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次协调思维在“两制关系”处理中的“攻”与“防”

2017-03-15 20:09王金强王转云
理论观察 2017年1期
关键词:一国两制

王金强+王转云

摘 要:在“两制关系”的处理中,邓小平运用次协调思维,取得了“攻”与“防”的效果。“一国两制”恰是邓小平次协调思维在“两制关系”处理中的成功运用。同时,在次协调思维下,邓小平从多方面进行了反和平演变:以生产力的发展,筑牢反和平演变的物质基础;以政治环境的稳定,奠定反和平演变的社会基础;以精神文明的建设,构建反和平演变的心理基础;以党政干部的培养,打造反和平演变的队伍基础;以人民军队的提升,浇铸反和平演变的军事基础。

关键词:两制关系;邓小平次协调思维;一国两制;和平演变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17)01 — 0042 — 03

随着时代主题的的变化,经济建设被推到各个国家事务的重要位置,并且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斗争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当下和平环境中应怎样谋求自身发展才是最紧要的,需要寻求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处理“两制关系”——次协调思维。

一、次协调思维

(一)次协调思维的含义

矛盾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不管人们是否承认它,它都客观存在着。以客观事物的对立情况为界,可以将客观事物分为三种状态:协调、不协调、次协调。协调是在客观事物中表现出“非此非彼”的状态。不协调是指在客观事物中表现出“非此即彼”、“你死我活”、“势不两立”的状态。次协调是处于协调与不协调的一种中介状态。次协调具体表现为客观事物动、静两方面,静态是指在客观事物矛盾双方暂时可部分相容的状态;动态是指客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表现出“亦此亦彼”的状态。“次协调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在处理矛盾的思维过程中,采用一种能容纳矛盾进而对矛盾进行灵活处置的方法,以实现矛盾影响弱化的思维方式。”〔1〕次协调思维的核心是接受矛盾而不是回避矛盾,把各种难以克服的矛盾“圈禁”于一个体系中,进而描述、把握和控制客观事物,其体现着模糊性、包容性、存异求同、辩证性。

(二)邓小平次协调思维的时代意义

1.在“两制关系”处理中取得了“攻”的效果—“一国两制”。港、澳、台回归的途径,如果采用非和平的手段来恢复主权领土的完整必然以牺牲其本有的繁荣和大陆的发展为前提。“一国两制”,既不是消灭两种制度之间的矛盾,也不是二者机械性的黏合,而是两种制度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短暂相融。“一国两制”是次协调思维方式的运用,奠定了中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和促进国家繁荣昌盛的制度基础,使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2.在“两制关系”处理中取得了“防”的效果—反和平演变。建国之后,国际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以政治颠覆、经济诱压、军事威吓和意识形态渗透为主要形式的和平演变。进入八十年代,它们抓住国际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危机和我国改革开放初步阶段失误这一契机,加紧推进和平演变。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先后演变。在这种形势下,邓小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才是国际大趋势,可以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内部重重矛盾,扭住良好外部发展环境的机遇。

二、邓小平次协调思维在“两制关系”中的成功运用─“一国两制”

(一)存异求同思维的体现。存异即保留差异,尊重差异;求同即积极寻求一致点和重合点。次协调思维即在客观事物发展过程中超越矛盾、寻求一致,以达到短暂融合,其彰显了存异求同思维。如保持香港繁荣的问题上,英国希望延续其管辖权,而“关于主权问题,中国在这个问题上没有回旋余地”①。在这种涉及到实质的问题上,双方各不相让、甚至出现“白热化”场面。邓小平认为香港的繁荣发展是在回归之后,同时“香港现行的政治、经济制度,甚至大部分法律可以保留”。②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积极寻求到香港、英国、中国三者的可协调点,从而使矛盾得到了部分协调,各方利益得到了部分维护。如邓小平在和杨力宇教授谈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上,认为国共两党的核心问题是祖国统一,然而“和平统一不是大陆把台湾吃掉,当然也不能是台湾把大陆吃掉。” ③所以有必要实行国共的第三次合作,“而不提中央和地方谈判”④。即保留了两岸的差异性并尊重这种差异性,同时也找到两岸一脉相传的文化根脉和一个中国的政治认同。这既保证了局势的长期稳定,又包容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经济、政治、文化。

(二)模糊性思维的体现。次协调思维不是“非黑即白”的精确思维,其体现着模糊性思维。客观事物矛盾双方界限模糊,不必划出精确地界限,从而软化、削弱矛盾,显示事物的和谐之美、融洽之美。比如,中央在实施“港人治港”政策时,没有要求建设者整齐划一阶级立场,只要求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同胞,爱香港这个地方。“不管他们相信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主义,都是爱国者。”⑤爱国者界限的扩大,不仅照顾了拥护社会主义制度人们的利益,也兼顾了一般爱国者的诉求。这就激发了不同的团体或者个人拥护“一国两制”的政策,拥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如邓小平回应对香港的政策是否影响大陆的社会性质时,其认为“中国的主体必须是社会主义,但允许国内某些区域实行资本主义制度,比如香港、台湾。⑥”邓小平把对意识形态的考量放在了次要位置,越过了“雷池”,实现大陆和港、澳、台共同的发展,最大程度上促使祖国统一,满足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三)辩证思维的体现。在同一时间里,客观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交织时,可以表现出“亦此亦彼”的短暂相融状态,这是辩证性思维的体现,它也是次协调思维的内涵。有人担心香港的政策会变,邓小平认为只要是人民拥护、赞同的事情就不会变,充分体现着人民史观。同时,“再说变也并不是什么坏事,有的变是好事,问题是变什么”。⑦不变只是政策上的表面现象,大陆的社会主义制度会引导香港向好的、健康的方向发展,克服资本主义制度不完美的地方,做到優势互补这就是变。变与不变充分体现着“一国两制”中的辩证性思维。一九七九年会见港督麦里浩时,就特别强调了两点:第一、香港人民有权利选择自己的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由于受历史因素的影响,不强迫其与大陆在政治、经济、文化制度上相一致。第二、一个中国的原则不能放弃。这体现了邓小平在处理“两制关系”中原则性和灵活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统一性和独立性的辩证统一。还有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的统一等等,全面地展现了“一国两制”的辩证性思维。

三、邓小平次协调思维下的反和平演变

改革开放后,国际敌对势力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以和平演变的形式展开拉锯战,成为主要的斗争形式。和平演变是不同制度的国家,采用非暴力的手段促使另一方国家的制度发生改变。邓小平曾指出“西方国家正在打一场没有硝烟的第三次世界大战。”⑧这场战争存在于国家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以生产力的发展,筑牢反和平演变的物质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要使资本主义绝种的急躁情绪仍然影响着经济建设,认为股份制是摧毁社会主义公有制、市场经济姓“资”姓“社”等一系列看法甚嚣尘上。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人们的生活境况没有多大改善,相比之下,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达到了“黄金时期”。改革开放后,人们看到这种差距,片面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饥不择食、盲目引进,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东西照单全收。在这种“左”右夹攻的情况下,邓小平运用次协调思维调整生产关系,合理的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不断学习、借鉴、利用资本主义的合理成分,同时否定资本主义社会中消极的东西。经过三十几年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种子在拥有五千年文明的国家枝繁叶茂,社会主义制度在人民群众心中扎了根;反和平演变教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得到提高;现实问题和困难得到解决,实现了社会稳定和发展。

(二)以政治环境的稳定,奠定反和平演变的社会基础。社会主义建设,一方面,长期受到苏联传统模式的“浸染”。任何东西都要套用意识形态的框架,“以阶级斗争为纲”、“两个凡是”的理论严重束缚了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步伐。另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各种途径向中国有意识的传播民主思想,对社会主义制度任意丑化、歪曲和否定,国内一些人积极呼应国外的一些反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观点,企图实现全盘西化。邓小平认为中国绝不能照抄、照搬国外的一些做法,应走自己的道路。由于缺乏技术、资金,社会主义的活力没有得到激发,我们引进这些是为了铺平前进的路,而不是改旗易帜。 “我们讲民主,不能搬用资产阶级的民主,不能搞三权鼎立那一套。”①事实证明,僵化的苏联模式造成社会主义阵营内部问题重重,同时,戈尔巴乔夫实行多党制的新尝试孕育了苏联瓦解的恶果,社会主义成果的丢失以及社会的动荡。邓小平运用次协调思维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模式,从而保证了政治环境的稳定,因为 “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②

(三)以精神文明的建设,构建反和平演变的心理基础。“文化大革命”、“两个凡是”是我国长期僵化的遵守马列经典作家的恶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们还沉浸于从“语录”中寻找答案,搞运动,搞斗争的习气之中,新的禁锢思想不断被制造。同时,国际敌对势力除了经济上的诱压和政治上的颠覆之外,意识形态的进攻和渗透成为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和平演变的主要战斗武器。毒害青年一代的资产阶级生活方式不断传播,煽动不满情绪的宗教势力不断渗透,搞乱思想的资产阶级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不断扩散,干涉内政的人权观不断贩卖。邓小平认为:两种制度长期并存是一个事实,要做好长期对立的准备,要主要采取教育的形式,斗争为辅。持续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教育,持续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进行意识阵地的争夺,持续进行有力度和深度作品的创作。通过社会主义的教育,从而认可社会主义并投入到建设上来。邓小平在防“左”反右的次协调思维模式下,完成了意识形态的构建,形成了良好的国民风气。

(四)以党政干部的培养,打造反和平演变的队伍基础。颜色革命相继爆发的最根本原因是执政党在政治、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上脱离了群众,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改革开放后,有一些党员干部组织起损公肥私、化公为私、以权谋私的小团体;有一些党员干部当起了不关心群众疾苦、不倾听群众呼声的官老爷;有一些党员干部成为行贿受贿、弄权渎职、敲诈勒索、贩卖情报的国家大蛀虫。腐败,就是一种演变,成为国际敌对势力的重要基础和内应。在这种严重的新形势下,“不少同志片面地总结历史教训,认为一讲思想斗争和严肃处理就是‘左,只提反‘左不提反右,这就走到软弱涣散的另一个极端”。③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运用次协调思维认识到党政干部中间出现的的问题,整顿思想作风,注意联系群众的呼声,坚持不懈的反腐,消除敌对势力可利用的借口。同时,坚持“两手抓”,一边加强教育,一边从制度、体制和政策上着力,这样既从主流上保证了党的纯洁性,又消除了那些腐败现象的存在,从而执政能力和领导能力得到加强。邓小平以党政干部的培养,打造了反和平演变的队伍基础。

(五)以人民军队的提升,浇铸反和平演变的军事基础。西方国家经常以军事威吓作为反和平演变前提,但邓小平认识到和平与发展这个国际大趋势,因此改变了以前时刻准备战争的想法。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和平力量,使军事战略由准备战争、打赢战争的“战争与革命”的思维转变为赢得和平、避免战争的“和平与发展”的思维。邓小平形成“过去我们过多地认为世界大战很快就要打起来,忽视发展生产力,忽视经济建设” ④的判断。由此我们确定了军队也应担负起经济建设的责任,不能破坏这个局面,要在其下行动、紧密配合的战略思维。但是,在我国, 霸权主义、新干涉主义和强权政治成为阻碍和平崛起的宏观环境因素;祖国统一、海上权益和边境要点的斗争等问题成为阻碍祖国和平崛起微观因素。军队建设也应注重高精尖科技的发展,增强国防力量。邓小平以次协调思维形成了既要服从于經济建设,也能增强军队威慑力、制胜力的强军思路。军队的建设外可御敌、内可防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了安全保障。

〔参 考 文 献〕

〔1〕张大松.科学思维的艺术:科学思维方法论导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195.

〔2〕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2-14-31-37-59- 61-195-250-284-344.〔责任编辑:谭文富〕

猜你喜欢
一国两制
“一国两制”的有序性在香港是增加的
梁锦松:“一国两制”是香港最大优势
习主席:确保“一国两制”在港实践不走样
英学者力挺“一国两制”白皮书
“一国两制”白皮书震动香港
爱国没有“一国两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