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少英,王雅元,吴晓琴,赵春阳
超早期推拿治疗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
梁少英,王雅元,吴晓琴,赵春阳
[目的]探讨超早期推拿手法治疗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方法]按入院顺序将48例头部控制不稳的脑瘫患儿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4例,对照组给予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训练,治疗组在常规PT和OT训练基础上实施针对性的头部控制推拿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2周和1个月后头部控制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2周头部控制评分为(7.33±3.47)分,治疗1个月后头部控制评分为(10.54±4.01)分,均高于对照组的(4.50±2.47)分和(6.21±3.18)分(P<0.05)。[结论]对脑瘫患儿实施超早期头部控制推拿治疗可提高患儿头部控制质量,对患儿头部控制的改善起到重要的作用。
脑瘫;推拿治疗;抬头;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头部控制质量
小儿脑性瘫痪简称脑瘫,是指受孕开始至婴儿期非进行性脑损伤和发育缺陷所致的综合征,主要表现为运动功能障碍和姿势异常[1]。头部控制稳定性差是各种类型脑瘫患儿的共同特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质量对其力线和核心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直接影响其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的进展,头部控制不稳定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视野,进而对其智力发育有着较大的影响。所以,小儿脑瘫康复治疗首先从头部控制开始。推拿手法通过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调节患儿颈项部的肌力和张力。此外多项研究已证实:早期干预可纠正脑瘫患儿的肌张力及姿势异常等[2-3]。故本研究在患儿确定需要进行康复训练开始,早期运用推拿手法通过对穴位和经络的刺激,探讨推拿手法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自2014年起本院儿科推拿室把脑瘫患儿的头部控制治疗列为专项治疗,选用特定的经络、穴位和部位进行推拿治疗,取得明显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科进行推拿治疗的头、颈部运动障碍的脑瘫患儿48例。入选标准:①确诊为脑瘫者;②有头颈部运动障碍;③康复科医生诊断需要立即进行康复训练;④无合并其他严重疾病。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7个月至3岁,其中痉挛型18例,肌张力低下型13例,不随意运动型5例,混合型12例。按入院顺序将48例头部控制不稳的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24例:男17例,女7例;治疗组24例:男20例,女4例。患儿头部控制总得分<7分。两组患儿胎龄、月龄、身高、体重和脑瘫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头部控制评价标准 婴儿粗大运动的发育特点包括抬头发育:1个月内瞬间抬头,2个月短暂抬头,3个月肘支撑抬头45°,4个月抬头45°~90°,5个月双手或前臂支撑,抬头90°,6个月抬头大于90°[4]。从发育的过程来看,婴儿在6个月时头、颈部运动发育已经完全成熟。然而,绝大多数脑瘫患儿的头、颈部运动发育落后,有的患儿甚至2岁以上仍有头部控制不稳、抬头无力、角弓反张现象,无法在力线上稳定。按照粗大运动评估量表中的卧位头部控制和坐位头部控制进行评估。①仰卧位抬头45°:0分表示不能启动颈的屈曲,1分表示启动颈的屈曲,但不能抬头,2分表示抬头小于45°,3分表示抬头45°;②俯卧位抬头至头直立位: 0分表示不能启动抬头,1分表示启动抬头,但下巴不能离开垫子,2分表示能启动抬头,下巴能离开垫子,但不能保持头直立,3分表示抬头至头直立位;③仰卧:检查者抓着孩子的双手,把孩子拉至坐位:0分表示当拉至坐位时不能启动头部控制,1分表示当拉至坐位时能启动头部控制,2分表示辅助拉至坐位有时存在头部控制,3分表示伴有头部控制地自己拉至坐位;④坐在垫子上,由治疗师在胸部支持,头直立维持3 s:0分表示不能启动抬头动作,1分表示启动抬头动作,2分表示抬头不能达到直立,维持3 s,3分表示头直立维持3 s;⑤坐在垫子上,由治疗师在胸部支持,头位于中线位,维持10 s,得分:0分表示不能启动抬头动作,1分表示启动抬头动作,不能达到中线位,2分表示抬头位于中线位,不能维持10 s,3分表示抬头位于中线位,能维持10 s。头部控制评估满分为15分。
1.2.2 推拿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物理疗法(PT)和作业疗法(OT)训练。治疗组在给予PT和OT训练的同时进行专项的头部控制推拿治疗:以督脉和夹脊的颈、背和腰部段为基础,肌力不足者选用肾俞、命门、中枢、至阳、身柱、大椎和风府等穴位[5]。运用叩击类手法在督脉叩击,以上几个穴位重点操作,然后在胸颈段的夹脊穴用弹拨手法予以刺激,与颈肩部的扶突、肩外俞、肩中俞、天柱、凤池和天容等穴配伍,颈肩部穴位以揉拨为主;僵直或痉挛型则选用肾俞、命门、悬枢、至阳、灵台、陶道、大椎和风府等穴,运用章揉拇指点揉法,然后章揉背部的膀胱经,揉颈肩部的翳风、凤池、天牖、扶突、缺盆、肩井、秉风等穴。每次治疗时间为15 min~20 min,每天1次,治疗时间为1个月。
1.2.3 评价方法 于治疗前、治疗2周后和1个月后均按照粗大运动评估量表进行头部控制评分。
脑瘫患儿主要表现为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对他们来说改善运动功能的落后,提高其康复的速度和生存质量是治疗的根本目的[6]。脑瘫患儿的生理发育顺序与正常儿相同,都是从头部开始向尾部方向进行,其早期的异常症状首先出现在头、颈部,表现为头部控制不稳,竖头无力,即使可以竖颈也常以异常的未成熟的姿势模式与运动模式竖起头部及维持平衡[7]。中医学把小儿脑瘫列为“五迟五软”证候, “五软”其中一项就是颈项软,这就是头部控制不稳的根本,推拿治疗颈项软的原则是“补肾蓄精,培元固本,荣肌养筋”,通过选择督脉和该经上的穴位按摩,可调节体内的气血运行,增强其元气和巩固阳气,使患儿气血充沛,从而达到提高肌肉力量的目的。结合解剖学,颈、背、腰部段的督脉循行位置与现代解剖学的脊柱相吻合,脊柱在人体中起到支持体重、维持平衡等作用,对患儿脊柱的刺激能促进脊柱的力线稳定,同时也能促进患儿的平衡协调能力;天牖、扶突、缺盆等穴位解剖位置与胸锁乳突肌和斜方肌密切相关,懿风、肩井、肩外俞、肩中俞与斜方肌、菱形肌相关,上述肌肉的作用都有支持头、颈部活动的功能,用推拿手法在斜方肌等肌肉刺激,能够调节肌力和张力,更有效地稳定头部控制。张晓霞[8]在《功能训练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脑瘫患儿竖头不佳的序贯分析》中,推拿治疗部分选用的主要经络是督脉和膀胱经,分析结果实验方法成功。韩庆等[9]对39例抬头不佳的脑瘫患儿推拿配合功能训练治疗研究时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以上研究均表明与本研究相似的观点。
表1 两组治疗前后头部控制评分比较±s) 分
[1] 中国康复医学会儿童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小儿脑瘫康复专业委员会.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分型和诊断条件[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7,29(5):309.
[2] 鲍秀兰.高危儿早期干预和脑瘫发生率的降低[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03-404.
[3] 任世光,王淑君.高危新生儿早期干预程序和方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15(1):4-6.
[4] 李晓捷.人体发育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
[5] 罗永芬.腧穴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9.
[6] 谭丽双,胡小丽,冯喆,等.运功疗法配合点穴诱发脑瘫患儿爬行个例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5,11(9):1.
[7] 王亮,李艳霞,李恩耀.推拿配合运动治疗小儿脑瘫控头不佳72例分析[J].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5,8(3):93-94.
[8] 张晓霞.功能训练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脑瘫患儿竖头不佳的序贯分析[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4(1):124-126.
[9] 韩庆,张跃,梁艳萍.推拿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脑瘫抬头不佳39例[J].新疆中药,2002,20(6):35-36.
(本文编辑范秋霞)
Influence of early massage therapy on head control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Liang Shaoying,Wang Yayuan,Wu Xiaoqin,etal
(Ningbo College of Health Science,Zhejiang 315100 China)
2015年度宁波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编号:G15-ZX50。
梁少英,讲师,主管护师,硕士研究生,单位:315100,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王雅元单位:315100,宁波市康复医院;吴晓琴、赵春阳单位:315100,宁波卫生职业技术学院。
R473.74
B
10.3969/j.issn.1009-6493.2017.08.028
1009-6493(2017)08-0982-02
2016-04-20;
2017-02-12)
引用信息 梁少英,王雅元,吴晓琴,等.超早期推拿治疗对脑瘫患儿头部控制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7,31(8):982-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