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慧宁,赵天逸
(1南京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2100)
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价值取向
赵慧宁1,赵天逸2
(1南京工业大学 艺术设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9;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陕西 西安 712100)
城市作为一个物质、经济、文化的综合体,需要通过合理的规则协调各种景观文化元素,融合可持续生态建设的价值观,使城市景观文化具有实际科学的、审美的价值意义。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价值取向是多方面的。在人文价值取向方面,当代城市景观建设应符合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识别城市的环境基础空间,在此基础上建设和谐的人文生态景观环境;在生态价值取向方面,城市景观建设必须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等生存发展的生态功能,确保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建设中,需要开拓性的规划,使自然生态和人文价值走向融合。
城市景观;人文价值;生态价值;城市规划;景观文化
城市是人类发展创造综合的生活主体。作为人的一个聚集活动中心,它不断地扩大生长。城市景观是人类智慧的集中呈现,是历史与文化的物质形态,也是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绿色系统。刘易斯·芒福德在《城市文化》(The Culture of Cities)一书中提到:在区域范围内保持一个绿化环境,这对城市文化来说是极为重要的[1]。一旦这个环境被损坏、被掠夺、被消灭,那么城市也就随之而衰退,因为这两者的关系是共存共亡的。我们应当重新占领这片绿色环境,使其重新美化、充满生机,并使之成为一个平衡的社会生活的重要价值源泉。
当代城市景观文化的价值取向包括审美价值、功能价值、人文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四个方面。本文着重对人文价值、生态价值取向,以及融合的自然生态与人文价值进行深入探讨。
当代城市景观建设要构建和谐的人地关系,应该强调三个原则:设计结合自然,尊重自然的格局和完整性;设计人性化,在尊重人性的同时,强调人的文化阅历与文化需要;设计满足精神需求,满足人与社会以及环境的联系和精神寄托。这种关于自然、人和精神的原则,要求城市景观建设必须符合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同时要求构建适宜的人文价值取向。
人类文化的价值包含自然主义与人文主义价值,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史包括城市建筑景观创造过程中物质积累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是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人道,以及人类的文化和历史。人文价值也是城市景观物质载体所反映的价值。无论历史事件、表现形式、审美环境等,都可以通过物质载体反映。社会生活形式和人的行为准则构成人文价值观,融入到城市建设中。而不同的城市特性,历史文脉以及文化发展又形成自己独特的符号语言,影响着城市建筑景观的建设和发展。从宏观上来说,城市景观空间环境的关系都将被历史文脉所影响。如我国城市建设传统文化体系是一个复杂深奥的脉络结构,其主要理论结构和对城市环境文化产生影响的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天圆地方和天人感应思想;二是五行、阴阳和易学说。传统特色理论“象天法地”的文化思想一直影响城市空间发展的价值取向。从微观上来看,城市景观的风格和场所的特征,都印证历史文脉的印迹。印在建筑形式上的文化语言把城市建筑美学的影响展现得淋漓尽致,不同的环境和历史时期都有自己文化特色的城市建筑风貌和个性特点。在历史发展演进的不断交汇和融合中,形成多姿的美丽文化景观。城市历史文化的特征,使我们体会到作为人类重要的财富的城市建筑景观文化,应该把这种文脉运用到城市景观可持续发展建设中。
城市发展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我们去正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如何建设这个阶段城市环境,如何规划这个时期的景观设计?我们必须要正视这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如何认识和判断城市的历史人文因素和人文价值,二是当前城市景观建设的人文价值取向。目前,国内外的城市景观文化建设都可以看到不同价值观的表现,有的弘扬了历史文脉,有的遗失、丢弃了地域文化。
所有这些表达了共同的目的:求得世界城市环境的需要和所有价值之间的平衡。无论是在自然环境还是在人工环境中,景观建设必须体现环境的自我价值,才能使我们更人性化地存在于地球上。我们必须像对待我们的理想家园一样对待地球。不是通过专制的控制,而是通过共同的合作。在这种以人的目的场所中体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合作,在这种合作中,以人文的审美表达贯穿到其他的价值之间。
所以,城市各时期的景观文化随着城市发展都会成为多彩历史文化。所形成的景观文化特色和人文价值观得到不断的弘扬,同时影响城市居民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断磨合发展演变。城市的规划和建设也是由人的认知和人文价值观决定,没有对人文价值的正确判断,城市建设将会遭受历史遗产和物质基础的重大损失。我们要给城市生活环境设置一个新的价值基础,就必须了解城市的历史文脉,以及对城市环境基础空间的识别,在此基础上建设更加和谐的人文生态景观环境。
城市环境的生态价值取向是指必须保持自然生态环境和人工生态环境中动植物等所有机体生存发展的生态功能,确保城市环境生态系统的平衡。城市景观生态的价值取向是城市实体空间的生态价值在环境层面的体现。尽管城市中的自然生态要素具有人工性,但是也具有美学价值和生态价值。对于生物学的概念,“自然生态”是指个体生物与其他生物组成的群落之间的关系。在城市建筑环境中“自然生态”不仅指个体与整体城市的关系,也包括居民与城市环境中其他生物组成的群落关系。城市环境中最主要的人工要素是指建筑组成的街区,而为居民提供理想的生活空间正是城市环境生态价值观的主要表现,并且强调不危害其他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同时还有利于其他动植物等有机体的生存。城市建设中,我们必须考虑整体生态平衡的创建,同时权衡其他生物的生存活动和生态空间的承受能力,让城市景观的生态价值观成为社会的重要关注点。
当今,面对严峻生态价值观的城市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应该从城市的整体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等角度来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建设生态城市的设想被广泛认同,美国和加拿大的温哥华,以及亚洲的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在建设生态城市的前沿领域已取得可喜的进展。人们正以积极的行动开始在整体观、生态观规则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生态维护的建设行动。在城市人工生态建设方面,城市的公共设施景观、道路等应注意与自然生态环境的结合,控制城市的无限扩张,主张相对集中的规划模式。在城市自然生态建设方面:在城市和周边环境建设“城市之肺”的绿色场地空间,在市郊边缘的地区建设广大连续的自然生态缓冲区,包括江湖河道、海岸线、国家风景区和生态环境,形成良好连续的动植物生态走廊等。
由于我国城乡规划建设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一定的生态问题,生态价值取向有利于我们的城市发展和居民高品质的生活质量。很多学者也在探索我国生态城市建设的思路,科学家钱学森曾提出“山水城市”的理念,这种积极的思想在学术界引起广泛的关注。目前,众多城市开始尝试建设生态城市,城市面貌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有一些城市在积极进行人工生态的规划设计时,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关注的不够,对生态城市的重视只停留在单纯地增加绿化率上,在城市发展与可持续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上还存有不少误区,需要加以改变。事实证明,科学的、良好的生态城市与景观设计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恢复城市面貌和地域文化特色,实现生态的价值取向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潜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美好的城市家园对人的生活显得尤为重要。城市环境中自然生态系统以及文化品位也要适应当今的城市建设,要在自然生态、城市空间、经济发展和科技文化等方面寻求平衡,在追求自然生态和人文价值融合的同时,也要提升城市的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品质。
美国当代景观设计师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认为城市景观不只是对形式美的追求,应强调景观的体验和持续变化的过程[2]。连续的、运动的美好景观体现整体城市的环境气氛,人们是通过长期的亲切互动和亲密接触而得到城市地域的人文风貌。美国生物学家爱德华·威尔森(Wilson Os⁃borne Edward)认为:在城镇化进程中,对于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特别是对自然生态与人文主义的衰退,可以通过自然生态文化价值观的推进来实现[3]。特别是在高度人工化的城市空间中,通过对城市绿地、生态廊道、河湖流域等范围内的自然生态资源进行科学的整治,可以很好地恢复地域内自然生态系统。理想的景观规划不但可以实现经济利益和审美价值,还能科学地保护人文的自然生态和生物系统。
现今城市景观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1)自然生态层面:以大地自然景观为背景,将城市场域为区域尺度,综合复杂基础设施的生态层面。包括:雨污收集整治、废弃地修复、景物耕种土壤、植物绿化量、动物栖息地等;(2)社会文化层面:凸显地域景观特征,提升城市景观文化价值,增添城市环境审美意义,为居民建设身心健康的科技文化公共环境;(3)经济意义层面:将城市景观规划作为带动经济的价值体系,给城市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尤其是对房地产经济和环境发展带来利益。例如:城市广场、游憩公园、居民小区的绿地环境的规划等。这些绿色景观不仅能为本区域带来环境的改善,还能成功地为周边经济开发带来难以衡量的社会和文化效益。这些层面都为城市环境建设融合了自然生态与人文价值。
当今,人们对社会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解读已经达到了一种和谐的理解,景观是以自然生态为背景表现其人文历史活动的符号语言,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应进行地球自然生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虽然自然生态和人文活动作为城市景观的两个层面,被学术界认为存在二元对立的格局。但随着城市发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进行自然生态保护干预的重要性,把握有利的自然生态与文化的演变规律已经上升到二者共生融合的利益关系,包括生态发展和社会变迁的相互融合、演变的过程。尤其是对生态自然观、人文精神、环境美学,包括城市景观文化的理论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探讨,使城市景观的自然生态、人文价值的本质内涵在这些研究与实践中凸显出来。德国著名的生物地理学家Troll对景观赋予了这样的解释:即在地球人类生活空间的整个生存环境中,整体的、多维的,包括岩石圈、生物圈和人类圈的一体化进行研究,而不是简单的进行分析[4]。这种将城市景观规划看作为整体的人类生态文化和生活空间的讨论,明确了景观具有综合的文化的概念,而不是一个单纯的、独立的历史文化载体。景观具有融合的自然生态与人文价值的内在逻辑关系。
詹姆斯·科纳在其《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中谈到,景观的建设是一场重要的文化活动,虽然景观文化价值观一度缺失,但是近些年人们对景观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推动了景观物质与文化精神的复兴[5]。詹姆斯·科纳认为景观是经过不同地域历史时期和社会文化表现出的城镇聚落、乡间田野、山川林海、河湖湿地等生态文化景致,景观的这种文化属性不仅仅是表现城镇物质空间的寓意,还是丰富社会空间现代物质生活与精神文化的手段。同时也表达了自然生态向人文生态演替的社会符号学意义。因而,对于融合生态景观文化的认知已不单是注重外在和审美的观点,而是倾向于一种自然生态与人文价值的融合。
需要强调的是,城市的文脉不仅仅体现景观建筑文化和城市特色,而是体现地域景观的空间格局和自然生态演变的过程,包括人对这种环境适应的过程。同时,时间使这种景观文化的形成过程积淀形成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任何复制传统的、历史的和追求异域、照搬西方的奇特城市景观,都会丧失地域的、本来的传统景观文化特色。因此,研究和维护城市的景观文化风貌,就要了解该地域的空间格局和形成人文景观的自然过程,必须从地域人文背景,人地关系、人对地域的格局与过程的适应机制入手,最终重建城市地域的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和谐文明[6]15。当今,人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全面走向和谐,世界层面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逐步加强,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成为一个融会贯通的整体。
在城市景观文化的开发与保护中,城市建设及景观设计者应该认识到要停止污染自然环境,重新学习关于自然过程的知识,保护和保存我们最好的资源,使我们的开发、我们的生活同我们周围的自然界和谐一致,这些就是目标。重新确定方向、强化并强制开展保护运动就是新的任务[7]293。这也是当今城市景观发展的价值取向。
城市景观文化是追求人类与自然场地之间的利用与维护、建设前与建设后的平衡,是追求社会生活平衡的景观文化艺术。这种属性明确了景观设计必须是艺术的与综合性的职业。和其他设计师相比,景观设计师的设计创意在很大程度上是具有整体性的。作为环境美化和生态保护的景观设计,在设计师眼里要有艺术和科学、感官满足和精神需求之间严格的把握。所以,我们确定对景观文化全面的解读,需要在科学上合理、功能上满足、视觉上美好和人文生态的可持续。景观设计师是一个能将至高境界的人文景观与合理的生态科学结合起来的设计者。作为环境的保护者,设计师承担着合理使用场地,避免破坏生态环境的重任;设计师需要通过自己的设计与表达,设计出使人们精神愉悦的精神空间。如果城市景观文化发展只注重人文的价值取向而忽略生态价值,必将导致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因此,一个可以将科学技术、人文生态、自然生态、历史文脉和设计技能融合的跨学科的教育体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是不可或缺的。
总之,中国当代景观文化探索具有极大挑战空间,特别是在城市发展上又经历了多年的停滞。当今城市建设实践的复杂性、多元化和矛盾性并存,而当代城市景观文化建设才刚刚开始。恢复中国的景观文化建设还有许多要做的事情。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开拓性的规划,重建一个人道的、富于美感的环境,使自然生态与人文价值走向融合。
[1]刘易斯·芒福德.城市文化[M].宋俊岭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张鸿雁.城市·空间·人际——中外城市发展比较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3][美]伊恩·伦诺克斯·麦克哈格著.芮经纬译.设计结合自然[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
[4][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著.俞孔坚王志芳等译.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5]詹姆斯·科纳.论当代景观建筑学的复兴[M].吴琨,韩晔晔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6]俞孔坚,李迪华,刘海龙.“反规划”途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7][美]约翰·奥姆斯比·西蒙兹.大地景观—环境规划设计手册[M].程里尧译.北京:中国水利出版社,2008.
(责任编辑 卢 虎)
TU984
A
1671-511X(2017)02-0142-04
2016-05-29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江南传统景观建筑文化艺术视觉元素的解析与发展研究”(13YSD025)成果之一。
赵慧宁(1963—),女,艺术学博士,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教授,研究方向:景观设计、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