制”和动作的主体两个系统(君主与官僚、大臣与民众)显然也是具有“交互性”的。

判别“互相”产生的时代是汉代,除了上述事实依据外,还有并列短语词汇化判别的标准(意义、语法、频率)这一理论支撑。

活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副词“互相”在这之后依然呈递增趋势发展,这主要体现在对文献资料的考察中。唐五代时,“互相”在《全唐文》《初学记》和《敦煌变文集》中分别有48例、5例和4例;宋代时,“互相”在《朱子语类》《五灯会元》《全宋词》和《梦溪笔谈》中分别有2例、2例、5例和2例;明、清时,“互相”在明清白话小说和笔记中的出现高达133和327例[14]155。虽然副词“互相”在现代汉语之前的时期使用频率一直很高,但就句法层面和语义层面看,它并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句法上,“互相”作状语,用在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前;语义上,一直表示彼此对待的关系,具有“交互性”。直到现代汉语阶段,“互相”才在语法功能上有一些变化,同“相互”一样有“+之间”“+间”“+的+名词”以及放在“是……的”结构之间的用法。

例23在我们这个圈子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行规,互相之间绝不能对媒体说出不为圈外人所知的隐私,揭别人的隐私便意味着别人也会揭你的隐私,保护别人等于保护了自己。(《中国北漂艺人生存实录》)

例24见面之后,互相间说了几句闲话,又谈了谈两方面的情况,知道小凤儿已经埋葬,村里没有发生新的问题。(《烈火金刚》)

例25已无需开口,她们这手拉着手的样子就是互相的鼓励,互相的壮胆,互相清白的证明。(《大浴女》)

例26当穷困作为一种现实,对优越发表不敬的宣言的时候,结果得到的肯定不是关怀,而只能是敌对。这一种敌对,其实是互相的。(《表弟》)

纵观“互相”从古到今的发展,可发现古汉语阶段“互相”多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现代汉语阶段则有用在“是……的”之间或作定语修饰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新用法,不过“互相”作定语的用例比其他用法明显要少。

经过梳理,可以看出“互相”和“相互”在历时演变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点不同:从在不同类型的文献中出现的时间看,“相互”见于东汉佛教文献,而到唐代才见于中土文献,而“互相”在中土文献则见于汉代,到魏晋才见于佛教文献;使用频率上,清代及之前很长一段时期,“相互”的使用频率都明显低于“互相”,“相互”在近现代的用例才渐显增势;语法功能上,“相互”和“互相”都可以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词组,后期发展,二者都有了作定语等新用法,不过这种新用法中“相互”较占优势,相比之下“互相”的语法功能就显得相对规范、单纯。

4 两序共存至今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同素逆序词“相互-互相”属于少有的从古代流传到现代并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一组词,两序在意义上同义,都表达彼此对待的关系。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经济原则,这在词汇的新生和消亡中体现得尤为明显,那么“相互-互相”这对同素逆序词的两序何以共存于现代汉语呢,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以下从经济原则、修辞功能两个角度展开论述。

4.1 合理性

经济原则是语言发展中的重要原则,主要表现为人们在日常交际中总希望用最少的语言材料来实现最大的交际效果。同素逆序词“相互-互相”两序共存于现代汉语中,不仅没有违背词汇发展的经济原则,反而是经济原则起作用的表现,因为同素逆序词的发展主要有三种情况。

(1)AB式留存至今,BA式被淘汰。这类词的两序意思大致或完全相同,语法功能也无差别。出于经济原则的考虑,人们会选择其中一种词序模式,而随着使用频率的下降,另一种词序模式就渐渐退出词汇系统直至消亡,如“将必-必将”“共总-总共”。

(2)AB、BA式都被淘汰。这类词的两序受语法功能的限制或发音方面不够省时省力等因素影响而被别的词代替,两序都不再为现代汉语所使用,如“须当-当须”“乃便-便乃”。

(3)AB、BA式都留存至今。这类词的两序意义或语法功能上存在差异,这种仅变换词序就能实现不同表达效果的方式省时又省力,是汉语经济原则的典型体现,如“私自-自私”“计算-算计”。

同素逆序词“相互-互相”即属第三种情况。产生之初两序都能作状语修饰动词或动词性短语,发展到现代汉语,“相互”还具有显著的形容词词性,能修饰少数名词作定语,如“相互感情”“相互利益”。相比之下,“互相感情”“互相利益”在语感上就说不通了。即“相互-互相”这对同素逆序词在用法上有明显差异,在仅改变词序而不增加发音成本的条件下满足人们不同的言语表达需求恰恰符合汉语词汇发展的经济原则。

4.2 必要性

表达效果上,“相互”和“互相”重复使用于句中,与所修饰的双音节动词组合成分句,构成短排比,能够营造较强的气势,同时具有很强的音韵美[17]。

例27必须具有良好的协作意识,与有关部门和哈佛经理彼此建立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和协作的关系。(《哈佛管理培训系列全集》)

例28通过做这种规划人生的项目,同学们之间也在互相启发、互相了解、互相鼓励、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

双音节动词和同素逆序的副词“互相-相互”形成的四字格结构表达精炼、抑扬顿挫,这种独特的结构可以承载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深入汉语言使用者的内心。

语体价值上,“相互”“互相”除了应用于书面语中,还常独立运用于口语对话中,具有比较浓的口语色彩。据卢江统计,“相互”在运用北京话写作的代表性作家王朔的作品中只出现7次,而“互相”出现了235次;相反,在祖籍是浙江的典型南方作家金庸的作品中“互相”只出现129次,而“相互”出现179次[13]34。可见,“互相”“相互”分别在北京话口语和南方语言中中各占优势,两词留存至今正是因为能够在不同地域满足不同人群的语体需求。

同时,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的存在也契合作家追求“陌生化”的写作心理,在相同的语言环境中交替使用同素逆序词的两序来表达相同、相近的意思,避免文章语言重复而无趣。

例29工作时,小组成员切磋技艺、相互帮助;生活上,互相关心、互相照顾,一人有难,全组帮忙,都是好伙伴。(《人民日报》)

5 结 语

从微观角度对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进行论析。首先,抓住同素逆序词定义里“同素”“逆序”“词”三个关键词对其作性质界定,接着从语法结构、词性、词义三个方面把它们归为同构的、有包孕与被包孕关系的兼类同素逆序词;然后再考察“互相-相互”的历时演变情况。首先追根溯源地对“互相-相互”在古汉语阶段的最初性质进行界定,探明现代汉语里的同素逆序词“互相-相互”是由词组长期定型进而词汇化和语法化而形成的;其次分别对“相互”与“互相”的历时情况进行梳理,并比较两者发展演变的不同主要有三点:“相互”见于东汉佛教文献,而到唐代才见于中土文献,“互相”在中土文献见于汉代,到魏晋才见于佛教文献;使用频率上,清代及其之前很长一段时期中,“相互”的使用频率都明显低于“互相”和“相互”在近现代的用例才渐显增势;而语法功能上,“相互”和“互相”都可作状语,随着后来的发展演变,二者又都有了作定语等新用法,不过这种新用法中“相互”较占优势。结合语言的经济原则和修辞价值,本文认为“相互-互相”留存于现代汉语具有合理性和必要性。

[1]曹廷玉.近代汉语同素逆序同义词探析[J].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57-64

[2]张巍.历时与共时的双重关照:同素逆序并列式副词考察[C]//齐沪扬.现代汉语虚词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第二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62-81

[3]马征.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动态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41

[4]黄巍.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研究[D].大连: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2010:30

[5]张其昀.现代汉语同素逆序词通考[J].语言研究,2002(1):72-82

[6]林燕.同素逆序词“计算-算计”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1:5-6

[7]佚名.现代汉语虚词例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443

[8]贺敬华.同义单音节动词构成合成词情况考察[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5(5):57-59

[9]何耿镛.古代汉语单音词发展为复音词的转化组合[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1):119

[10]董秀芳.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293-306

[11]罗伯桥.词和词组区分一法:插入法[J].语文月刊,1999(4):32

[12]吕叔湘.说“互相”[J].汉语学习,1988(1):1-2

[13]卢江.“互相”类副词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3;33-34

[14]张巍.中古汉语同素逆序词演变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54-155

[15]唐贤清.副词“互相”“相互”的演变及其原因分析[J].古汉语研究,2006(4):6-15

[16]俞允海.古汉语的语序颠倒现象[J].湖州师专学报,1986(2):69-70

[17]梁荫众.略论同素词的修辞作用及其规范化问题[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2):85-92

(责任编辑:胡永近)

10.3969/j.issn.1673-2006.2017.01.012

2016-09-26

杨莉莉(1991-),女,安徽阜阳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H030

A

1673-2006(2017)01-0049-05

猜你喜欢
逆序用例状语
UML用例间包含关系与泛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UML用例模型中依赖关系的比较与分析
状语从句热点透视
有界线性算子的Drazin逆的逆序律
关于矩阵广义BottDuffin逆的逆序律
联锁软件详细设计的测试需求分析和用例编写
新中国70年汉语逆序词研究(1949—2019)
從出土文獻用例看王氏父子校讀古書的得失
对外汉语教学中AB-BA式逆序词教学分析
在状语从句中探“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