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萍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2.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1)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的建构
——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为例
韩 萍1,2
(1.东北师范大学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4; 2.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吉林 长春 130011)
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在于内塑学生的精神世界,外塑学生的行为习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着眼点即要塑造准职业人的精神世界和职业习惯,落脚点在于建构校企融合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模式。我们需要优化整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和育人环境等基本构成要素,最终达到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职业人才的育人目标。
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高职院校;校企融合
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各行各业培养专门化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其人才培养的质量直接关涉着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技术技能素养,也要通过各种途径手段培养学生的人生理想,帮助引领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思想政治教育实施方法较为落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活实践相互脱离、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效果不明显等问题,这些都是摆在思想政治教育面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显著特征之一,通过实施校企融合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职业技能的学习过程中,在职业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精神品质和行为习惯,是破解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的有效手段。
教育是塑造人类下一代,引领下一代适应社会生活、变革社会生活的最有效手段。教育家斯宾塞说教育是为未来的生活做好准备;杜威说教育即生活,教育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生活是人的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陶行知先生基于教育是生活中发生的对人的各种影响的认识和观念,提出了人的生活本身就是对人的教育,教育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生活也就是教育。教育全面改造、改善人的活动和过程,不仅要观照人的生存知识和本领,更包括人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情感,教育自身难以完成上述责任使命,必须依赖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要联系人的生活世界。教育与生活联系的观点,教育的生活化理念,今天仍是我们思考解决诸多教育难题的钥匙。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众多分支之一,其生活化的问题已经逐步受到了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有着相似又不尽相同的解读,有的学者认为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和最终目的,思想教育应该是“走向生活”;有的学者认为生活是教育的基点,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回归生活”;也有学者明确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定义,“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指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生活世界,在生活中找依托、以人为主体、以生活为中心、以教育为导向。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生长点和作用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基础。离开了生活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将走向虚无。”[1]111基于以上的理论研究,结合多年工作实践,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思想政治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一种教育模式,它积淀于真实生活,来源于生活实践,通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二次作用,实现生活逻辑与理论逻辑的耦合,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一个从生活中来,经过教育的加工,最终要作用到生活中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等方面逐步实现自我完善与提升。
现实层面来看,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与高职院校的学生以及现实社会相脱节的倾向。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彰显个性的时代,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统一性要求,一些学生往往对其不感兴趣,甚至只要谈到思想政治教育就会产生一种逆反的情绪。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同时也严重影响国家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在高职院校中的落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过于理想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最终变成为“假、大、空”式的政治说教,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单一化,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单纯的政治教育,进而也狭隘地演变成对国家执政党的方针政策的学习及其领导人讲话内容的学习。再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过于简单化,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还是停留在课堂上老师的说教,单纯的课堂灌输与政治说教大大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上述问题的出现,集中的表现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因此,解决上述问题,需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生活相结合的角度入手。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即在高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从高职院校校企融合的办学特色以及高职学生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以提升职业综合能力为导向,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助推学生在思想和行动上完成学生向准职业人的转变。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教育内容的变革是前提,教育载体的变革是途径,教育环境的创设是保障。
高职院校的最大特色体现在“职”这个方面,职业教育能够使得受教育者收获职业知识、职业技能,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满足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需要。因此,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需要重视职业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价值观教育有机结合,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实现他们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追求有着重要意义。”[2]91
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要突出抓好提升消费品品质、促进制造业升级、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三个方面。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3]“工匠精神”的核心不仅是对企业科技含量和技术进步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对职业人的一种精神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个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技术进步为优势,专注品质的企业和企业人就是民族振兴的动力源泉,是国家财富增加的源泉所在。笔者认为,“工匠精神”对于高职院校来讲,不仅是对技术技能的要求,更是为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工匠精神”是职业价值观的最高境界,涵盖了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追求、职业行为规范在内的方方面面内容。培养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就是培养他们的职业价值取向。“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和复杂的工程,本文只从内容生活化的角度进行探讨。笔者认为,结合高职学生在不同年龄段上的认知能力、思想实际与社会适应能力的特点,职业价值观的培育需要分级分类,实行差异化递进式的教育活动,并要结合不同的主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开展。
(一)开展特色入学教育,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职业理想是人们在职业生涯中,渴望实现的专业境界,是职业活动和职业成就的预期思考和期望。职业理想能够激发人们的奋斗热情、勇气,毅力和聪明才智,助推人们不断向职业目标进军。
职业理想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和激励作用。职业理想的教育和引导应从入学抓起,让学生在开启大学生活之初就确立一个正确的方向。开展“特色入学教育”,培养学生职业价值观。具体做法上,可以以“特色入学教育”为先导,通过“三个一”活动,帮助学生确立服务于行业的职业价值观。“特色入学教育”包括理想信念、职业道德、职业认知等方面。通过入学教育,让学生充分感知高职院校的学习氛围、专业的发展前景以及未来学习需求等,最终让学生在透明的认知状态下开启大学学习之旅。“三个一”活动主要是指新生入学时的“第一课、第一天、第一周”的系列主题活动:新生进入学校后的第一课由校长亲自讲授,激发学生“进入学校门,志做职业人,学习为创业,岗位当先锋”的学习激情;新生入学后第一天,组织学生和企业“职业人”见面,培养学生对行业的兴趣,提高对行业的理性认知;第一周,组织行业文化之旅,参观企业、参观车间、参观展览馆、参观文化园等,了解行业和企业的发展历程。通过“三个一”特色入学教育,让学生认知、认同学校的教育理念,了解行业发展历史、现状和未来的目标,让学生坚定服务行业的决心,培养其投身行业的自豪感和职业归属感。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
教育的本质不仅是对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传承,更重要的在于对人心灵的教化和涵养。高职教育尤其要注重对准职业人精神世界和价值追求的塑造和引导。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析疑》这篇文章中曾明确提出:“主张职业教育者,同时必注重职业道德,而公民教育实合公民道德与公民职业两者而成,彼此均有不可须臾离之势。”[4]34这里所提到的“公民道德”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的一个分支,他涵盖在社会道德范畴之内,是社会道德的子系统,受到社会道德的影响和制约。职业道德体现为一种约束力,常以规范、规定或约定俗成的制度体现出来。除“敬业、公平、诚信、奉献”等共性职业道德外,不同行业因从业环境和职业关系的不同而不尽相同。职业道德对于职业人而言,至关重要。职业道德的高低与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休戚相关,他决定着个人职业发展和企业发展的成败。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是国家需要的合格建设者和优秀接班人。因此,在高职院校中,职业道德的培育要和职业技能的训练并重,始终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
为了能够让职业道德教育落实、落地,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途径,多管齐下。第一,在课程建设方面,要将职业道德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职业道德作为学生素质能力提升课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授课方式上要改变常规的讲授式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采取案例式教学法、情景模拟教学法等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第二,开辟职业道德的实践教育载体,突出活动育人的教育价值。在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期间,将职业道德教育写入实习计划,引导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注重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出台职业道德考核标准,将考核结果计入实习考核成绩。另外,可以成立与职业道德相关的学生社团,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掘校内外的资源,组建道德讲师团,让道德模范与学生面对面;第三,结合专业伦理及其要求,制定准职业人的行为准则和行为标准,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将职业规范与职业法律纳入职业道德的框架范围之内,既是今天建设法制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落实与提升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必须要构筑一个多层次、立体交叉式的运行系统,建立立体教育网络。针对学生特点,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跟进、及时调整、及时丰富,随势而动。通过立体教育网络的搭建,使学生将教育内容融于心、践于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主渠道作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提出“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导作用”,“全面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所有课程的育人功能,所有教师的育人职责”。可以看出,课堂教育始终是高职院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匹配生活化的课堂载体。课堂教学的生活化,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实现多维度的变革方可实现。首先,要积极探索和挖掘生活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对学生的调研及大量观察,发现学生兴奋点,以生活经验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二次的整合与加工,建立生活化的教育内容。日常生活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和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出发,导入新的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亲切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学科的好感度。其次,要实现课堂教学方法的变革。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是作为学生的公共课形式出现,往往课堂教学采用的是大班教学、讲授灌输的教学方式。大班额的教学严重地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与大班额相互结合产生的讲授灌输的教学方法也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学方法方面首先需要改变传统的大课堂合班制教学模式,变合班为单班教学。这是促进课堂教学方法变革的前提。在小班教学的前提下,积极引导任课教师开展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针对高职学生基础薄弱、崇尚个性、思维活跃的特点,运用案例式教学法、体验式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激励教学法等方法手段,挖掘学生兴奋点、兴趣点,调动学习积极性,变被动灌输为主动参与,从根本上提升课堂教学的学习效果。
(二)以社会实践为引领推动完善第二课堂建设
社会实践是加强和改进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包括三个阶段,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和就业实习。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了解社会、了解行业、了解企业、认知专业,逐步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科学的生涯规划,提高就业竞争力。社会实践的过程,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过程,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让社会实践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磁场,引领学生实现心理、行为和技能的内在统一。
高职教育除了职业性之外,另外一个突出特点是社会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实践上。社会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锻炼自我中达到思想的升华,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自我教育的方式。一些职业院校已经在社会实践方面进行了较为成功的探索。一是通过创新教育活动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在2012年就与汽车产业文化创业园区合作,让学生进行模拟的创业训练,高仿真作业流程,让学生在实操过程中,掌握基本的创业和运营知识,通过教师辅导、学生自学、实操训练、模拟运营、成果汇报等方式,让学生开阔了眼界,收获了知识和经验,同时也通过创新项目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学生骨干,并通过这些学生骨干带动了学校的学风建设,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二是与专业特色结合,加大专业类的社会实践环节。高职院校的社会实践一定要将企业纳入到育人体系中来,将企业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和有力支撑,将企业建设成为高职院校社会实践的优质基地,让社会实践走进企业,服务企业。在校企融合中,高职学生按专业特点到企业进行实践,聘请企业辅导员,深层次引领学生了解行业的最新技术与发展趋势,了解未来就业形势,在实践中熏陶学生对所学专业的热爱,鼓励学生建立学好专业的信心,提升职业自豪感。
(三)与时俱进建立网络教育阵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已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2016年8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国家网信办新闻发布厅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亿,新增网民2 132万人,增长率为3.1%。互联网普及率高达51.7%,与2015年底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3.1个百分点,比亚洲平均水平高出8.1个百分点[5]89。网络的快捷性、共享性和实效性使高职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获取信息。但是网络世界良莠不齐、虚实难辨,高职学生普遍缺乏自控力,容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科学合理地利用网络。这已是国内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上所面临的一个很难破解的共性问题。
现实来看,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养成、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既有积极方面,也有消极方面。“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形成过程中,高校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充分利用好手机等新媒体工具,发挥其积极作用,消除其消极影响,并结合大学生身心成长的规律和特点,采用当代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更加有效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切实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6]110面对网络时代的到来及其在新生代学生的学习行为习惯的变革上带来的影响,各大高职院校包括高等院校所做出的反应是不足的。我们现在一部分学校和老师的思维还停留在视学生手机上网等现象为洪水猛兽,采用“堵”的方法加以治理。如一些学校上课让学生上交手机,或者课堂中屏蔽手机信号等做法便是如此。网络化的时代每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都离不开网络,留给我们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问题不是该如何“堵”住学生上网的手,而是需要思考如何在现如今的网络时代下充分利用学生的网络便利为教育教学活动服务。建立网络教育阵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教育阵地相连接,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在参与网络活动的过程中完成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这是摆在今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高科技永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的高速发展对于高职院校的思想教育来说,机遇与挑战并存。目前的高职学生都是90后,是网络的原住民,要想做好网络原住民的思想工作,我们必须要率先掌握网络思想教育的主动权。利用贴吧、QQ、微信、微博等网络平台,了解学生动态,关注其成长,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健康的网络交流。
具体的形式方面,一方面我们需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活动与网络使用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毫无疑问,网络使用已经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因素影响着高职院校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无论是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使用手机的低头族已经日益庞大并且成为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然而遗憾的是,对于网络使用和学生学习之间的关系方面的相关研究却显得太过单薄,从中国知网的搜索文献来看,2010年以前,类似的研究文献零星可数,2010年以后,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增长起来,但是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有关此类研究的成果却异常的稀少。从期刊论文发表和研究者的研究旨趣来看,这方面课题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这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学校教育造成的影响相比较而言已经严重滞后,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于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另一方面,高职院校需要积极变被动为主动,开发与打造一系列网络文化产品,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互联网文化结合起来。如借用智能手机的网络平台开发思想政治教育性质的APP,或者结合当下流行的MooC理念打造慕课课程等。最重要达到的效果是要让互联网上听到正面的声音,让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渗透进学生日常的网络学习和生活中去,从而真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与实效性。
环境是育人的重要资源和手段,青少年因其年龄的特点更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为此,高职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效果,就应积极主动地打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文化环境。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提出:“要把工业文化融入职业学校,做到产业文化进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7]1,这为职业教育创新校企合作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进一步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因此,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要充分利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有利条件,将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打造一个益于两者共同发展的文化场域。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背景下,学校和企业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需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融入企业文化的元素,将企业文化中精髓性的优秀的内容积极引入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使学生在校园内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的氛围,为学生尽早适应企业文化发展的需要提供便利。其次,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建设还需要遵循高职院校自身的特点,不能片面地将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等同于企业文化建设,要在企业文化的基础上进行教育的改造和加工,以培养学生基于企业文化的创新意识和批判能力。具体而言,在校企文化的合作方面,我们可以从物质文化建设和精神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加以设计。
一方面,在物质文化环境的建设上,要将企业元素有机融入到高职校园的建设中,让学生不出校园就能体验到职场环境和行业氛围。在教学方面,要建立理论和实践一体化课堂,打破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脱节的壁垒。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例,将整车、零部件等实物移入课堂,理论与实操紧密结合,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学做相长。有条件的学校还要建立仿真实训场地,通过实训周、实训月,让每一位高职学生都能够在入职前接触标准实训作业,实现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高职院校要注重校园人文景观的建造。可以通过建立企业文化长廊,将先进企业和对口企业的文化精髓通过图片、文字、多媒体的方式向全校师生展示和宣传。还可以建设“党史文化墙”“校友文化墙”等等,充分发掘身边可利用资源,对学生进行耳濡目染的影响和思想引导,提升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要倡导学生参与到校园环境的改善中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例如,可以组建文学社团,将对文字有天分和兴趣的学生组织到一起,制作校园文化报。组建绘画社团,发挥擅长绘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校园闲置景观进行改造。通过这些活动,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人意识,激发高职学生向上奋斗的正能量。
另一方面,在精神文化环境建设方面,要将企业先进的制度文化、管理文化融入高职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中,构建出职业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以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开展了“三进三结合”的精神文化环境打造活动。“三进三结合”即5S管理进公寓、班组管理进班级、企业文化进校园。所谓“5S”,即丰田企业的现场管理方法,包括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8]78。“5S管理进公寓”将丰田企业的现场管理方法与学生公寓管理相结合,将五大要素在公寓范围内全面铺开,通过点检、常规检查、集中检查等方式常抓不懈,塑造了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得到了学生和企业的高度认可。“班组管理进班级”管理方法,与学校常规班级管理相结合,形成班级管理的目视化看板,实现了“用眼睛来管理”,通过目视化看板能够清晰地呈现出班级管理及每位成员的状态及问题,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与控制。在“企业文化进校园”中引入丰田企业的文化,并结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特点加以改造,以便让学生在校园内就可以感受到特色的企业文化,了解真实企业的文化形态和工作环境。通过“三进三结合”活动的开展,逐步摸索出了一系列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特色制度文化,使学生养成“职业人”的思维习惯,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形成特色校企融合的职业文化环境。
总之,国家办好高职院校,培养出色的高职人才,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大国工匠”是国家的立身之本、发展之本。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技能熟练型的应用性人才,同时还要求人才的思想政治和教育素养过硬,这需要我们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特色,借助校企合作的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提高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路径。
[1] 王德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范式建构[J].高教探索,2010(5).
[2] 张宏,等.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分析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2009(9).
[3] 李克强.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EB/OL].中国人大网.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16-05/31/content_1993582.htm.2016-03-16.
[4] 金可溪.主张职业教育者必注重职业道德——读黄炎培先生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论述[J].教育与职业,1987(4).
[5] CNNIC发布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J].信息网络安全,2016(8).
[6] 邵明英,胡昌旭.手机媒体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
[7] 余祖光.把先进工业文化引进职业院校的校园[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10(9).
[8] 王玉鹏.高职院校引入5S管理理念初探[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9(4).
[责任编辑:哲 文]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de ——Taking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as an Example
HAN Ping1,2
(1.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2.Changchun Automobile Industry Institute,Changchun 13011,China)
The focu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es in shaping student’s spiritual world and modeling students’ behavior hab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s focus on the spiritual world and occupation habits of students,and its foothold l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life oriented education mode with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We should optimize the educational content,educational methods and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inally,we will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high-quality professional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Life Oriente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Higher Vocational School;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3.031
2017-02-24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5AKS015)。
韩萍(1971-),女,吉林长春人,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
G64
A
1001-6201(2017)03-017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