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湜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经济新常态下,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魏 湜
(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依据中国农业新形势、经济新常态,总结中国共产党十八大以来黑龙江省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分析现存实际问题,结合国家新时期战略需求、粮食生产新策略,围绕黑龙江省农业生产实际,从宏观和战略高度及生态、经济、技术角度,提出十二条关于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维及新路径,为黑龙江省“十三五”期间现代农业建设和经济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现代农业;黑龙江;问题分析;发展对策
回顾十八大以来砥砺奋进的5年,中国发生巨大变化,各领域建设均取得重大进展。黑龙江省也同全国各省一样,走出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路子。特别是在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方面,为全国现代农业建设树立样板,提供经验和模式。为“坚持发展现代农业、争当农业现代化建设排头兵”,总结过去取得的成绩,发现现存问题,提出今后发展对策,为黑龙江省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作为中国农业第一大省,近年来,黑龙江省“深入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玉米收储制度改革稳步推进,农业‘三减’面积持续扩大,绿色食品产业蓬勃发展,畜牧业发展势头较快,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全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5.9%,全省粮食总产量稳居全国第一”[1]。
农业生产战胜多种自然灾害,实现“十三连丰”。粮食总产量多年稳定在千亿斤以上,继续保持全国首位,有效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受住玉米收购市场化减收的严峻挑战,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已突破万元大关,实现“十三连增”。
围绕转方式、调结构,农业加快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型发展,加快向绿色粮仓、绿色菜园、绿色厨房战略转型。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变化,由生产型向生产经营型加快转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市场观念、品牌意识得到提升。组织方式发生变化,合作化生产、规模经营步伐加快。
围绕农业供给侧改革,以市场为主导,调整优化种植结构,调减玉米,增种杂粮杂豆、蔬菜等高效作物①参见中共中央、国务院2017年一号文件.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2017年2月6日。。绿色有机农业稳步推进,全省认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已达7 400多万亩,为全国拥有认证绿色有机食品面积最大省份。畜牧业、外向型农业、渔业、蚕蜂等优势特色产业加快发展,农产品多元供给和促农增收水平显著增强。
农业三产产业融合发展迅猛,农业水利化、农机化、科技化、良种化进程加快,现代农业支撑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及农村电商成果丰硕,农业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深化。
尽管全省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面对国际国内新形势及农业产业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面对全国经济发展新常态、新业态,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农业现代化程度较低。同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程度仍然较低,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资源利用率、产业化及经营规模、农业人口数量和素质、农业产值比例等农业现代化要素上,与黑龙江农业大省地位不相称。
2.农业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稳产高产基础不牢固。全省耕地面积2.39亿亩,高产田仅占1/5。
3.农田结构单一、多样性减少。目前全省2亿多亩耕地,主要种植玉米、水稻、大豆三种作物,局部地区仅一二种作物,作物品种类型过少。黑龙江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例高达95%以上,而经济与果蔬作物种植面积累计不足5%,呈典型的“以粮为纲”格局。农村居民家庭经营的山地面积和园地面积数量在全国31个省区排名最低。农田多样性减少,自然界生物间相生相克(天敌)、共生共荣(相互依附、相互利用)现象已不存在,导致黑龙江省农田生态环境愈加脆弱,生态危险和威胁日益加大。
4.未形成规模化经营。黑龙江省粮食总量大,品质优,适合发展精深加工产业。但全省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带动能力低,已有玉米、大豆等规模农产品加工业多多为初级加工,精深加工水平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
5.农民种粮积极性降低。近年来,因种粮成本(劳力成本、农机作业成本、土地流转成本、生产资料成本等)增加,特别是国家对大宗粮食作物实行目标价格和市场定价后,玉米、大豆粮食市场销售价格低,农民增收困难加大,种粮积极性受到挫伤。
6.土地压力日益增加。多年来对黑土资源的掠夺式经营,导致土壤肥力不断下降,水土流失现象严重、黑土层逐年变薄,土壤质量不断下降,黑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若不改变土壤继续流失态势,很难保障未来粮食供给。
7.农业污染问题亟待解决。因化肥农药利用率低,每年大量农药(种衣剂、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化肥、地膜的使用,导致农田面源污染问题加重。近年来,随养殖业、加工业发展又带来新的污染问题。
8.生物质资源(秸秆和粪便)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农田秸秆和养殖粪尿处理未有效解决,既存在技术层面问题,也有经济成本和效益问题,同时给农业生产带来很多新问题。
9.农业创新性不足,对外依存度大。目前,种植业依赖的作物种子(大田、蔬菜、花卉)、种畜、动力和作业机械、大型喷灌滴灌设备、现代化温室技术及设施、精密仪器及传感器,以及化肥、农药等良种、先进技术与设备,大多由国外引进。
进入“十三五”后,为适应国家战略需求,特别是为有效落实“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2],黑龙江省应主动“调结构—转方式”,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依据国家“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总的要求安排粮食生产;同时落实党中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3],通过现代农业建设有效解决我国粮食生产长期面临的资源与环境压力和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与质量的竞争压力。
1.持续加大对黑龙江农业保护支持力度。黑龙江粮食产能需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目前黑龙江省部分粮食总产增量以牺牲湿地、森林、草场面积换取。应通过提高标准、加强管理、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单产。加大投入和保护力度减轻生态环境压力,给予土地休养生息之机。
2.农业要与市场紧密联系。农民作为农产品生产者(企业家),要考虑生产成本、商品质量和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农业与农业经济要紧密联系,农业经济与地方经济要紧密联系。
3.因地制宜,特色发展。黑龙江省幅员辽阔,不同地区自然生态条件各异,各具优势与短板。各地需围绕地方农业经济短板,分析各自优势,“扬长避短、扬长补短、扬长克短”,而非简单复制异地经验和做法,要走符合当地实际的农业特色发展之路。
4.持续发展现代农业,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黑龙江是农业大省,要深刻理解现代农业内涵,加大现代农业投入力度。现代农业不仅是规模化和机械化,还是由高素质人才经营、高新技术装备、与市场高度衔接的农业产业。其经营规模、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等远高于传统农业,要求农业生产技术含量高,农产品附加值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高。
5.科学制订农业长期发展规划。黑龙江农业产业结构长期不合理,种养脱节,加工端薄弱。种植业结构不合理,大面积重迎茬现象依旧存在。部分作物种植面积时而骤增,时而骤减,常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对相关产业影响较大。一些农业生产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新问题不断出现。
应依据黑龙江省各地自然禀赋,分析影响农业的各种因素,掌握农业生产主动权,而非被动应对国家政策调整。在规划中要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恢复合理种植结构。建立科学耕作制度,恢复农田生态和生物多样性。
6.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要求,加大农田水利、农机装备及智能温室、大棚、仓储库房、冷链及运输等设施建设力度,提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将农业生态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围绕建设1亿亩生态高标准农田,加大黑土地保护力度,加快建立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生物肥为主要内容的土壤培肥制度。减少化肥、农膜、农药等化学品投入,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发展绿色植保,防控农业面源污染。
7.狠抓农业供给侧改革,降低种植成本[4]。黑龙江农业体量大,效益与发展取决于供给侧。政府重视农产品量的增长,质量问题重视不足。如收获期玉米含水量高这一存在几十年的问题始终未得到重视和解决。
农业供给侧改革在于两方面:一是提高农产品品质;二是降低生产和加工成本。生产者和生产企业要按市场需求,控制农产品生产数量,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外观质量、品质质量、加工质量);尽可能降低生产成本,如种植业中减少投入量,提高投入效率(劳力、种子、化肥、农药、设施设备、油耗)。成本降低,质量提高,农产品自然会找到需求市场,提高种植效益。
8.促进农业相关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黑龙江省长期以来农业产业链条短或相互脱节(种养脱节、种加脱节、加销脱节),导致种植业受益时养殖业亏本;养殖业盈利时种植业受损,农业产业发展不平衡,造成经济周期性波动。
应围绕当地优势作物,发展养殖业、加工业,加大相关产业融合力度,种养加相互依托联动,延长产业链和生产季节,增加终端和高端产品种类,提高经济效益。
9.优先发展生物质产业。黑龙江省拥有大量生物质资源(作物秸秆、林下废弃物、养殖业产生的家畜粪便),蕴含大量可利用生物质能,应优先发展生物质产业,生产可降解、无污染的生物质材料、生物质燃料。
10.加大农业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多年来,真正处于生产一线的农民整体素质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提高,懂技术、懂市场、懂经济、懂生态、懂管理、懂现代农业理论的农业人才匮乏。
现代农业发展对高素质的专业农民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劳动力不仅不足,还要继续转移到其他产业。因此,更需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农民(农业生产者);培训农民使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或使其有能力在其他行业再就业。
1“1.互联网+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引擎。抓住国家支持“互联网+”机遇,发展“互联网+农业”。利用互联网技术手段,发展智慧农业,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借助互联网平台优势,加快创新农产品营销模式,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提高农业生产质量效益[5]。
12.推动农业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转变过去依靠农业生产要素的密集投入,不断扩大普通农产品生产的要素驱动型发展方式[6]。通过创新驱动,发挥农业比较优势,发现农业新增长点。瞄准世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紧紧围绕当地现代农业发展需要,加强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业装备、生态环保、粮食绿色增产模式等领域的攻关创新。黑龙江省实施“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在引领中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具有样板作用。应重视农业科技对发展现代农业的驱动和保障作用,大幅增加农业科技研发投入。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道路。农业高校、农业科研院所具有综合学科优势,同时也担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三农的重要任务,要为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建设,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智力与技术支撑。应紧紧围绕制约黑龙江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老问题,发挥农业科技和高端人才优势,破解发展难题,探索发展路径,为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和经济振兴做出应有贡献。
[1]张庆伟.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奋力走出黑龙江全面振兴发展新路子(中国共产党黑龙江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4月29日.
[2]《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6]6号文件.
[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08年11月13日。
[4]吴敬琏.供给侧改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6.
[5]万宝瑞.我国农村又将面临一次重大变革——“互联网+三农”调研与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15(8).
[6]程广斌,申立敬,王永静.兵团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与推进策略研究[J].农业经济,2015(2).
F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7)05-0020-04 收稿日期:2017-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