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晶
(本课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八年级全一册第三单元课题2第2课时。)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和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涵义;
②初步认识离子形成的过程,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合作归纳不同种类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通过分析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体会原子结构的奥秘,树立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不同种类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的特点;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教学难点: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获得相关信息;离子形成的过程。
學情分析与对策:本节课学习的是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不同种类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特点以及离子的形成。这些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经验,对其理解会有一定困难。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游戏模拟的方式加深对微观概念的理解,增强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Powerpoint。
教学方法:引导探究法。
教学流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知
师:请说出图示物质(蒸馏水、铜制自行车模型、氯化钠)是由哪种粒子构成的?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那么离子呢?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指出重点。
学生活动:思考常见物质的构成;明确本节课任务。
设计意图:以生活中常见物质的图片导入新课,引导学生从微观角度认识常见物质,引出离子。
环节二:合作学习 探究新知
(一)自主学习
师:结合图3-10,阅读教材P54“一、核外电子的排布”部分第1、2段内容,让学生想象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学生活动:明确要求,带着问题去自学、想象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想象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二)小组合作,互助释疑
交流原子结构示意图各部分的含义。
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归纳1-18号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设计意图:以氧原子结构示意图为例讲解。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交流、归纳。
教师操作,学生观察:向小盒中装玻璃球,装满后盖上盖子震荡,玻璃球不晃荡,称为稳定结构;若没装满震荡,小球晃荡,称为不稳定结构。化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稳定结构的意思。
学生活动:在合作的氛围中相互交流想法,解决学习中的疑问。
(三)互动巩固
师:已知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你能结合钠原子和氯原子的内部结构来猜想氯化钠的形成过程吗?试试看。
学生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过动作模拟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两位同学到前面表演,一位同学扮演钠原子,一位同学扮演氯原子,可自制道具。)
(四)巩固深化
师:请大家画出铝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铝离子符号,并说明书写理由。
学生活动:独立画出原子结构示意图,写出离子符号,有困难可以请教同学。
(五)归纳总结
请学生总结分子、原子、离子3种微粒的关系。师生共同回顾本课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六)拓展作业
日常生活中,我们的厨房里要经常用到食盐、蔗糖、食醋、纯碱等物质,请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看看它们各由什么粒子构成。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化学视角看物质。
【活动反馈】
这次送教下乡活动有助于农村教师聚焦课堂教学,掌握教学策略,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执教能力,激发了农村教师的学习内驱力,对农村学校校本研修活动的可持续开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在这次送教活动中,哈尔滨市第九十九中学和第一〇〇中学的教学校长、学年主任及理化学科的教师分享了英才中学物理和化学两个学科复习课的宝贵经验、科学方法与教学策略,反馈良好。
教学校长:此次“送教下乡”活动对我们学校理化教师的专业发展以及理化教学的改进影响很大。
“送教下乡”活动促进了一线教师的专业发展。这次活动呈现的两节现场课是真实和朴实的,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两场专题讲座更是为观摩教师指明了理化教学和专业发展的方向。
“送教下乡”活动的开展,为我们农村中学向城市学校的骨干教师学习搭建了桥梁。
本次送教下乡活动不仅仅使我们目睹了名师的教学风采,更启迪着我们的教育智慧,我们会将这次活动的收获转化为教学改进的思想源泉,也希望全体教师能群策群力、集思广益,把教学水平提高到新的高度。
理化学科教师:
感受之一:学科团队合作研究,复习资源整合共享
英才中学理化学科团队统一备课,深入研究教材,细化教材,将教材折射的知识点、中考考点一一提炼出来,考点清晰,针对性强,遵从了中考理念。物理学科的张老师更加灵活地使用教材,让学生真正体会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为我们进行学科集体备课和个人备课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示范作用。
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的是:英才中学的理化教师能够结合本校的教学和学生情况整合试题,编写试题,建立题库,资源共享,既锻炼了教师自身的出题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团队作用,形成良性的学习、工作氛围。
感受之二: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学习主动性
张老师的物理课幽默风趣,张老师善于表扬和鼓励学生,很受学生的喜欢,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举手答题率在百分之八十以上。从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和小组讨论的激烈程度可以看出,学生的反应是积极的,一言一行都是对授课教师的肯定。一堂课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的认知活动水平,传统的课堂是接受式的,而张老师的复习课是发现式的、探索式的。
时老师的化学课采用了“合作、探究、互动、评价”的课堂学习模式,让我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自学书本内容完成教师的提问,继而通过两名学生的表演直观呈现了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的得失规律,让学生清楚地了解氯化钠的形成过程。这些精彩的环节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
从每一个知识点背后的训练题中可以看出:学生达到了学习目标,通过交流与学习形成了能力发展趋势,具有较强的学习主动性,这足以证明两位教师在教学方式、策略上的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
参加活动之后,作为农村学校的教师,我们也要不断反思。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要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研究教材、研究学生,做一个思考者,在教学中思考,思考后改进,力求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