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2017-03-14 03:15
关键词:城镇人口经济带城镇

朱 华 南

(重庆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400074)

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

朱 华 南

(重庆交通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重庆 400074)

运用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2009年和2014年的相关数据,从土地面积、城镇数目、总人口、城镇人口、人口密度等几方面分析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得出结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城镇布局较多,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长江经济带东中西三大地带城镇体系发展差距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运行成本较高;据此提出相关建议措施,改善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不合理的现状,促进长江经济带健康稳定发展。

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发展现状

城镇体系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经济系统,在一定区域内由一系列规模不同、职能各异的城市按照一定的空间组织构成要素,形成的具有一定时空地域结构、相互联系的城镇网络有机体[1]。我国的城镇体系研究开展较晚,直到近年来才得以较为迅速地发展[2]。其中在研究内容上,20世纪80年代主要研究城镇体系的等级规模、职能结构、空间结构和发展趋势等;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城市带和城市群、都市区与都市连绵区的研究以及区域城市发展研究迅速发展起来,并取得一些成果[2]。研究方法上逐渐从分形理论、统计回归分析、引力模型向GIS、RS等信息化方向发展[3-5];研究对象上逐步从省域研究发展到流域城市群、城市带的研究[6-7]。然而在方法理论上,缺少信息化手段的有效支撑[8],并且关于城镇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发达地区,对于跨越东中西部的长江经济带的研究,国内尚少。

本文从城镇数量、密度、人口、建成区面积及人口密度等方面对长江经济带、东中西部三大地带、11省(直辖市)3个空间尺度的城镇体系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对比,探索其优势、差距与不足,以优化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格局。

1 研究背景及数据来源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经济、人口、城市密集的重要发展轴线,在全国空间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各省市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目前已经形成了长江三角洲、长江中游和川渝三大城市群及若干个区域性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主要包括江苏、浙江、上海、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重庆,共11省市(图1),面积205.3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21.27%。总体上看,长江经济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仅次于沿海经济带,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东中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水平、居民收入差距大,需要进一步优化空间结构,完善城镇体系,推进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根据国务院《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得知,国家要从战略层面全面推进长江经济带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按照沿江集聚、组团发展、互动协作、因地制宜的思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优化城镇布局和形态,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全面提高长江经济带城镇化质量。因此,推动长江经济带城镇体系建设势在必行。

图1 长江经济带11省市行政区划图Fig.1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11 provinces and cities administrative zoning map

运用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区县级别及以上城镇数目、土地面积、城乡人口比重、城区人口、城镇化率及同时期全国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数据来源于长江经济带各省(直辖市)2010年和2015年统计年鉴及同期国家统计年鉴(长江经济带城镇状况从进入21世纪尤其2005年以后才有较为明显的发展且总趋势是城镇面积不断扩大、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因此以5年为一个时段,采用了2009年和2014年的数据)。

2 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2.1 城镇化水平发展较全国快,城镇密度较全国高

从2009年到2014年,经济带总人口由5.71亿人增加到5.84亿人,增长了2.28%,同期全国总人口从13.35亿人增加到13.68亿人,增长了2.47%,经济带总人口在全国人口中的比重接近43%,经济带人口密度远大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镇人口分析,从2009年到2014年,经济带城镇人口由2.65亿人增加到3.17亿人,增长了19.6%,同期全国城镇人口由6.45亿人增加到7.49亿人,经济带城镇人口占全国城镇人口比重由41.09%增加到42.32%。从城镇化水平来看,经济带城镇化水平由2009年的46.4%增加到2014年的54.2%,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由48.3%增加到54.8%。由此可见,经济带城镇化水平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增长速度非常快,处于高速增长时期。从城镇密度来看,目前全国区县级及以上城镇数量为3 142个,其密度为3.27个/万km2,长江经济带区县级及以上城镇数量为1 176个,其密度为5.72个/万km2,长江经济带城镇密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表1)。

表1 长江经济带相关指标与全国相关指标统计表

2.2 东中西部城镇化水平发展不均衡

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带(包括上海、浙江、江苏3省市)总面积为21.53万km2,只占整个经济带总面积的10.49%,不及中部地带总面积的1/3。在2009年时承载了整个经济带26.78%的人口数,人口密度为710人/km2,城镇人口占整个经济带城镇人口的35.3%,基本上和中部4省份相当,所占比重较大,城镇化率为61.2%。区县级以上级别城镇数量为238个,城镇密度为11.1个/万km2。长江经济带中部地带(包括安徽、江西、湖南、湖北4省)总面积为70.47万km2,占整个经济带总面积的34.32%。2009年经济带中部4省总人口为2.27亿人,占整个经济带总人口的39.71%,人口密度为322人/km2,不及东部地带人口密度的一半。同一时间该区域城镇人口数量为9 893万人,占整个经济带城镇人口的37.33%,然而该区域城镇化率仅为43.6%,稍低于经济带城镇化率平均水平。区县级以上级别城镇数量为481个,城镇密度为6.8个/万km2。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4省市)总面积为113.77万km2,大于东中部面积之和,占整个长江经济带面积的55.41%,2009年该区域总人口为1.92亿人,占长江经济带总人口的33.52%,人口密度较小,仅为168人/km2,同一时期该区域城镇人口为7 254万人,占经济带城镇人口的27.37%,城镇化率仅为37.9%,低于同期全国城镇化水平。区县级以上级别城镇数量为468个,该区域地域面积较大,城镇密度较小,仅为4.1个/万km2(见表2)。截止到2014年,长江经济带总人口为5.84亿人,城镇人口数量达到3.17亿人,城镇化水平比2009年提高了7.8个百分点,达到54.2%。三大地带与2009年相比,总人口增幅不大,然而城镇人口增长较快,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城镇人口数量增加较多,中部地带城镇人口从2009年的9 893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11 829万人,增加了近20个百分点;西部地带城镇人口数量从2009年的7 254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8 923万人,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23%的城镇人口。东部地带城镇化率已远高于全国城镇化水平,中西部地带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中西部地带城镇化水平增速较大。中部地带城镇化水平从2009年的43.6%增加到51 %,西部地带从2009年的37.9%增加到46.1%。

表2 2009年长江经济带及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相关指标统计表

2.3 各省市城镇化发展差距较大,但处于缩小趋势

2009年,上海、浙江、江苏3省市分别以0.63万km2、10.18万km2、10.72万km2的土地分别承载了2 210万人、5 276万人、7 810万人,人口密度较大,城镇人口相对较多,城镇化水平分别达到88.6%,57.9%,55.6%,位居长江经济带11省(直辖市)前三位。11省(直辖市)中贵州、云南和四川3省份人口基数较大,地域面积较广,人口密度较低,城镇人口相对较少,城镇化水平较低,分别为29.9%,34%,38.7%,位居11省(直辖市)中后三位。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上海比城镇化水平最低的贵州高出58.7个百分点(图2)。经过5年的发展,经济带11省(直辖市)城镇化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其中贵州、云南、四川3省份城镇化率都已达到或超过40%的水平,城镇化水平最高的上海和城镇化水平最低的贵州之间的差距与2009年相比已经变小,中部地带的湖北和西部地带的重庆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升,然而整体上仍是东部地带城镇化水平高于中部地带城镇化水平,西部地带城镇化水平最低。

图2 长江经济带各省份2009年与2014年城镇化率对比图Fig.2 The urbanization rate comparison chart of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of various provinces in 2009 and 2014

2.4 城镇体系空间分布不均衡,运行成本高

近年来,随着长江经济带西部、中部地带滇中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形成,中西部地带经济发展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工业、物流业、服务业、高新技术等产业有了飞速发展。然而中西部地带交通状况较差,物品有70%以上要通过“黄金水道”长距离运输到中部地带出海,加大了空间运行成本。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相对缺乏,减弱了西部地带发展动力,从长远来看,不利于长江经济带健康发展。需要采取相应措施,改变三大地带发展不平衡这一状况。

3 建议措施

2014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要依托黄金水道,建设长江经济带”的建议。随后国务院相关文件明确指出发挥长江黄金水道的独特作用,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沿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使长江经济带成为充分体现国家综合经济实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因此,必须改变长江经济带各省市、东中西部三大地带城镇体系发展不平衡、分布不均衡这一现状。

建立中央政府主导、各省市密切配合的组织机构。长江经济带跨越地域较广,涉及省份较多,因此要成立一个跨行政单元和各职能部门的协调管理机构,对长江经济带统一部署、统一管理,保证关于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项目审批层序较少,降低审批成本,提高运行效率。出台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破除行政壁垒,为跨区域协调管理提供有力支撑。中央政府可以针对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带发展水平较低,经济、科技、人才优势不明显这一现状,适当给予政策、资金、人才吸引等方面的倾斜,缩小东中西部发展差距。以平衡经济发展来促进城镇体系健康发展。

依托三大城市群带动全流域发展。长江经济带东部地带有“长三角城市带”,中部地带有“武汉城市带”,西部地带有“成渝城市带”,这三大城市带在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实力较强、城镇化水平较高、资金较充分、人才优势明显,可以很好地辐射周边较落后地区城镇的发展。尤其是要充分发挥重庆、武汉、上海三大航运中心的带动作用,不断集聚高端要素、开发高端产业品牌、改善产业结构。在此基础上,利用区域综合交通网络,沿江、沿线全面展开,加强区域内大中小城镇之间的交流,进而形成点、线、面全面发展的城镇格局。

建立立体交通体系。以“黄金水道”为依托,对长江各支流上游水浅谷窄、码头营运条件不良的状况进行改善,疏浚航道,提升长江及各支流的通航能力,使长江流域内部通过水路能够实现互联互通,提升“黄金水道”的货物运输量。以原有铁路、高速公路为基础,合理规划兴建新的陆路运输线路,尤其是新建高速铁路,加快长江经济带西部地带与中东部地带的联系,使陆路和水路密切配合,缩短出海时长。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兴建水路、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运输枢纽,加快多式联运发展,建成安全高效、绿色环保的立体交通廊道。以此加强各城镇之间的联系与交流,促进城镇一体化、功能化发展。

[1] 陈春林,梅林.国外城市化研究脉络评析[J].世界地理研究,2011,20(1):70-78

CHEN C L,MEI L.The Overseas Research Venation of Urbanization Evaluation[J].Journal of World Geography Research,2011,20 (1):70-78

[2] 许学强,周一星.城市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XU X Q,ZHOU Y X.Urban Geography[M].Beijing:Higher Education Press,2009

[3] 李震,顾朝林,姚士谋.当代中国城镇体系地域空间结构类型定量研究[J].地理科学,2006,26(5):544-550

LI Z,GU C L,YAO S M.Regional Urba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Types of 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Contemporary China[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2006,26(5):544-550

[4] 顾朝林,庞海峰.基于重力模型的中国城市体系空间联系与层域划分[J].地理研究,2008,27(1):1-12

GU C L,PANG H F.China’s Urban System Spatial Domain Contact and Layer Division Based on the Gravity Model[J].Journal of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8,27(1):1-12

[5] 李富祥,李雪铭,李华朋.基于光谱混合分析方法的城市扩张过程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17(10):119-124

LI F X,LI X M,LI H P.The Urban Expansion Process of Study Based on the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Method[J].Urban Development Research,2010,17(10):119-124

[6] 蒋志岭,向兰.湖南湘江流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12,21(2):41-45

JIANG Z L,XIANG L.Urban System Spatial Structure and Optimization in Xiangjiang River Basin of Hunan[J].Journal of Hunan City University,2012,21(2):41-45

[7] 徐昊.我国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群空间形态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XU H.Urban Agglomeration Spatial Form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Areas of Central China Research[D].Wuhan: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4

[8] 陈春林,陈才.吉林省城镇体系空间发展格局研究[J].世界地理研究,2013,22(2):79-87

CHEN C L,CH C.Jilin Province Urban System Spatial Development Pattern Study[J].Journal of World Geography Research,2013,22(2):79-87

[9] 侯小菲.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J].区域经济评论,2015(5):48-55

HOU X F.The Challenge for the Integrated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Coping Strategies[J].Regional Economic Review,2015(5):48-55

[10] 王晓芳,姜玉培.长江经济带地区发展差距与协调发展策略[J].区域与城市,2015,22(6):65-76

WANG X F,JIANG Y P.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and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Gap Strategy[J].Journal of Region and City,2015,22(6):65-76

责任编辑:李翠薇

Analysis of the Status Quo of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ZHU Hua-nan

(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Chongqing Jiaotong University, Chongqing 400074, China)

By using the related data of the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2009 and 2014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quo of the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along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and area, total population, urban populati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 so on and obtains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s relatively high, that its urban layout is relatively numerous and that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 However, the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has big difference among east, middle and west part of the belt,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the urban system is not balanced, and its operation cost is high. Based on that,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nd measures are that the irrational status quo of the urban system of the belt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at the healthy and stable development of the belt should be promoted.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urban system; development status quo

10.16055/j.issn.1672-058X.2017.0001.013

2016-07-06;

2016-09-26.

朱华南(1991-),男,河南上蔡人,硕士研究生,从事城市区域规划研究.

F291

A

1672-058X(2017)01-0064-05

猜你喜欢
城镇人口经济带城镇
2.5 MPa及以上城镇燃气管道与输气管道区别
一条江的嬗变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之路
文化边城镇远
浅谈城镇高中英语口语教学的困难与对策
陕西呼应长江经济带
城镇排水系统量化指标体系研究
城镇医保支出为何跑赢消费支出
长江经济带与汉江生态经济带如何协调融合
中国新型城镇化人口的继续教育问题研究
丝绸之路经济带媒体合作论坛联合宣言签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