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走失、迷路怎么办

2017-03-15 18:11谭萍
现代养生·上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救助站朱先生救助

谭萍

毫无征兆,老人失去音讯。

“一点征兆都没有,没有想到他能走丢,没有想到他会走那么远,没有想到走失一次,人就没了”。某村村民朱先生提起叔叔走失的经历时,语带哽咽,连说了几个“没有想到”。

一位因意外走失不幸亡故的老人名叫朱小七,今年72岁,无儿无女,独自生活,平常无事时总喜欢出门溜达。“以前他每天走个三五公里是很正常的事情,从没出过事。但2016年8月,老人在一次外出散步后,没了音讯”。朱先生说。发现叔叔没有像往常一样“掐着点回家吃晚饭”,朱先生立即和家人、亲友一起寻找并报了警,在手机APP上推送了寻人启事,“希望会有好心人帮助我们找到他”。然而几天后,老人在大约20公里外的一处水塘被发现时,已经溺水身亡。

这样的结果,让朱先生和家人始料未及。“太突然了,有些接受不了”。朱先生说,叔叔身体不错,自己有积蓄,还有政府发给五保老人的养老金,生活上又有晚辈照应,“没这个事,活到八九十岁都不成问题”。

这看似没有征兆的走失,背后也有一定的必然因素。“他可能是在外面犯了糊涂,迷了路”。相对寻人启事中“老年痴呆”的说法,朱先生更愿意用“犯糊涂”来描述叔叔的精神状态,“人老了多少都会犯些迷糊,在农村,人们一般不会为这个特意去医院检查,诊断是不是老年痴呆”。

2016年10月9日发布的《中国老年人走失状况调查报告》显示:72%的走失老人出现记忆力障碍情况。民政部下属中民社会救助研究院的专家、调查报告执笔人熊贵彬表示,人口流动带来的疏于照顾及老年人贫困,同样加剧了走失风险。

事前防范,胜过一切寻找。

“今年以来,我们先后救助老人500多人次,其中救助走失、流浪老人100多人次”。某救助站站长介绍,2016年10月,救助站先后帮助10名走失和流浪老人找到家人。

在某救助站,笔者见到了滞留一个多月的流浪拾荒老人丁庆明。老人在外打工流浪二十多年,他的妻子多年前就带着孩子离开,杳无音信,有一个妹妹嫁到外地,家庭困难,而且上了年纪,无力收留他。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像丁庆明这样没什么劳动能力、没有住所和生活来源、没人照看的老人,即使送回家乡,也解决不了问题。安排丁庆明住下后,救助站与老人家乡所在的街道联系,为老人协调办理了落户手续,等办好低保,老人就能进入当地敬老院养老。“晚年生活有了保障,再不用四处漂泊、回不了家了”。丁庆明老人说起此事,热泪盈眶。

“家里孩子丢了,父母肯定会拼尽全力四处寻找。如果老人走丢了,特别是没有直系亲属的老人,寻找力度就要差很多,甚至有的都不被寻找”。过去曾出现过救助站辗转把走失的老人送回家乡、当地却拒绝接收的情况,他们一是怕影响不好,二是怕背包袱。有的虽然接收了,老人却得不到必要的看护和照顾,以至再次“走失在外”。相比之下,有的老人即使存在智力和精神障碍,说不清住址和身份信息,但是其家人一直在积极寻找,及时报警,有的还通过网络、公益组织和媒体多方介入,寻亲成功的可能性就要高很多,再次走失的风险也要小很多。

2016年6月,某救助站与“今日头条”签约,借助“头条寻人”平台发布寻亲信息并向手机用户精准推送,仅3个多月就为包括多名走失老人在内的16名被救助者找到家人。“每次看到老人与家人团聚的场面,听到老人家属的连声道谢,我都特别激动”。救助站的一位工作人员说,2016年10月30日,他和同事刚刚为一名患有帕金森症的老人成功寻亲。

由此看来,再有效的寻亲手段,都是在老人走失之后采取的补救措施,家属和监护人应当在平时生活中多给老人一些关注,看护得细心一些,从源头上做好事前防范,胜过一切寻找。

爱老护老,不能留下盲区。最近,一段“你忘了我没关系,我记得你就好”的公益视频,在朋友圈广为流传。视频讲述的是一位老太太失智后,老伴儿对她深情如初、精心照料守护的感人故事。爱老护老,不仅是老伴儿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事情,政府、社会组织、爱心人士等都应该参与进来,形成全方位、立体式的救助防护布局,共同解决好失智及患有精神疾病等特殊老人的看护照料问题,帮助他们安全幸福地度过晚年。

在预防老人走失的问题上,子女们责无旁贷。老人们把自己的房产和一生的积蓄都留给了子女,就算撇开亲情、法律等因素,仅从道义上讲,子女们也应当照顾好老人的晚年生活。建议子女们最好能与老人一起居住或就近居住,方便照顾,根据老人身体情况配备必要的防护“装备”。如果无法亲力亲为,就要为老人安排好看护事宜,比如请专职护工或是将老人交给条件较好的养老机构照料等。

专家指出,凭借家庭力量解决不了的难题,政府应当担起责任,在资金和政策上对老人及其家庭予以扶助,制定切实有效的防护措施,同时充分发动社会组织、志愿者等力量参与进来,填补老人看护盲区。有的儿女不是不孝,而是无力坚持,比如有的年轻夫妻同时要照顾多位老人,顾此失彼;有的儿女自身也是六七十岁的老人,无力看护更加年迈的父母。如果得不到必要的帮助,一些人长期重压之下可能会不堪重负,对老人产生放弃、放任心理,从而加剧老人走失风险。此外还有失独老人、五保老人等,需要政府和社会“特别关照”。

延伸阅读

完善公共服务帮走失老人回家

能否建立一个有效的公共服务体系帮助走失老人回家?全國各地对此作出积极探索和尝试。

配备防走失手环

2015年9月,北京市民政局发布27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北京市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规定逐步为失智老年人配备防走失手环。2016年1月召开的北京市民政工作会议提出,年内为全市有需求的失智老年人配备1万个防走失手环。

携带爱心救助卡

北京市红十字会建立了老人走失救助网络,凡登记的老人只要携带一张爱心救助卡,路人通过拨打卡上的电话就可以查到走失老人的家庭资料。

佩戴GPS定位装置

上海市民政部门在虹口区探索失智老人佩戴GPS定位装置的试点。老人戴上这一装置后,如离家超过一定范围,装置将主动向老人的子女发送短信提醒。一旦发现老人走失,子女可以靠 GPS进行定位。

开通免费呼叫系统

天津市开通了95950免费呼叫系统,老人或家属填写登记表后,由承办单位工作人员将老人的详细资料输入网络系统,并发给老人一个爱心救助牌,牌上标明救助电话及老人的编码。路人只要拨打电话报出编码后,就会获得相关信息。

引入监护系统

南京市警方引入的“关爱通”监护系统,可以随时定位走失人员,并在最短时间内找到。

猜你喜欢
救助站朱先生救助
“码字”的朱先生
惠州惠东:多措并举提升国家司法救助工作实效
短镜头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善意施救者如何才能豁免责任
悼朱光潜先生
无刺刺猬受到救助站悉心照料
老先生扮演病人为哪般
救助站
浅析救助行为人请求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