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明月张琪琦史文强
(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3.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策略研究
汪明月1张琪琦2史文强3
(1.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 100049;2.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北京 100190;3.北京理工大学,北京 100081)
低碳循环经济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措施。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本质入手,通过案例分析探寻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内在关系。研究发现,低碳经济模式不一定注重资源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模式也不一定碳排放较低;低碳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一种强耦合模式,同时强调较低碳排放和较高资源利用率。剖析低碳循环经济的五大特质,将低碳循环经济实现的路径归纳为内嵌模式和耦合模式。基于此,厘清我国发展低碳循环经济面临的制约,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低碳循环经济;强耦合;发展路径
2015年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的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报告《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明确提出,到2030年的国家自主行动目标包括碳排放达峰目标、排放强度目标、能源结构调整目标及森林蓄积量目标。面对经济发展需要和环境资源制约的双重压力,我国必须加快向低碳循环经济转型,以此实现经济新常态下的绿色崛起。这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创造新经济增长点的有效途径。
低碳经济(Low Carbon Economy)最早出现于英国政府2003年发布的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报告指出:低碳经济以较少自然资源使用和环境污染为代价,创造较多经济产出;低碳经济为创造更高生活标准和更好生活质量、为先进科技研发推广和创造新生机及就业机会提供契机[1]。发展低碳经济,成为许多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选择,中国于2007年颁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提出2020年碳排放量减排目标,标志中国开始向低碳经济转型。低碳经济有三层含义:一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二是较好存储能源;三是降低碳排放强度。总之,低碳经济以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为前提,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手段,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源于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宇宙飞船经济理论”,直到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各国达成共识,循环经济模式才开始在国际上真正形成[2]。1990年英国经济学家珀斯和特纳(D.Pearce,R.K.Turner)将资源回收循环再利用的经济发展模式称之为循环经济。
截至2017年6月13日,中国知网关于低碳循环经济的文献共计24篇,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发现,“碳循环”“资源节约”及“经济发展”是权重最大的三个关键词。以“低碳经济”作为检索对象,共搜索到31 550篇文献,其中,“可持续发展”“低碳”“碳排放”及“节能减排”是权重最大的四个关键词。以“循环经济”作为检索对象,共搜索到88 435篇文献,其中,“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及“生态经济”是权重最大的四个关键词。可以发现,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有很大交集,但二者各有侧重,当前低碳循环经济的探索还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低碳循环经济,周宾提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是建立“两型”社会的有效途径,并以灾后汉中为对象实证研究[3]。姜钰通过构建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径向基神经网络评价模型,对黑龙江省伊春国有林区展开实证研究,表明国有林区在低碳循环技术和低碳排放能耗方面水平较低[4]。姜钰阐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的典型模式及其内涵,给出具体运行机制模型[5]。
从已有文献来看,在低碳经济层面,主要包括低碳经济发展的内在机制[6-7]、低碳经济发展评价[8-9]、影响低碳经济发展要素及建议[10-11]等;在循环经济层面,主要包括循环经济的内在特质及模式[12-13]、企业和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评价[14-18]、循环经济空间协同发展机制[19-20]等。大部分学者和产业界专家割裂地看待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不易发现二者的联系,更不容易探寻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路径;将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等同起来,不容易发现二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亦不能兼顾资源高效率利用和低碳排放的目标。为此,本文剖析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路径,以厘清其发展制约。
低碳循环经济并非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简单叠加,而是相互融合的过程。低碳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也不是绝对独立的,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蕴含着低碳循环经济的身影。通过疏理几种狭义低碳循环经济模式,探究低碳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发展路径。
中国最早建设的生态工业园——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园区既有传统化石能源发电,也有生物质发电;既有化石燃料二次能源,也有生物质二次能源;既有燃料燃烧性碳排放,也有生产性碳排放,几乎囊括发展低碳经济需抑制和激励的所有碳要素,如图1所示。
2012—2013年榨期,贵糖集团实现总产值11.64亿元,创造产值的五种产品来源于甘蔗糖分、甘蔗纤维和甘蔗胶体三大主物流链和酒精/复合肥、纸浆/纸张和轻质碳酸钙链三大生态链,其结点是制糖、制浆等10个工厂。能流分为两部分,一是外购电力,二是煤炭和蔗髓混合燃烧产生的蒸汽、蒸汽产生的电力及热电联供产生的凝结水。碳流分成五部分即糖/酒精流CO2、蔗髓流CO2、煤炭流CO2、石灰石流CO2、外电流CO2。部分石灰石分解和酒精生产产生的CO2被轻质碳酸钙生产捕获。
相对于砂糖生产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四条衍生能流和碳流均为“高能”流和“高碳”流,共同将贵糖的万元产值能耗从1.05吨标煤推高到1.22吨标煤,推高16.19%;将万元产值碳排放量从1.967万吨推高到2.575万吨。随着能源消耗强度“涨高”到1.1619倍(1.22/1.05),碳排放强度“涨高”1.3091倍(2.575/1.967)。表明相较于能耗强度被推高的程度,循环链将碳排放强度推得更高。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循环低碳冲突”模式[17]表明,过度强调循环经济的应用性,而忽视行业、企业的工艺和技术条件,使园区能源消耗强度上升,造成碳排放强度增大,说明循环经济模式不一定碳排放较低。
中新天津生态城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合作的旗舰项目,也是目前世界上第一个国家间合作开发建设的生态城。中新生态城是低碳经济的载体之一,高度重视转变发展方式,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注重节能降耗,以高端化、高质化、高新化为方向,推动产业向低碳转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低能耗产业,逐步形成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现代医药等八大优势支柱产业。率先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
“十一五”以来,天津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2.9%,而同期能源消费标准煤总量年均增长仅10%。加快发展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发电,不断提高替代能源发电在全市电力工业中的比重,初步形成以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设备和地热能综合利用为主的新能源产业。2009年,全市单位GDP能耗比2005年下降20.1%,提前一年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任务。全市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城市绿化,采取工程措施治理生态退化地区,多渠道拓展林地绿化空间,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辖区林业碳汇。林木覆盖率从2000年的16%提高到目前的20%,城市绿化率达到38.5%,森林碳汇增加260万吨。
天津生态城低碳经济发展模式说明,低碳经济不一定是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在很大程度上没有兼顾资源的循环利用。
图1 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模式
法国得嘉集团与威立雅结成合作伙伴关系,积极推进ReStart计划实施,该项目设立于2010年。威立雅集团作为回收再生和废弃物管理的领导者,提供一套尤其适用于建筑行业的收集系统,帮助得嘉集团增加产品回收分拣量,从而为ReStart计划的目标实现提供有力支持。项目计划流程为:(1)威立雅负责从建筑行业安装项目或行业价值链相关方(安装公司、总承包商、批发商等)处收集PVC弹性地材、亚麻地板废料;(2)在威立雅中心完成分拣,确保废料质量可用于新地板生产;(3)在位于卢森堡(克莱沃)、意大利(纳尔尼)、瑞典(龙讷比)的得嘉生产基地对废料再利用,制造全新高质量地板。该计划的目标是,预计到2020年地板安装废料的回收总量增加至现在的五倍。
得嘉集团与威立雅的合作项目最初并非由政府部门主导规划建设,而是由两个企业为降低成本、适应政策性限制自发形成。企业之间通过废物交换而相互连接,其演进是典型的基于自组织原理和共生原理形成有序结构和企业间的共生关系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论证循环经济的自发性和自适应性。
丹麦的卡伦堡生态工业园是世界上最早和目前国际上运行最为成功的生态工业园。各企业通过贸易方式利用对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生产原料或者替代部分原料,通过彼此利用“废物”而获益,如图2所示。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以发电厂、炼油厂、石膏厂等大型工业企业为核心,奠定了低碳循环经济的基础。同时,鼓励可对系统主导企业废弃物再利用的“清道夫”入园。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内的企业覆盖电力、化学、石油石化等多个工业行业以及畜禽牧渔等农业行业,不仅有提供生产经营活动原材料的“生产者”,如发电厂、炼油厂等,同时也有众多“消费者”,包括化肥厂、水泥厂、石膏厂等,还有采用高新技术的土壤修复公司和废物处理公司作为“还原者”。
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实现了废弃物的循环利用,减少了包括煤炭、石油、石膏等自然资源的消耗:工业园内的3万吨秸秆转化成540万公升的乙醇;以15万吨酵母替代了80万头猪所需传统饲料中70%的大豆蛋白;通过废气(SO2)脱硫处理产生15万吨石膏,不再需要进口天然石膏。在能源生产过程中,提高其综合利用效率,每年减少24万吨CO2排放量。
分析上述案例发现,低碳经济内嵌了一定程度的循环经济属性。同时,循环经济也内嵌了一定程度的低碳经济属性,彼此之间是一种弱耦合关系。低碳循环经济强调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强耦合模式,是低碳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一种相互嵌入机制,同时实现低碳和资源高效率利用。
低碳循环经济是将低碳经济模式同循环经济模式有机结合,是一个“双维度”概念。在低碳经济维度,旨在通过不断提高碳利用率和可再生能源比重,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逐步摆脱经济发展对化石能源的依赖,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的本质是实现能源高效利用、改善能源结构和清洁能源开发,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生态经济发展模式,即“绿猫”模式(Green Cat)。实现低碳经济的主要途径包括调整能源结构,促进企业和社会节能减排,降低CO2排放强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降低能源强度;鼓励开发和利用清洁能源,降低高碳能源依赖。
图2 丹麦卡伦堡生态工业园发展模式
2008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将“循环经济”定义为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3R)活动的总称。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初衷在于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即在广泛的系统内整合清洁生产和工业生态学,进而实现资源优化。该系统包括工业企业网络或企业链、生态工业园和区域性基础设施。在实现循环经济的道路上,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政府基础设施和私人基础设施以及消费者均发挥一定作用。
由此可见,低碳经济强调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建立一种限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循环经济强调以物质封闭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低碳经济模式不一定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经济模式也不一定是较低碳排放。低碳循环经济是低碳经济模式与循环经济模式的一种强耦合模式,同时强调较低碳排放和较高资源利用率,更加注重通废物废料的循环利用来减少碳排放,是一种绿色可持续发展模式。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在特质表现为:(1)资源效率和碳排放是低碳循环经济的驱动力。低碳循环经济是两种经济模式的强耦合,发展循环经济应对资源短缺的困境,将低碳技术创新理念融入循环经济体系,以此应对碳排放约束。同时,实现能源及其附属品的循环利用,在一定程度间接实现减排发展。(2)政府引导是低碳循环经济强耦合的可靠保障。企业为降低运营成本,会自发同产业链上其他企业构建共生关系,形成循环经济雏形,其表现为弱耦合行为。低碳循环经济要求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强耦合,需政府积极引导,构建循环经济体系,通过政策导向倒逼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循环经济的萌芽。(3)再制造是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新亮点。通过再制造过程形成“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全寿命周期循环模式,即资源开采、产品制造、商品流通、产品消费和废弃产品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均注重低碳和资源循环利用。全寿命周期的低碳循环经济,表现为生产要素、生产技术、物流运输、产品使用及回收在较低碳排放情形下实现。(4)园区产业集聚共生是低碳循环经济的依托载体。工业园区为两种经济模式耦合提供机遇,也为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温床”,加快企业间社会网络的构建,为利用彼此副产品共生关系的形成提供可能。同时,共享园区各项基础设施也是循环经济的有利体现。总而言之,园区的存在为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强耦合提供更大可能。(5)产业共生耦合结构是低碳循环经济的必备条件。在强调主导产业核心作用的同时,以此为“关键种”开展横向、纵向配套和拓展,形成循环经济链条,构建产业共生耦合结构。在共生耦合的产业结构中积极融入低碳生产、低碳消费理念,将生产领域的低碳循环推广到消费领域,从而真正实现低碳循环经济的“大循环”。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同时着眼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控制二氧化碳排放,是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与传统低碳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相比,低碳循环经济有其自身特性。循环经济模式具有自发性和自适应性,低碳经济模式具有外在成本性和倒逼的性质。低碳经济模式不一定完全注重资源的循环利用,循环经济也不一定完全注重控制碳排放,低碳经济内嵌循环经济属性。低碳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耦合模式,实现低碳循环经济路径可以归纳为内嵌模式和耦合模式:(1)内嵌模式主要指将低碳理念创新融入循环经济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例如,开采过程中使用碳排放量较低的能源或清洁能源,生产过程中采用低碳生产技术,完善和构建绿色供应链等。(2)耦合模式是指积极推进低碳产业之间的耦合,以此利用好彼此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上述两种模式在一定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并无绝对界限。
国内已经开展层次多样的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实践,但低碳循环经济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
当前,中国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绿色发展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等战略为低碳循环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然而,学术界和产业界还未清晰界定低碳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模式及低碳循环经济模式的内在联系及差别,割裂和混同看待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的现象普遍存在,影响经济模式的创新。
低碳循环经济是一种强耦合模式,从资源开采、产品制造、商品流通、产品消费和废弃产品回收再生利用的整个过程注重低碳和资源循环利用。当前重视资源回收利用角度循环经济,忽视循环经济在物质消耗和碳排放上的源头预防和全过程控制;仅从生产环节的物质闭路循环角度阐述低碳循环经济,没有将消费过程,以及物质流通等其他环节纳入低碳循环经济的视野。低碳循环经济体系的建设集中在企业和园区层面,真正涉及消费的低碳循环较少,同时大多数民众绿色消费意识薄弱,导致我国绿色消费模式构建进程缓慢。
低碳循环经济的内嵌模式和耦合模式需要低碳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支撑,当前支撑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薄弱。在废弃物回收循环利用领域,产业组织结构相对分散,主要以中小企业为主,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技术路线优化体系缺乏,针对多种技术路线,尚未形成多方案的技术经济效果综合评价机制,许多资源和废弃物被低价值利用。此外,我国低碳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企业低碳工艺和低碳技术装备落后,低碳创新科技不成熟,低碳产品因消费者观念落后导致市场受限。
低碳循环经济是多主体参与共同推进的系统工程。其中,企业是主导,政府是保障,园区是载体,民众是关键。目前,我国的生态文明省、市和循环经济省、市试点建设均以政府作为推进主体,引导企业采取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政府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导作用明显,不利于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企业作为推动低碳循环经济发展的微观主体,低碳循环经济理念尚未强化;园区功能停留在实现产业的空间集聚,未向引导产业耦合转变;多形式的低碳循环培训有待丰富,民众低碳循环意识有待提高;非营利性环保组织的支持缺乏,限制我国低碳循环经济的发展。
低碳循环经济发展需要从提升耦合理念、低碳循环理念出发,通过完善制度、优化机制及系统推进等方式,实现从“摸着石头过河”发展,向“打破石头过河”转变。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必须要将强耦合理念融入低碳循环经济实践的各个阶段。具体而言,要将理念全面融入规划,通过规划先行,将资源开采、产品设计、物流运输、废品回收及基础设施建设的低碳循环理念融入前期规划。在先期建设的低碳循环核心链条基础上,根据生产原料、中间体、产品及废弃物的关系,设计低碳循环链条,形成“上一环节的产品正是下一环节的原料”,“上一环节的废气正是下一环节的热源”的良性循环,逐步增加新链条。最后,利用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构建产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提高企业和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低碳循环经济是一个全过程概念,不仅要注重生产侧的低碳循环,消费侧的低碳循环亦不可忽视。绿色消费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终端消减”的重要途径,绿色消费可以形成消费与生产的良性互动,建立绿色消费模式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途径。加强舆论宣传教育,在全社会树立低碳循环经济观念,建立绿色生产、适度消费、环境友好和资源永续利用的社会公共道德准则。一方面形成社会舆论压力,引导企业践行低碳循环发展模式和技术创新,另一方面,鼓励民众参与低碳循环社会的构建行动。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必须以相关技术为支撑,需要多种方式加强低碳循环技术、链条及方案创新和研究。(1)搭建创新合作交流平台,让不同企业、科研机构展开合作,实现多方协同参与低碳循环技术创新,将低碳循环经济的链条逐步扩展为网络;(2)加快专业低碳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为企业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打造低碳循环经济链条,推进低碳循环经济的研究、开发及推广;(3)以企业为主导,利用财税等手段,鼓励企业在低碳循环领域开展自主研发或引进转化,同时鼓励低碳绿色消费,引导企业将低碳循环技术与企业生产、产品推广、售后维护结合。
低碳循环经济系统内,各主体要明确分工,以保证系统正常运行,不可缺位或交叉。(1)政府应发挥好监督、管理、规范和引导的作用,积极实施碳税和碳交易体系,将碳排放的社会成本内部化;鼓励企业、科研机构开展低碳循环经济创新;搭建起企业、科研机构及中介交流平台;(2)工业园区要围绕核心生产线或企业发展要求,吸引其他类型企业完善循环链条,积极推进产业的共生耦合;(3)企业是低碳循环经济的主体实践者,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入低碳循环技术和模式创新,实现源头的低碳循环;(4)非营利性的社会中介组织要积极发挥弥补企业缺位作用,包括通过行业协会实现企业自律,通过技术中介实现技术扩散和产业化。
[1]付加锋,庄贵阳,高庆先.低碳经济的概念辨识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8):38-43.
[2]陆学,陈兴鹏.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2):204-208.
[3]周宾,陈兴鹏,张燕霞.循环经济指导下的汉中环境熵聚类实证[J].资源与产业,2010(5):159-163.
[4]姜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测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2(1):107-115.
[5]姜钰.国有林区低碳循环经济耦合发展模式及运行机制的构建[J].生态经济,2013(3):140-142,147.
[6]刘兆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必要性及政策建议[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6):54-57.
[7]段红霞.低碳经济发展的驱动机制探析[J].当代经济研究,2010(2):58-62.
[8]秦军,唐慕尧,刘雪丽.低碳经济发展的灰色评价研究[J].生态经济,2014(4):14-18.
[9]段永峰,罗海霞.基于DEA的资源型城市低碳经济发展的效率评价——以内蒙古地级资源型城市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1):234-238.
[10]贾林娟.低碳经济发展影响因素及路径设计[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26-29.
[11]张晓晨.我国低碳经济建设融资现状、问题和对策[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6(6):58-63.
[12]刘佳奇.日本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启示[J].农业经济问题,2015(8):105-109.
[13]黄和平.基于生态效率的江西省循环经济发展模式[J].生态学报,2015(9):2894-2901.
[14]程波,贾国柱.改进AHP-BP神经网络算法研究——以建筑企业循环经济评价为例[J].管理评论,2015(1):36-47.
[15]陈翔,肖序.中国工业产业循环经济效率区域差异动态演化研究与影响因素分析——来自造纸及纸制品业的实证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5(1):160-171.
[16]岳立,高新才,张钦智.基于熵值法的区域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以甘肃省为例[J].软科学,2011(10):74-77.
[17]马其芳,黄贤金,彭补拙,等.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及其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6):97-105.
[18]刘炜,陈景新,薛楠,等.区域一体化背景下京津冀循环经济协同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5(2):78-83.
[19]李宁,丁四保,赵伟.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分异与优化[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5):157-163.
[20]刘勇.园区经济循环与低碳的冲突与协调——基于对贵港国家生态工业园的案例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10):39-44.
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805(2017)05-0046-07 收稿日期:2017-08-10
国家高端智库试点重大项目“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Y600411G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