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昂秀,祁腾民,周京元,王增顺,林旭晨
(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810007)
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观察
索南昂秀,祁腾民,周京元,王增顺,林旭晨
(青海省人民医院,西宁810007)
目的 对比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方法 选择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1例,随机分为A组(51例)、B组(48例)、C组(52例),分别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动力髋螺钉固定术进行治疗。记录三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记录术后12个月内并发症及死亡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A组0.05)。A组优良率高于B、C组(P均<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低于B、C组(P<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与内固定术治疗比较,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效果更佳,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股骨转子间骨折;半髋关节置换术;内固定术
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髋关节部位骨折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中老年人尤其高龄老年人最为多见[1,2]。骨折最易发生的部位是股骨颈和股骨转子间。股骨颈骨折术后易并发骨折不愈合、股骨头坏死,但与股骨转子间骨折相比,其术后1年内致残率、病死率均较低[3,4]。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不断进步,股骨转子间髓内固定、髓外固定及关节置换等的临床报道越来越多,但对以上治疗方法的选择仍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对比观察半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效果,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4年12月~2016年1月本院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1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男72例、女79例,年龄27~89(72.1±3.6)岁,合并冠心病39例、糖尿病27例、呼吸系统疾病18例、高血压21例,改良Evans分型Ⅰ型24例、Ⅱ型35例、Ⅲ型51例、Ⅳ型25例、Ⅴ型16例。纳入标准:①经院内影像学检查确诊;②无手术禁忌证;③股骨转子间首次发生骨折,无类似创伤史;④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术前患者双腿无法直立行走;②骨折部位为开放性创伤;③髋关节位置发生炎症或先天髋关节发育不良;④病理性骨折。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51例、B组48例、C组52例,三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手术方法 三组均取侧卧位,患肢朝上,全麻,消毒、铺巾。A组接受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经髋关节后外侧入路至髋关节骨折处,于股骨颈中部锯断后将股骨头取出;复位小粗隆及股骨矩处骨折块,钻孔,用钢丝进行固定捆扎,扩髓后对假体进行固定;对大粗隆粉碎性骨折患者将其股骨颈取出,直接扩髓,根据髓腔大小选择合适的股骨柄,行半髋关节置换术。B组接受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治疗。在X线引导下对骨折部位行牵引、复位,在骨折侧大转子远端向上5 cm做5 cm纵向近端切口,充分暴露股骨大转子,将导引针插入髓腔,扩髓后置入主钉,X线下调整主钉深度,安装瞄准器,于股骨颈中、下位置置入髋螺钉导针,达股骨头软骨约1 cm,之后置入防旋钉导针,沿导针扩孔、攻丝处理后将髋螺钉拧入防旋钉,术口远端拧入锁钉。术后处理同A组。C组接受动力髋螺钉固定术治疗。在X线引导下对骨折部位行牵引、复位,操作同B组。将1枚导针导入,测量导丝长度后钻孔、攻丝,将拉力螺钉沿导针方向拧入,安装钢板。三组术后冲洗切口,止血,放置引流条,缝合切口[5,6]。术后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低分子肝素钠防止静脉血栓;指导患者行股四头肌及踝关节功能锻炼。
1.3 指标观察 ①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下床时间、住院时间。②术后12个月,采用Harris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价,内容包括关节功能、疼痛程度及日常活动,总分100分。Harris评分90~100分为优,80~89分为良,70~79分为可,<70分为差。优良率=(优+良)/总例数×100%。③术后采用电话与定期来院复查的方式随访12个月,记录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感染、肺部及其他脏器感染、压疮、内植物移位或松动及是否再次进行手术等。
2.1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均为A组0.05)。见表1。
表1 三组手术相关指标比较
注:与A组比较,▲P<0.05;与B组比较,*P<0.05。
2.2 三组术后12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 A组优4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为94.12%;B组分别为30、7、6、5例,77.08%,C组分别为32、8、8、4例,76.92%。A组优良率高于B、C组(P均<0.05),B、C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三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A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肺部及其他脏器感染1例、压疮2例、内植物移位或松动1例,再次手术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3.73%(7/51);B组发生切口感染2例、肺部及其他脏器感染1例、压疮3例、内植物移位或松动1例,再次手术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6.67%(8/48);C组发生切口感染5例、肺部及其他脏器感染3例、压疮7例、内植物移位或松动2例,再次手术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8.46%(20/52)。A、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P均<0.05),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三组术后12个月内病死率比较 术后12个月内,A组死亡1例,病死率为1.96%;B组死亡5例,病死率为10.42%;C组死亡7例,病死率为13.46%;A组病死率低于B、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髋关节部位的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在临床中最易发生的骨折为股骨颈骨折及股骨转子间骨折,但股骨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显著高于股骨颈骨折,且会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故怎样更加有效地提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治疗效果显得尤为重要[7,8]。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方法有关节置换、股骨近端髓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动力髋螺钉、动力髁螺钉、经皮加压钢板、股骨远端微创内固定系统、钢板与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等多种治疗方法,由于髋部负重较高,老年人耐受程度差,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差异较大,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不甚理想[9]。股骨转子间骨折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如髓外固定、髓内固定及关节置换等各有优势[10,11]。近年来髋关节置换术是关节疾患治疗的有效方法,可有效缓解病痛、重建髋关节功能状态、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2]。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在股骨颈螺钉上方增添了抗旋螺钉,减少单个螺钉承载应力,可提高抗旋转、抗拉出及抗压能力,提高术后关节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13]。
本研究发现,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时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三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与内固定术相比,半髋关节置换术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利于患者尽早下床活动。这可能因为半髋关节置换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术钉力臂短、弯矩小、滑动加压,允许从大转子尖进针,方便操作,减少单个螺钉承载的应力;而动力髋螺钉固定术切口大、股骨颈骨量损失较多。A组优良率高于B、C组,B、C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半髋关节置换术可显著改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半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早期无痛性负重活动,缩短卧床时间,减少髋内翻、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14]。A、B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C组,A、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半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近端髓内钉固定术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动力髋螺钉固定术钢板位于负重线外侧,可出现钉板断裂、螺钉切出、股骨头旋转等,负重过程中可能造成近折端外移或远折端内移,严重粉碎性骨折患者螺钉穿出股骨头,出现肢体短缩或内固定失败,抗旋转作用差,主钉粗大,影响股骨颈血运等[15]。同时本研究发现,A组术后12个月病死率低于B、C组,说明半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较好,可降低患者病死率。半髋关节置换术对机体创伤较小,患者可尽早下床活动,较快恢复患者的活动能力,恢复髋关节功能,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16]。
综上所述,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而言,应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患者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内固定术治疗,值得临床应用。
[1] 张庆猛,李明,刘培来,等.人工关节置换和PFNA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山东医药,2013,53(1):69-71.
[2] 朱英会,王志坚,仲涛,等.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转子间骨折并发症的对比研究[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4,1(8):1359,1446.
[3] 孙友强,邵敏,何伟,等.人工关节置换与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6,20(13):1954-1960.
[4] 吕充.髋关节置换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国基层医药,2014,21(7):1097-1098.
[5] 钱东阳,严广斌,白波,等.半髋关节置换与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Meta分析[J].中华关节外科杂志(电子版),2013,7(5):636-640.
[6] 马遇伯.全髋关节置换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置入内固定修复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18(53):8542-8546.
[7] 张绍安,易先达,魏新军,等.再次内固定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内固定失败的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J].中医正骨,2013,25(7):43-45.
[8] 吴畏,李波.内固定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比较[J].中华创伤杂志,2015,31(6):537-539.
[9] 陈源.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手术治疗进展[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4,31(2):335-337.
[10] 陈述祥,刘彦,陈丽君,等.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不同治疗方法的评价[J].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14,29(2):177-181.
[11] 杨子波,王秉钧,邬培慧,等.采用生存分析方法比较不同术式治疗老年转子间骨折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5,28(8):699-703.
[12] 向川,郝耀,杨宇君,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META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3,21(14):1384-1391.
[13] 何文江,黄小顺,刘传芳,等.人工关节置换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骨折的对比探讨[J].吉林医学,2016,37(8):1860-1861.
[14] 叶起新.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应用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研究[J].临床医学,2015,35(6):52-53.
[15] 杨建义,郭春,太祖华,等.高龄患者股骨转子间骨折动力髋螺钉固定术后院内感染情况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1):4020-4022.
[16] 刘建,苟景跃,刘远禄,等.生物型加长柄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3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观察[J].重庆医学,2013,42(9):992-994,997.
10.3969/j.issn.1002-266X.2017.05.032
R683
B
1002-266X(2017)05-0094-03
2016-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