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和作者的良性互动在学术期刊中的重要性

2017-03-14 19:44陈慧妮
大理大学学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约稿刊物选题

陈慧妮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昆明 650034)

编辑和作者的良性互动在学术期刊中的重要性

陈慧妮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昆明 650034)

编辑和作者不是被动的静态的收稿与投稿的关系,而应该是动态的良性互动关系,这样才能在最大程度上促进刊文质量的提高。良性互动关系体现在:编辑尽好职责润色文章、建立作者群和学术圈子、展现刊物特色和激发作者创作热情,尤其是对于青年编辑来说,建立和作者的良好互动关系才能有效解决约稿和组稿的难题,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

学术期刊;编辑和作者;良性互动;青年编辑;刊物特色

学术期刊是现代科学研究成果表现的重要载体,它传播前沿性科技知识、发明创造,弘扬先进的学术思想、学术观点,传承辉煌灿烂的精神文明、社会价值。优秀的学术期刊是一门或多门学科的一面旗帜,其风格、定位对一个或多个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学术期刊的地位离不开科学工作者所创造的科研成果的贡献和价值,同样也离不开期刊编辑不可或缺的劳动〔1〕。对学术期刊来说,坐等自然来稿这种方式,对于办好刊物实无益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办刊环境下,需要编辑积极地走出办公室采取约稿、组稿等方式来促进刊文质量的提高,和作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QQ、微信等即时通信工具广泛应用在选题策划、组稿、审稿、编辑加工、校对等多个编辑流程中,其相互之间的交互性得以充分的体现。如今,新技术已经完全渗透到编辑工作的每个环节,使编辑工作更加高效和便捷。新媒体环境下的期刊编辑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编辑,是集策划、采写、发布多种能力于一身的全媒体从业人员,编辑工作已经逐渐从幕后转向幕前,更多的时候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2〕。

在期刊办刊实践中,编辑沟通不力现象时有发生。究其原因:一是审稿因人而异。有的编辑利用手中掌握的“生杀大权”,处理稿件因人取舍,重权威专家,轻一般作者。二是编辑加工随意,缺乏与作者必要的沟通。有的编辑过于自信,不经作者同意,对稿件进行内容性修改,造成误改或修改不当,侵犯了作者的权益。三是不注意沟通技巧,在与作者沟通的过程中,语言生硬,态度盛气凌人。这种种现象的发生,主要是由于期刊编辑责任意识不强、服务意识薄弱、对自身角色定位出现偏差造成的〔3〕。

一、学术期刊编辑尽好职责润色作者文章

期刊编辑帮助作者修改文章自属工作职责,不过修改并不是编辑“自说自话”的修改,而是和作者充分沟通,共同促进文章质量的提高。以下从三个较易被作者忽视的方面展开论述。

(一)提醒作者锤炼选题和标题拟定

根据处理来稿的经验,很多作者只顾文章内容的论述和自己擅长的角度分析,而忽略了文章标题的重要性。在万千来稿中,优秀的稿件正是基于好的选题和标题脱颖而出,更能激发编辑锤炼一篇优秀稿件的热情。如有的作者很喜欢写“如何加强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这样的题目,但是流于普通,很难引起编辑的兴趣,对于读者来说同样如此。因此,一篇好的文章不仅需要编辑发现的眼睛,更需要作者对选题和标题引起重视。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编辑直接改动标题,而是和作者沟通,共同探讨更好的表述方式和更有逻辑性的结构。写作学术论文不仅要根据自身的研究专长来写,也要注意理论结合现实,选择好选题方向才是成功的第一步。编辑要提醒作者不要“撒网式投稿”,要根据自己文章的特征和刊物的风格来“选择性投稿”。

标题的拟定,是对全文观点和结构的浓缩,因此应尽量简练、突出重点;其次,大多数情况下不需要副标题,副标题就像在眼睛上罩了一层纱,或是戴了一副眼镜,让读者与作者难以沟通和交流;第三,题目要尽可能形象生动、铿锵有力,让人过目不忘①参见郭云忠2015年3月9日在微信公众号“民事审判参考”上的发文《〈毛选〉与法学》。。有些作者对其重要性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就需要编辑提请作者对标题拟定反复斟酌。如有篇文章《国家战略的企业路径:日本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运作》是笔者从会议论文集中选出,原本计划和另外几篇合并做专题,此文作为“日本对东南亚实施战略影响”的角度,后因组稿被打散而单独刊出。原文梳理了DSR模型下的日本与东南亚国家的接近历程、日本的国家战略的企业路径缔造,内容太多,可以拆分成单独的两篇文章,字数太长且结论不明晰,考虑到背景部分太多,全文重点在介绍“泰国+1”,内容与标题不完全对应,如果重点是谈东盟,应该重点介绍日本对东盟的影响,内容也没有涵盖标题中“日本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运作”,因此笔者建议作者调整内容、将标题修改为《日本国籍战略背景下的“泰国+1”企业路径探析》,得到了作者的认同。

(二)提醒作者写好摘要和调整结构

很多作者常常忽视摘要的写作,认为只是格式之一,写完了事。殊不知摘要的重要性仅次于选题和标题,如果摘要不能突出文章的亮点、使人看不到研究的重点和新意,那么面对巨大的学术文章信息,读者和编辑也许不会产生深入阅读下去的兴趣,也许就错过了一篇有价值的文章。还有些作者不认真对待摘要写作,甚至写出不合格的摘要,对于文章整体来说也是一种瑕疵。

如有篇摘要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政府进行了几次机构改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果,但是由于没有真正厘清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所以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在现有的政治理论中,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因此只有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之间的关系,大力实施简政放权,才能更好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目的。在此过程中,政府还需进一步转变自身观念,鼓励多主体参与政策制定,建立简政放权的落实监督机制,最终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句可以保留,后面都可以删去,应突出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提出了什么观点,至少要让读者一眼就明白你说了什么,而不是空话套话。

文章的论证结构通常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可以根据文章选题不同各有侧重,但是一般情况下这样的结构是需要的。基本观点是一篇文章必不可少的“骨髓”,最主要的原因是论文的基本观点在最大程度上反映了该论文的学术贡献,即原创性。全文的结构要注意逻辑性,不可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因此导出问题、做完综述或者交代完背景之后,需要理清论证结构,有的放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部分要对应,对策建议部分不要为了建议而建议,切忌大而全地提出建议、空泛而谈,要切实与现实生活实际对应,看对策建议对现实生活是否适用、是否真的对解决问题有所帮助、使读者得到启发。有的作者选题很好但是论证不到位,也是十分可惜的。

如有篇来稿谈东盟安全,从经济、军事、法律三个角度谈,那么是否这三个角度就足够了?为什么选取这三个角度,有何必要性和合理性?都应该在文首加以交代。而且三个角度在各个大部分之中,时而分开论述,时而合并两个角度进行论述,前后逻辑不统一,有混乱之嫌。

(三)提醒作者注意文风和重视写作格式

这也是文章写作中容易被忽视的方面,但是学术文章不仅需要内容论证充分,形式完善也是非常重要的。

以法学论文为例,法学文章固然重视法言法语的专业表述,但是不要执着于晦涩的表述方式、忘掉表达的根本目的是沟通而不是刻意彰显身份。不要盲目追求句式,按照自然、简洁、流畅的原则来表述即可,不要自行造词、随意简称。法言法语的表述需要长期的写作练习和学术积累,不能刻意强求,同时也要避免走向另一个极端——表述过于口语,脱离学术论文的表述要求。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语言表述凝练,脉络清晰,论证有力,以理服人。

文章的字句要经得起推敲,遣词造句要简洁、恰当、地道,力戒陈词滥调。有的文章字句禁不起推敲不说,甚至还有很多语法错误。法学研究是要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还是雅俗共赏的好,也应当提倡走“作诗如说话”这条路。还有作者的首段和尾段,都和文章看似相干,实际上不相干,都是编辑删减的对象。如开篇大谈研究方法,或者不必要的大段谦辞,如“抛砖引玉”“求教方家”“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等,结尾还要高谈阔论一番选题的意义,或是一大通限于篇幅本文无法再进一步深入研究展开论述将另著文论述等等①参见郭云忠2015年3月9日在微信公众号“民事审判参考”上的发文《〈毛选〉与法学》。。

以上问题都需要编辑根据作者行文的具体问题来分析,及时和作者沟通指出问题,根据作者的修改情况作进一步的调整,有些情况下也需要编辑主动对文章进行润色,但是一般情况下笔者都是打电话征求作者意见。当然,比较明显的错误就要直接删改,如曾经有篇政治来稿中写道“国内尚未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就是错误的;有些是提请作者注意的,如引用法条时不仅要核实全称,还要加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不能随便省略;有些作者行文啰嗦,如果作者改过还是效果不大,就要亲自帮作者修订表述。这些问题不仅是在收稿之后告知作者,还要提醒作者在以后的写作中引起重视,这样才能对作者有所帮助。

二、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组稿和约稿

如果说编辑和作者的互动关系对于文章质量的提升,从以上部分看有时还不太明显的话,从组稿和约稿的角度看就非常明显。没有自己的作者群、缺乏对作者研究专长的把握,是无法开展约稿工作的,组稿更是无从谈起。尤其是学术期刊的青年编辑,常常感到约稿和组稿工作难以开展,非常迷茫。笔者主要想谈谈青年编辑在组稿和约稿过程中,要懂得积极和作者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

(一)建立互动关系有助于建立作者群

无论负责哪个栏目,在初次面对学科内学者信息时都难免感到不知所措。全国高校林立、研究所多如牛毛,无论是从学科排名、研究领域的专业排名还是从师承关系或跨学科研究等角度看,青年编辑想要从中选出需要约稿的学者都难免力不从心。不仅惶恐约不到学术名家的稿件,或者所约稿件离刊物要求有一定距离,又要担心不约稿会影响刊物的学术影响力,没有组稿会弱化刊物的特色、使刊物显得刻板单调。

因此,青年编辑一方面要积极利用母校资源(如果是名校毕业效果会更好),多拜访学术能力强的老师。毕竟对母校老师的学术专长比较了解,能作出初步的判断,结合刊物风格选取约稿对象,再进行约谈。熟悉了一些作者之后,可以有选择性地请他们推荐学术严谨和有学术潜力的学者,逐渐扩大成优质作者群,就能够较好地把握约稿的质量。而且有同样学术兴趣的作者群往往沟通起来效果更好,也有利于专题组稿,从选题计划之初就可以按照各自的学术方向来计划,避免自然来稿中文章之间重复论述、缺乏新意,特别是迎合热点的时候。

编辑需要培养学术兴趣,强化学术意识,不断提高学术水平,才能有对稿件敏锐和准确的判断力。个人成长经历、师承关系等,往往难以改变。但工作期间的交往,则是可以选择和优化的。在与学术成果的作者打交道的过程中,编辑要主动出击,考虑可以长久往来的对象,这无论是对个人的学术发展,还是期刊的约稿组稿,都是有利的。有时遇见因为工作需要,而要交往的对象,即便是知其不可而为之,也仍需要做可能的努力。同时,期刊编辑部的学术氛围也非常重要〔4〕。通过这些方式建立起编辑的学术圈子。

青年编辑还要避免一味抬高学术名家,对学生稿件粗暴退稿的态度,虽然从整体看学术名家的稿件肯定质量更高,但也不排除学生能写出高质量的稿件。如经笔者编辑处理刊发的文章中博士生的稿件被三大权威转载刊转载的也不在少数,近年来博士生单独署名发表在核心刊物的数量逐渐增加,说明刊物不应以身份识人,而应严格根据稿件质量来评判,这样不仅体现了刊物的学术性和公平,也能在学术界赢得公信。当然,博士生在文章结构及其论述、选题角度的选取、写作水平上还有很多提升的空间,需要编辑耐心地多和他们沟通,指出问题,帮助他们进步。

编辑与作者、读者之间可以通过QQ、微博、微信等工具建立相应的作者群和读者群,通过彼此之间的互动与沟通,获取更多的有效信息。编辑根据作者和读者都感兴趣的热门话题来确定相关的选题内容,然后将征集到的选题进行归纳汇总后形成选题计划,这种做法完全颠覆了传统编辑坐等稿件上门,有什么稿组什么稿的做法〔2〕。此外还要注意沟通技巧,使用礼貌用语征询作者意见,不要把修改意见强加于人、语言粗暴,因作者多要教学或上课,尽量使用短信、微信、QQ、邮件等方式,重要的事情才用电话通知。

约稿和组稿不是参加一次会议就能解决的,是一项长期的无止境的工作。因此,青年编辑要不惧碰壁,多和学者交流,多向他们解释办刊中需要作者协助的地方,毕竟作者和编辑的视角是不同的,共同的目的是沟通之后促进学术论文质量的提高。在这些沟通过程中,不仅可以顺利约稿、组稿,还可以就热点问题或者编辑感兴趣的议题,请专家群来有针对性地创作文章,这一点对于学术期刊是很重要的。

(二)建立互动关系可以有效解决组稿问题

1.针对热点问题组稿

针对热点和难点问题组稿,笔者的经验是多参加专题学术会议,不仅可以了解学者们的学术专长和主要观点,还有利于寻找适合刊物的优质特色稿件,是一种比较快捷有效的途径。首先通过筛选选取刊物需要的主题来参加学术会议,翻阅论文集选出适合刊物的文章,听取学者的学术报告,再约谈作者讨论文章和选题。近年做的专题大多是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不仅效率高,还避免了盲目约稿可能带来的文章之间缺乏体系性、稿件质量不尽人意等缺陷。

笔者2016年第4期首次做了法学栏目专题——“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专题”组稿,就是在2016年4月9日参加的“第四届企业家刑事风险防控与经济发展高端论坛暨2015年中国企业家刑事风险报告发布会”的论文集中选取的稿件。该组组稿就是和每位作者进行了反复沟通,对文章群进行了选取和调整,使文章选题之间有逻辑顺序、并各有侧重。5期组稿开始只是个初步想法,备选只有一篇自然来稿,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话组稿是无法完成的,笔者通过微信联系作者约稿、并请作者推荐一篇优质稿件,最后完成组稿。

2.针对刊物特色主动组稿

这一点就相对难度较大,首先需要对刊物的风格和栏目的具体需求做一个整体评估,做好选题的短期和长期策划,选择具体的专题,接下来需要编辑掌握一定的作者群,了解作者们的学术兴趣和学术实力(包括写作水平),根据刊物要求来约稿,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述、把握各个作者的写作进度、整体的写作质量,同时不能错过热点的热度,才能完成一期满意的专题组稿。

如笔者计划“毒品犯罪”的专题,特色较为明显,就需要联系有学术专长的学院和老师来进行组稿,编辑自身也要加强此方面知识的学习,并在收稿之后通过外审等方式进行把关,才能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完成组稿。

随着“一带一路”和东南亚问题热度不减,全国有很多学者写作专题文章,但是文章中引用的资料和数据准确性(网络下载资料)待考证,因此有着多年实地调研经验的边疆作者应该多发出自己的声音,让读者了解到真实的情况。笔者联系专家进行过约稿组稿,作者谦称文章质量不高,笔者鼓励他先把文章完成再进一步修改。当然作者确实平时完成的政府决策报告或者智库建议型报告比较多,这时需要编辑跟进作者完成情况并及时提出建议。根据作者的稿件提出应突出边疆特色,突出云南的资源优势,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具体地名不宜出现在标题中,全文角度中观,使文章不仅针对云南,也能对其他省份有所借鉴。

当然,和作者建立积极的互动关系也不是只为了完成约稿和组稿的任务,而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学者们的研究专长,对适合刊物风格和特色、学术态度严谨、论文质量高的作者进行锁定、持续关注,以便达到建立稳定作者群的目的,才能保证栏目的建设游刃有余。

三、良好的互动关系有助于擦出作品的“火花”

(一)良好沟通促进栏目刊发文章的规划性

如果仅依靠自然来稿,不仅无法选出编辑心目中理想的优质稿件,而且会使选稿工作陷入被动。加强和作者的互动则可以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提前和作者沟通,不仅可以让作者了解栏目倾向的重点选题,编辑选出优质稿件进行组稿,避免迎合热点问题却因来稿质量不够好而勉强发出的问题,还可以作长期规划,使储备文章具备梯度和备选选题的丰富性,大大增强编辑的主动性。可以使刊发出的作品之间更具有系统性,更加丰满和立体,而不是零散无序的。

在和作者的沟通之中,不局限于邮件及通话、参加学术会议中的沟通,还可以积极利用新媒体的强大沟通作用,如在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优质文章以给读者启发、推送年终刊发目录总结以便读者加深对刊物风格的认识、推送明年选题计划以吸引更多优质稿件,不仅节省了人力物力,而且促进了宣传效果。利用新媒体的方式还可以提高沟通效率。

(二)沟通对于作者的尊重可以激发其创造性

1.特色才能获得作者的认可

如果刊物和作者之间仅仅是作者完稿之后接收投稿、进行筛选的关系,那就未免太过乏味了。在全国几千种学术刊物中,不仅有学科之分,也有其他很多分类,学科之内也更有细分,还有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物之间各有特色不一而足。如何体现出刊物的特色?笔者认为除了主编和编辑的努力,肯定离不开和作者的沟通以便打造出对于各刊物来说“理想中的稿件”。文章的刊发不是为了迎合热点,而是与其他刊物的文章进行交流、互相借鉴,还要体现本身的特色,这样才能区分于其他刊物,在全国众多的学术刊物群中体现出独立性和思想性,才是刊物的立身之本。即使是近似的选题选择,不同刊物的选题文章也是不尽相同的,从中可以看出不同刊物之间的学术风格的差异和选取倾向的不同。如果刊物没有自己的特色,仅仅是在得过且过,作者不可能主动把优质稿件投来,更谈不上对刊物的认可。

2.激发作者的创作热情和亮点

刊物特色不仅仅体现为刊物想要营造的特色,更应该是对于作者作品的润色之后体现出的作品特色,这就需要编辑在选取文章中不断和作者沟通。如有的作者选题较好而论述不够严谨、有的文章结论新颖而结构不完善等,就需要编辑在充分保留作品亮点的同时提出修改意见,最终塑造成一篇优质稿件。特别是一些优质作者,不是仅仅为了完善出一篇作品,而是长期的合作,那么沟通显得更加重要,多次磨合之后编辑更清楚作者的学术兴趣和写作特色,作者也更能领会刊物的特色,这样的默契才更容易合作出刊物想要的文章。对于有潜力的作者,比如博士群体,因为他们往往具有创作的热情和学术基础,所以给予适当的引导促进他们的写作水平提高,可以帮助他们塑造出高质量的稿件。

如前述《国家战略的企业路径:日本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的战略运作》一文,从最初会议论文集中选出开始,笔者就听了作者的学术报告,约作者谈了文章的问题和修改空间,互相讨论。修改过程中使用邮件和微信随时保持沟通,作者修改也非常认真和及时,效果很好。文章刊发之后,沟通也没有终结,继续与作者探讨可以就“日本对东盟的影响”角度另成一文。

如笔者关注到一位作者的微信推文(历史发文)写得好,可以考虑推荐其文章,并提出可以突出控违执法角度、凝练各级标题表述,经过和作者探讨,笔者尊重了作者的意见,没有强迫修改。除了修改这篇文章,还和作者探讨了关于基层法治领域的相关问题,鼓励他继续写文章来探讨。通过这样的有效沟通,对于长期的约稿计划也很有帮助。

因此,编辑应根据作者的潜质、刊物的需求来塑造出有特色的作品,在这一过程中,不是编辑单方提出强硬的修改命令,而是需要编辑耐心的修改、作者辛苦的付出、双方不断的沟通,在充分尊重作者的本意和更合理的修改意见基础之上达成共识、共同努力,才能达成理想中的优秀作品。

〔1〕李金华.学术期刊编辑的修养:心正心明心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02-28(7).

〔2〕颜爱娟,陈爱华.媒体融合背景下学术期刊编辑队伍建设〔J〕.辽宁警察学院学报,2017,19(2):125-128.

〔3〕付友华.浅析学术期刊编辑与作者的有效沟通〔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15):58-60.

〔4〕王晚霞.学术期刊编辑的学术理想与期刊质量〔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9(1):100-106.

(责任编辑 杨朝霞)

The Importance of Good Interactions between Editors and Authors in Academic Journals

Chen Huini
(Yunnan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Kunming 650034,China)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itors and authors is not passive orstatic.It should be a dynamic and benign interaction,through which the quality of published articles could be promoted to the largest extent.A goo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is reflected in that the editor takes the responsibility of polishing the articles,establishing academic groups of contributors,presenting the specific features of the journals,and stimulating authors'enthusiasm for creation.For young editors,it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to establish a good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uthors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soliciting contributions and to promote professional skills and capability.

academic journals;editors and authors;benign interaction;young editors;features of journals

G238

A

2096-2266(2017)11-0119-06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23

2017-04-17

2017-04-24

陈慧妮,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编辑学研究.

猜你喜欢
约稿刊物选题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约稿启事
刊物贺词
《实用临床医学》约稿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谈诗词的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本刊诚征“独唱团”选题
系列刊物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