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凯明
[摘 要] “留白”是一种教学思想,是一种教学智慧,更是一种追寻教学意境的艺术。教师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发展的空间与时间,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恰到好处的“留白”,有助于教师生动地“解惑、授业”,做到相机诱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主动地去探究、思考、发现,主体意识得以充分发挥。
[关键词] 留白艺术;思维;探究
追求“无为处皆成妙境”的一种空灵意境,通过无限遐想享受书画之美。其实,“留白”是一切艺术共有的表现手法,数学教学的“留白”亦有异曲同工之妙。课改初期许多教师大多追求课堂的“热闹”,认为那样的课堂才是灵动的。随着课改十多年的积淀,数学课堂须回归理性,追寻学生思维的发展,因而教学中“留白”至关重要。
一、教学“留白”的作用与意义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留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需要,不直接把一些学习内容明确告知学生,而是通过言语激发、提出问题等方式留下“空白”,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开展讨论与交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利用自己的思维活动填补知识空白。
教学“留白”是一种教学策略。“留白”不是避而不谈、避重就轻,而是铺垫与蓄势,注重疏密调节,动静搭配。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妙的“留白”能使学生拥有“完全投入数学活动的机会”,给学生在知识上、心理上的暂时性空白,留足能让学生自由思考的余地,留给学生思维驰骋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完整经历一个学习数学的过程,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率。学生的思维活力也就是在教学“留白”中迸发出来的。
二、教学“留白”的方法策略
“留白”首先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预设功底,“布白”要从全局出发,精心设计。如何精于“留白的布局谋篇”,笔者认为可以从课堂的几个环节入手:
(一)导学“留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导学是课堂中良好的开端,至关重要。导学的关键是吸引学生,激发兴趣。我们要依据教材内容和教材的特点,抓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把“留白”巧妙地运用到导学中来,有意给教材的知識蒙上一层神秘面纱,让学生处于一种“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状态,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当然,这里的“留白”需要把握好尺度,留得恰到好处,才能起到聚焦课堂的作用。留下认知冲突,使学生带着思考和疑问参与到课堂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注意和思考。
如教学北师大版三年级《数学》下册“面积单位”一课时,笔者是这样预设“留白”的: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面积,现在一个长方形由6个小正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由九个小正方形拼成。请同学们猜猜看这个长方形和这个正方形谁的面积大?
课件中出示图形,学生恍然大悟。接下去再学习“面积单位”,标准统一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学生有自己的思维习惯,许多时候是有思维定式的,如以上的教学中学生习惯性地认为9个小正方形肯定大于6个小正方形,忽略了小正方形大小标准是否统一,从起初的异口同声到一脸不解,再到恍然大悟,学生以“留白”获取到知识。导学的“留白”,主要通过设置疑问,造成学生思维上的认知冲突,给学生留有思维和知识上的“空白”,从而激起学生通过学习来填补“空白”的求知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二)探究“留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只是稍微打开一扇通向一望无际知识原野的窗子。”在新课改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在“先学后教”的教学理念下,我们要有意识地把某些数学知识给学生,给予学生暂时性的知识空白,再以“问题串”的形式引导学生去探究。这种设计并不是对于部分知识的舍弃,而是从本质上去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去亲身探究、实践,然后获得数学知识和基本的活动经验。
如教学“鸡兔同笼”时,解决鸡兔同笼的方法其实很多,各种版本的教材各自侧重点不同,综合考量、提问,给学生的思维很大“空白”。
教师出示“孙子算经”中的原题是:今有鸡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鸡兔各几何?
师:读一读,你知道这道题的意思吗?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同学们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
教师出示合作学习要求:把自己的想法写在作业纸上,并在小组内介绍自己的方法。
小组长把不同的方法贴在合作学习单上,准备汇报。
假设都是鸡或都是兔,通过假设后腿的变化,来计算鸡和兔的只数。
教学中,教师只是做了简单的引导,其他都是学生在自己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小组交流的形式自主发现并解决问题。事实证明,这种上课效果明显提高。
(三)评价“留白”,拓展学生开放性思维
新课标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最喜欢的角色还是导演。当学生按照自己设定的教案倾情演绎,学生的回答符合教师的意图或者按照教学设计的思路发展时,许多教师的态度是立即肯定,急于表扬。而这样的肯定和表扬是有漏洞的,会造成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得不到培养。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圆的周长计算方法掌握不是很难,关键是理清半径、直径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计算也多是运用公式展开。可一到求半圆的周长时(如图6),问题就显现了。
[图6][C=12.56cm][C÷2=πr][12.56÷2=6.28cm][d=C÷3.14cm]
师:刚才我们计算出这个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现在我们把这个圆从中间切开,每个半圆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生:老师,6.28厘米!
师:同意的举手!(学生纷纷举手)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有几个学生持不同意见)
生:老师我觉得应该是10.28厘米。
学生之间展开激烈的争论……
生1:圆的周长是12.56厘米,那么半圆的周长是圆周长的一半,12.56÷2=6.28厘米。
生2:不同意,你们的想法是错的。半圆的周长就是沿半圆走一圈,6.28厘米是这条曲线的长度,半圆还要加上这条直径的长度。
在这里,教师只是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对个别学生的回答暂时不做评价,便引来了学生之间激烈的争辩。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但找到了半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更重要的是经历了计算方法的构建过程,并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乐趣。
(四) 总结“留白”,激发学生探索兴趣
好的导入加上精彩的结尾,是一堂好课的标志。课堂小结是一堂课走向成功的最后一步。要使结尾有深度、有效果,教师可以在课的结尾设置“留白”,让学生回顾和升华前面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在一节课结束的时候,教师可提出一个或几个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疑问结束一节课的学习,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追求无限,可以增强学生主动探求新知的好奇心以及参与的意识,达到“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例如,教学列出如图7三阶魔方、圖8四阶魔方所示,提出问题:把一个正方形表面涂上颜色,分割成若干个小正方体,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的各有几个?
在解决三阶魔方和四阶魔方的问题后,课的结尾教师追问:“如果出现六阶魔方、十阶魔方呢,你能快速写出来吗?是不是有规律呢?”(接着要求课后写一则数学日记。)
以上片断看似在提问题,其实是教师通过对两个问题的对比,已经将解决问题的方法暗示给学生,让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课后可以从正方体的顶点、棱、面和体积四个方面去探究,这些方法就使学生的探究过程有了手段保障;而“写一则数学日记”则保证了探究的结果。显然,这样的结束可谓言已尽而意无穷,把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留给课外。这样的收尾,能让我们感受到:虽然课已结束,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却不停止,使整堂课显得余味无穷。
(五)练习“留白”,提升学生思维深度
练习“留白”的创设,学生积极性能够得到充分调动,避免了练习作业的单调和枯燥。除了对已学知识的一个固化,同时更能挖掘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充分体现“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本真思想。除了能够让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掌握知识要点,更能使学生个性彰显出来。
题2:圆的周长是20厘米,如果圆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相等,计算图中涂色部分的周长是多少?
学生练习时发现,周长为20厘米,无法求出半径,按原来的方法无法计算,怎么办?此路不通另寻他路,这其实就是一个思维的提升。通过移动组合,学生发现阴影部分的周长就是(+圆周长)。
在教学时对“留白”的运用中,许多教师只把它当成了教学手段,有的过于夸大其作用而滥用。在教学活动中其表现诸如:有的为了追求探讨的形式,探究的问题没有价值;有的流于形式,一味放手,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帮助不大;有的图花哨,不顾实效。这些做法都是片面的。“留白”要在达到所需效果的前提下和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展开, “留白”应该是一种教学思想。应根据教学的需要灵活运用,不能为追求“留白”的形式而“留白”。只有所留之“白”能引起学生的数学思考,生出“实”来,才可以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学“留白”。
责任编辑 满令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