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综述及对高职院校的启示

2017-03-15 10:03孙晓玲
职教论坛 2016年29期
关键词:综述高职院校研究

摘 要:根据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的调查,毕业生职业韧性不足、职业忠诚度不高已成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产生与高职职业伦理教育缺乏存在一定关联,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因此成为高职教育革新的一个重要方面。国内外高校院校职业伦理教育的发展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国外、港台高校已经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职业伦理教育体系,大陆高职职业伦理教育尚处于摸索与论证阶段,要想能有效应对高职院校当前的现实焦虑,它必须在目标、方式、内容和高职特色上进行理性推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综述

作者简介:孙晓玲(1974-),女,江苏建湖人,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职业伦理。

基金项目:深圳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深圳高职院校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编号:gh010),主持人:孙晓玲;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2015-2016)年度课题“高职层次职业伦理通识课程建设研究”,主持人:孙晓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9-0027-05

北京大学教授何怀宏先生曾提到,人们之所以关注伦理学,一般来说是因为两个因素:一是遇到了实践焦虑,碰到了自己感到相当困扰而又紧迫的实践问题;二是出于知识兴趣[1]。何先生的判断极为在理。笔者关注高职职业伦理教育的原因也在于此,而国内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综述的缺乏则加剧了研究者的使命感。

一、高职教育的现实难题:职业忠诚度不高、职业伦理教育欠缺

2009年,笔者参加上海师范大学主办的一次伦理学会议,交流时,应用伦理学教授王正平建议高职院校渗透职业伦理教育。在他看来职业教育若停留在技术层面,将极其短视,学生学会做事固然重要,懂得做人,理解行业规则,善于处理利益冲突,忠诚敬业则更必要。几年过去了,高职领域出现的某些现实问题,使笔者焦虑,同时不得不赞佩王教授的遠见。

从2010年开始,笔者所在院校(简称“本校”)聘请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对毕业生就业质量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不少连续招聘本校毕业生的大型单位最为欣赏的是本校学生能力与知识结构佳,职业领悟快;不太满意的是毕业生吃苦耐劳、服从职业需要的素质不够。据麦可思数据,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毕业生半年后的离职率为42%,本校与之相比,高6个百分点,如表1所示。员工离职原因很多,离职率并不能直接反映职业忠诚度。但表1数据至少可以表明:本校作为全国著名高职院校,在职业忠诚度上并未领先。就全国来说,42%的离职率已相当高。虽受访者大多认为薪水偏低和发展空间不够是主因,但进一步调研发现,离职不一定意味着更高的职位和更高的薪水(如表2),“在毕业后工作三年中,职场忠诚度越高收入就越高。工作过的雇主数越多,月收入反而越低。”[2]

在一个岗位难以坚持下去,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高职院校学生职业韧性和忠诚度不够.这不得不引起高职教育界的重视。麦可思本校调查的其他数据,也印证了某些教育短板。本校2014届工程类、艺术类、医学类毕业生多表示大学在“团队合作”、“积极乐观”、“追求上进”等方面对自己有积极影响。但工程类学生反映在“工程安全”方面受益甚少,而开设医护伦理课程的医护学院,学生对职业道德受益度评价很高,而医护毕业生是本校离职率最低的院校之一[3],也就是说职业伦理训练与职业忠诚度有一定的联系。本校48%的离职率和忠诚度训练不足之间有无联系呢?笔者认为存在。2014届毕业生认为学校对他们的职业忠诚度提升很少,仅为5%,在“环境适应能力”、“承压能力”、“责任感”等9项能力中,排最低[4]。这些数据从一定程度上解读了离职一个重要原因:职业忠诚度低。由此笔者感到高职院校必须在职业伦理教育中有所作为。但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国内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综述很少,而这是探索高职职业伦理教育的首要工作,笔者希望就此作些尝试。

二、国内外职业伦理教育发展和研究概述

(一)国外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现状述评

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美欧发达国家早于中国。而且它们对职业伦理的关注优先于对相关教育的关注,主要是基于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制度优化的现实需求。职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资本主义大生产之前,利益分配争议有限,行会或法团基本能起调和作用。资本主义大生产之后,社会分工更为细密,竞争的无序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矛盾,这些矛盾不仅影响生产发展,而且制约行业的社会认可。倡导职业制度化和规范化,加强教育引导成为必须。涂尔干在《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中论证了职业伦理成为资本主义分工下的必须的理由,他还指出职业伦理与其他规范的主要区别:它既不同于家庭的逻辑亦不同于国家的逻辑,它必须有群体组织的保护,必须诉诸一种集体权威,而这种权威不可归为个人的特殊意志,只能来自于功能性的职业规范要求[5]。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一方面,美欧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多行业开始加强职业规范和伦理建设,另一方面,一些新兴职业为得到社会认可,主动进行职业化构建,职业伦理规范的设立及其教育研究是主要内容。

欧美国家在大学教育中注入职业伦理教育的理念,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对社会伦理倒退的反思。学者们对大学伦理教育的重要性、伦理是否可教以及如何教授职业伦理等进行了较多研究,商科尤为突出[6],并逐渐波及其他学科。1978年,美国教授米切尔·贝里的论著《职业伦理学》是第一部从总体上探讨职业伦理的专著,它强调职业伦理与一般伦理间的关联,注重价值导向教育。此后,欧美许多高校将职业伦理纳入课程体系,到1980年全美已经至少开设12000门伦理类课程[7]。职业伦理教育因学科差异呈现出不同分支,如商业伦理、医学伦理、科技伦理、工程伦理、教育伦理等。其中商业伦理教育最为完备,几乎所有商学院都开设了此类必修课程,同时商业伦理课的必要性与效用却是持续的争议话题[8]。不仅商业伦理领域,美国学界与教育界对职业伦理课程存在的必要性、具体目标、由谁来教、什么时候教、教育效用、教育内容与方式等均有激烈探讨,虽反对之声不断,但职业伦理课程却在争议中地位越来越巩固。

伴随职业伦理教育的普及,学者们开始从学科专业角度研究职业伦理教育的模式及具体教育方法。比如英国人巴登就曾通过比较正面案例和负面案例对学生商业行为和期待的影响,分析积极角色模式和消极角色模式与商业伦理教学效果间的关系[9]。美国学者贝拉克塔罗娃等主张在工程伦理教学中引入学生动机转变的因素,认为如此教学才不会脱离实际[10]。荷兰范德霍文建议将哲学上的“反思平衡法”用于职业伦理教学[11]。乔治城大学希尔教授注重关键职业伦理因素的实践体验,他主持的研究中心面向大专院校和成教机构,开设出一套工作伦理(Work Ethics)培育方案,被美国很多机构采用,效果不错。

日本职业伦理教育情况,从田雪梅和广岛大学丸山等学者的研究中可见一斑[12]。在文部科学省助推下,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步,目前绝大多数工程和医护院校都要求学生修满一门职业伦理课或应用伦理课方可毕业。仅从各类课程的设置和讲授来看,日本已走在亚洲前列。但日本职业伦理教育受美国影响很大,发展到今天,亦面临困惑。主要是工程伦理和医护伦理教育建设较为完备,而其他则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受过职业伦理培训的老师不足,职业伦理课以理论教学为主,从西方引入的案例教学法,因学生主体意识弱而水土不服等。

(二)我国大学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现状

我国大学关注职业伦理教育的时间相对较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从一些价值性较强的领域,如社会工作、医学等起步。目前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已开设至少一门职业伦理类课程,少数国家示范性高职也有类似课程,特色如下:

1.部分学科职业伦理教育已初具规模。如:医学伦理、法律伦理、教育伦理、商业伦理、工程伦理教育等,从理论到实践均有一定建树。医学、法律、商业、工程也是当前国内大学认为有必要开设职业伦理课程的最主要的专业,“医学伦理学”、“商业伦理学”已被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师范学院做成精品课程。致力于相关的研究的学者越来越多,他们的作品发表于专业性期刊,供同行学习切磋。以医学为例,著名的期刊有:《中国医学伦理学》、《医学与哲学》、《中医伦理》等。一些定期不定期召开的伦理学学术研讨会,助推了中国伦理学,特别是应用伦理学的研究与实践。其中较为有名的有已持续二十多届的中韩伦理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以及已连续七届的“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教学研讨会”。

2.职业伦理精品课程逐步出现。复旦大学是我国最早对本科生开设《应用伦理学》的学校之一,从2003年一直持续至今,课程涉及生命伦理、医学伦理、环境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经济伦理等,在职业伦理通识教育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西南交大的肖平教授提出了理工科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目标、内容与实践方式,他的《工程伦理学》,被列为国家精品课程。再如:大连理工大学王前教授的《科学技术与工程伦理》,将中国古代思想家对工程伦理的理解融合进教学,体现了很强的本土特色。北京建筑大学秦洪岭教授持续关注建筑伦理,开设《建筑与伦理》网络公开课。就高职领域来说,对职业伦理课程较为专注的有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章金萍教授,2013年她自编教材《商业文化伦理》,在超星电子平台建设了网络公开课。这些课程研究为我们进一步探索高职职业伦理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3.职业伦理课程教学的研究日趋细致。内容涉及大学职业伦理课的教法創新、成效反思等,这类探讨通常会结合专业展开,有一定的实际指导意义,反映出教育界在职业伦理教育过程中的不断追求,比如《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医学伦理课程中的应用》、《社会工作伦理课程教学反思》、《我国高等院校商业伦理课程的设置与设计》等。多强调以现实为基础、以工厂过程为导向选择教育内容与设计教学情景,认为这样更利于学生接受并体悟。另一方面,针对目前职业伦理教育过程中,过分强调案例和规则的现象,李建新指出适度的元伦理讲述同样必要,可以一定程度上克服道德的外在感,形成道德的自律意识[13]。

4.有关职业伦理教育的专著、译著、引介日渐增多。比如从总体上研究职业伦理的著作有蔡志良的《职业伦理新论》、何光辉的《有效职业伦理教育模式研究》等,其中何光辉对我国职业伦理教育进行了严肃的反思,探索出一套立体式多层次的职业伦理教育模式,将学校、社会、家庭的使命都包含在内。从学科领域研究职业伦理课程的作品有:肖平的《工程伦理导论》,秦红岭的《建筑的伦理意蕴》,孙宏玉的《护理伦理学》,后者护理伦理基本条目非常清晰,操作性强。

我国学者近些年来对外国职业伦理教育的引介较多,比如美国伦理学大家雅克·蒂洛的《伦理学与生活》被引入,该书直面当今社会深刻的道德危机,将伦理理论应用于日常生活的阐释,鼓励道德主体进行反思、批判和创新,有极高的借鉴意义。还有丛杭青翻译的《工程伦理:概念和案例》,为国内读者了解美国工程伦理案例教学法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除了引介,以王正平教授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还就外国经验展开分析和批判,这对于外国经验的中国化具有很高的价值。

5.大学职业伦理教育理论呼吁多于实践。主要表现为:教育界持续呼吁加强大学职业伦理教育。这类研究文章相当之多,较有代表性的是《应用伦理学与高等学校专业教育》、《加强高校职业道德教育迫在眉睫——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状况调查》等。高职职业伦理教育方面,上世纪末华南师范大学谢玉萍老师呼吁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建设,让其常态化。本世纪初加入呼吁队伍的学者数不胜数,如:迟成勇、张莉、于文静、解添明等。他们的研究大多从教育的本质、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行业诉求、国际先进做法等入手,分析职业伦理教育的必要性。无论是本科院校的研究者,还是高职院校的教育者都认为职业伦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就职业伦理教育的具体实施来说,本科院校明显好过高职院校,在课时和师资上有一定保证,一旦开设较少半途而废。高职领域主要表现是理论呼吁多,实践操作少,常态教学则更少,在有些学校甚至昙花一现。

6.港台地区的职业伦理教育与大陆基本同步,高职职业伦理教育比较成熟。香港的职业伦理教育主要偏重商业伦理和社会工作伦理,虽然香港是西化痕迹很重的地区,但是在伦理教育上,却将儒家伦理和现代商业伦理相融合,不刻板复制西方伦理规则。1988-1992年台湾教育部门推动“提升大学基础教育计划”,其中有两项计划涉及企业伦理,之后在官方的推动下,台湾不少大学开设了职业伦理课程,到2005年,台湾技职院校开设职业伦理课的学校达43家40余种课程。为促进职业伦理教学,持续开办的研讨会比较多,以企业伦理为例,1988-1993年,台湾技职院校举办的伦理学研讨会有14次[14]。职业伦理教学方式、效果、内容的研究非常多,职业伦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总体偏于正面和积极[15]。目前,台湾技职院校的职业伦理教育正在从偏专业划界到综合性职业伦理教育的转变。

三、国内外已有研究对大陆高职职业伦理教育的启示

(一)高职职业伦理教育研究的规范性和常态性有待加强

就职业伦理教育史较长的美欧来说,职业伦理教育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生产服务环境下行业自律、建立行业声誉的需要。当社会道德滑坡、工商民建食品医疗福利等行业丑闻不断、舆论难以容忍之时,职业伦理教育自然会被看成缓和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教育机构也容易被寄予厚望。因此,难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美国、世纪之交的中国,都是社会和企业在不断呼吁加强大学生道德伦理教育的重要时期,敬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成为关注重点。

与美欧、港台、日韩相比,与大陆本科院校相比,大陆高职院校职业伦理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除少数方向(如医护伦理、商业伦理、教育伦理)以初具雏形外,其他方面尚有很大提升空间。教育者多凭社会关切、研究旨趣以及社会责任投入职业伦理教育过程中,缺乏教育部门的支持,缺乏专业交流、培训和学术研究的环境。大陆本科院校伦理研究研讨会并不鲜见,但是高职类的职业伦理教育研讨会凤毛麟角,从事职业伦理教育的老师缺乏学术互动,基本处于单打独斗、各自求索的状态,长此以往无法推动有高职特色的职业伦理课程的建设。因此,即使社会大环境再呼吁高职院校加强职业伦理教育、倡导高职素质教育改革的学者再去推进,教育者本身的素质,还有教育方式的更新,会是难以解决的难题。

(二)高职开展职业伦理教育要有应对困难和质疑的勇气和措施

职业伦理教育既有形而上的内容又有形而下的规则,对能够承担职业伦理教育的教师提出了较高要求,他既要有哲学伦理学功底,又要对专业行业的实际状况较为熟悉,这样的通才不是非常容易获得。高职教育界若要增设职业伦理教育内容,则必须在师资上做足准备,并在继续教育上加大培训力度。

就职业伦理教育而言,行而下的规则,和具体知识一样可以通过短期培育被识记,但是形而上的内在价值理解却需要很长时间,甚至还会受到不确定的各类因素的干扰,造成价值理解偏移。各国对于职业伦理教育的有效性从不缺怀疑,尤其在注重效用的市场经济时代,如果短期无法看出实际效果,职业伦理教育的意义和价值非常容易受到动摇。高职院校在面临学制短、就业压力大的现实困境下,当效用难以立竿见影,学校是否还有定力保持职业伦理教育?对比前人研究,我们发现本科院校持续研究职业伦理的学者较多,而高职院校的研究者对职业伦理教育的研究,绝大多数是短期关注。采访相关研究者,他们表示实属无奈,因为职业伦理教育在高职院校仍然曲高和寡。

(三)高职职业伦理教育的系统模式和路径值得细化探究

目前高职院校的职业伦理教育研究有两方面做得较为突出。一是从宏观上论证职业伦理教育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提升的重要意义与价值;二是从微观方面,具体论证某一类职业伦理课程之于某类专业学生职业素质的意义,这些研究为高职职业伦理教育打下了坚实的理论注解。但是,有关高職职业伦理教育总体模式和路径的探讨,虽然学界关注不少,建议却大同小异,甚至并不切合高职特色,可操作性一般。仔细推敲来看,高职职业伦理教育若要能系统改进,必须对已有职业伦理教育目标、方式、效果作深度反思。

(四)高职院校在设计和完善职业伦理课程时需要明确思路、方式和目标

设计并运作一门课程,必须从总体上进行梳理,通常需要回答清楚几个问题,即:需要并能够达到什么目标、可以教什么、和其他课程有怎样的关系、如何教才能更好、由谁教更好,在什么时候教最为合适,如何考核验收。高职职业伦理课的设计同样需要围绕这几个问题展开,否则职业伦理课的框架、逻辑和效果均会受很大的制约。

(五)职业伦理教育的海外借鉴必须根植于本土

国内现有的职业伦理教育,对国外和港台的职业伦理教育先进做法借鉴不少,客观上提高了课程建设效率。但是在有些学科,例如会计伦理、商业伦理等领域又存在海外借鉴过多,忽视大陆教育结构和师资情况,忽视中国传统伦理的倾向。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曾于2013年在工商管理和建筑专业,引入台湾职业伦理课,效果并不理想。高职院校学生关注范围和未来就业领域,多集中于国内、基层。对其伦理教育基调不能过高,必须接地气、通人情。如前文所说,日本在借鉴美国职业伦理教育体制方面水土不服的困惑,也提醒我们既要学习西方、港台经验,也要适度本土化。在借鉴西方先进理论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中关于社会角色、人伦规范、道德要求,并结合现代思想进行充分解读,是必须的。

参考文献:

[1]何怀宏.伦理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自主创业持续上升“重心下沉”趋势初显——2015年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报告[EB/OL].[html]http://www.moe.edu.cn/jyb_xwfb/s5147/201507/t2015072

0_194510.html.

[3][4]麦可思本校应届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价报告(2015)[Z].

[5][法]涂尔干.职业伦理与公民道德[M].渠东,付德银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6]Miller M S, Miller A E. “It's too late for ethics courses in business schools”, Business and Society Review, 1976, 17(Spring):39-42; Andrew J. “Teaching ethics” Wall Street Journal, 1979(6).

[7]Sissela Bok, Daniel Callahan, “The Role of Applied Ethics in Learning”, Change: The Magazine of Higher Learning,1979,11(6):23-27.

[8]Martin T R. “Do courses in ethics improve the ethical judgment of students?” Business & Society, 1981, 20(2):17-26; Gaelm. McDonald, Gabriel D. Donleavy,“Objections to the teaching of business ethic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4: 839-853, 1995.

[9]Denise Baden,“Look on the Bright Side: A Comparison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Role Models in Business Ethics Education” Academy of Management Learning &?Education. Jun2014, Vol. 13 Issue 2, p154-170.

[10]Bairaktarova, Diana&WoodcockAnna,“Engineering ethics education: aligning practice and outcomes”,IEEE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Nov2015, Vol. 53 Issue 11, p18-22.

[11]van den Hoven, Mari?tte1Kole, Jos,“Distance, dialogue and reflection: Interpersonal reflective equilibrium as method for?professional ethics?education.”,Journal of Moral?Education. Jun2015, Vol. 44 Issue 2, pp.145-164.

[12]田雪梅.日本理工科大學的职业道德教育[N].学习时报,2005-11-28.

[13]李建新.元伦理讲授在法律职业伦理课程中的作用[J].公民与法,2014(1):34-39.

[14]张仁家,叶淑樱.技专校院企业伦理课程之探讨[J].应用伦理研究通讯,2007(42):73-80.

[15]刘丽薇.探讨台湾地区大学的职业伦理课程对毕业生工作态度之培养[J].止善,2008(6).

责任编辑 殷新红

猜你喜欢
综述高职院校研究
SAPHO综合征1例报道并文献综述
基于迁移学习模型的小样本学习综述
知识追踪综述
共指消解技术综述
谁说小孩不能做研究?
Applications of Deep Mixing to Earthquake Disaster Mitigation
A Thought:What have We Learned from Natural Disasters? Five Years after the Great East Japan Earthquake
对周期函数最小正周期判定法的研究与应用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