俸俊馨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
云南双江傣族饮食文化观研究
——以傣族谚语为视角
俸俊馨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文学院,云南临沧 677000)
谚语是语汇的重要构成元素,云南双江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语言优美的民族。双江傣族谚语内容广泛,且富于哲理性和知识性,双江傣族人民也十分重视谚语的教化作用,因此,以双江傣族谚语中的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从谚语的角度来探究傣族的饮食文化观,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双江;傣族;谚语;饮食文化
谚语是语汇的重要构成元素,具有“用简单通俗的话反映出深刻的道理”的功用。在古代,对谚语的解释有许多种,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谚,传言也,从言,彦声。”〔1〕也有学者称谚语为“鄙语”,《尚书·无逸》中说:“俚语曰谚语。”〔2〕刘勰《文心雕龙·书记》中记载为:“谚,直语也。”〔3〕《辞海》将谚语定义为“熟语的一种。流传于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又富有意义的语句,大多反映人民生活和斗争的经验。”〔4〕那么,“谚语”大概就是“世代流传的蕴含深刻哲理的熟语”的意思。
谚语在长期的演变、传承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稳定性。形式上注重结构的对称性,内容上注重言简意赅,表达上力求做到形象、具体和贴切,是民族语言文化中的瑰宝。唐代的孔颖达在《五经正义》中讲道:“言者意之声,文者言之记。”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也是一切文化的载体,因此,研究民族谚语还能透过语言层面,分析民族文化背景信息及相关内容。
云南双江傣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发达、语言优美的民族。双江傣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丰富多彩的谚语。傣族谚语是长期流传于傣族民间的简练通俗而富有意义的短语,是傣族民间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双江傣族谚语内容广泛,富于哲理性和知识性。有些谚语是傣族劳动人民长期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如“雨天别卖鸡,吃饭别讲话”“吃喝过量,呕吐一场”等;有的谚语告诫人们为人处事要诚实正直,注重品德修养,讲究文明礼貌,如“菜好吃要放盐,人品好在正直”等。双江傣族谚语在形式上音韵严谨,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双江傣族人民十分重视谚语的教化作用,认为“人中语言谚语最精练”“谚语是智慧的闪光”“谚语是智慧的结晶”等。由此不难看出谚语在云南双江傣族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而饮食文化又是饮食人类学中的一个经典课题,自古以来,就有“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以食为天”这样的著名论断,这在《汉书·郦食其传》中更有详细记载:“臣闻之,知天之天者,王事可成;不知天之天者,王事不可成。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5〕因此,我们以双江傣族谚语中的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从谚语的角度研究傣族的饮食文化观。
谚语是语汇中的特殊要素,要探索云南双江傣族谚语中的饮食文化,就应该明了双江傣族谚语的缘起和发展规律。一般说来,世界上各民族的谚语大都有着类似的发生、发展经历,基本上源于生活实践,也反映了人们对语言的灵活驾驭能力。通俗地讲,双江傣族谚语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谚语是人们在日常工作中创造的,劳动需要交流,交流催生语言,很多双江傣族谚语就是这样产生的。如“吃饭可口香甜,干活勤劳不偷闲”“吃饭别用钵头,干活别望日头”“吃喝过量会反胃,用脑过度会白头”“下田劳动裤管湿漉漉,饭菜香喷喷”“想吃米要勤下田,想吃鱼要勤入渊”等谚语内容很明显是受现实生活中各种具体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启发而来。
有些双江傣族谚语跟他们的民间习俗有关。如“吃饭别忘田,吃鱼别忘渊”“喝酒费肉,吃肉费饭”等反映了傣族以水稻为其最主要的农作物,喜食糯米、猪肉和鱼肉,擅长饮酒等习俗;“喝酒抽烟,瘦骨嶙峋”“抽烟又喝酒,人变瘦变丑”反映了双江傣族有吸烟的习惯。
这些源于傣族民间传说故事的谚语,言简意赅,富有情趣,能够体现傣族的民族特色。如“老虎不知恩,想把僧侣吞”“云母做项链,请君先来做示范”等。
傣族人民在与各族人民的长期友好往来和相互文化交流中,也吸收了其他民族,特别是汉族的谚语,并且已经成为傣族谚语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以毒酒解渴”相当于汉语中的“饮鸩止渴”,“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怀念毛主席”相当于汉语中的“饮水思源”等等。这些谚语后来变成了傣汉以及其他各族通用的谚语,可以适用于很多不同的场合,成为人类共同的宝贵财富。
笔者在云南双江傣族聚居地实地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孟尊贤先生的《傣族谚语》〔6〕研究,把与饮食文化有关的谚语材料按思想内容分类整理如下。
有多少吃多少,终身穷到老。
一有就吃光,病来穷悲伤。
勤嚼易碎,勤挑不累。
吃饭可口香甜,干活勤劳不偷闲。
吃饭想到田,吃鱼想到渊。
吃饭别忘田,吃鱼别忘渊。
吃米不见田畴,吃鱼不见河流。
吃饭费肉,吃肉费酒。
吃饭别用钵头,干活别望日头。
吃时要算计,睡时要考虑。
吃也别吃光,喝也别喝尽。
抽烟又喝酒,人变瘦变丑。
喝酒费肉,吃肉费粟。
吃喝过量,酿成祸殃。
吃喝过量会反胃,用脑过度会白头。
吃得过量肚子撑胀,思量过多白发苍苍。
吃喝过量,呕吐一场。
下田劳动裤管湿漉漉,饭菜香喷喷。
想吃米要勤下田,想吃鱼要勤入渊。
想吃要劳累,想喝要勤快。
想吃不想动,脖筋硬绷绷。
想吃不想动,脚弯硬绷绷。
想吃不想做,就像鸭子不会抱窝。
粮食将尽饭好吃,人将变穷爱酣睡。
喝酒抽烟,瘦骨嶙峋。
吃喝过量会反胃,思虑过多难入睡。
会吃才会胖,不会吃脖子长。
裤脚湿漉漉,吃饭香喷喷;种田管地要勤于看护不怕多费脚步。
肉有日,鱼有时。
煮肉无盐味寡淡,人不勤劳成懒汉。
吃饭时候别骂狗,稀泥溅腿使人愁。
吃饭时候母不教,一双筷子到处挑。
吃饭席间母不教,睡眠时候父不嘱。
饭桌别晃荡,床铺别倾斜。
只知道饱肚腹,不知忧愁疾苦。
吃鱼不挑刺,鱼刺卡喉咙。
吃食如烧荒,多少东西都能吃得光。
富裕时大吃大喝吃不完,贫穷潦倒时吃黄茄子拌饭。
食盐不会腐烂,知识永不嫌多。
同吃一甑饭,同走一条路。
同饮一壶水,同吃一甑饭。
菜里搁盐才可口,彼此关心性相投。
汤菜相辅相成,夫妻相知相称。
睡不足变为懒,吃不饱变为馋。
以毒酒解渴。
吃了果子的鸟喙脏,喝了酒的人话长。
菜里搁盐才可口,人品正直好交友。
吃时真香甜,苦于难还钱。
猛吃海喝如流水哗哗,吃光喝尽受穷困是咱。
吃锅里的食,在锅里拉屎。
有技术的人别人供给你食物,无能的人自己想法填肚腹。
吃了人家一餐饭,十丈长绳把身拴。
吃谁家饭,为谁争辩。
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怀念毛主席。
总体上来讲,这些与饮食文化有关的傣族谚语基本上来源于生产、生活实践,比较形象质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傣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心理素质的特点,以及特有的语言风格,能够给我们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资料。
有比较才有深刻的认识,将傣族谚语和汉族谚语纳入到傣、汉文化背景体系下进行比较,更能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傣族谚语中的饮食文化信息。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傣族谚语与汉族谚语的文化差异。
1.生活环境差异
谚语的产生总是离不开具体的生活环境。双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地处哀牢山以西,北回归线横穿县城中部,因澜沧江、小黑江在县境东南汇为一流而得名。境内地形复杂,地势大体上是西北高,东南低,中间是河谷地带,深沟河谷交错,形成海拔高低悬殊,山地起伏、谷地相间的中山地貌。年均气温20.5°C,年均降雨量1 000至1 200毫米,年蒸发量2 287.6毫米,年日照时数2 223.3小时,无霜期为329天,平均相对湿度70%,其气候属南亚热带温湿季风气候,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基本特点是四季温差小,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干雨季分明,雨量充沛。这样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傣族特有的谚语表达体系,如双江傣族地区高山、密林这样的环境比比皆是,交通不便导致很多地方生产力低下。另外,双江傣族地区雨量充沛,深溪密布,“吃饭想到田,吃鱼想到渊”“吃米不见田畴,吃鱼不见河流”等谚语频频提到河流、深溪。
2.生活习俗差异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民族习俗在语言表达上也有很多细致的差异,傣族与汉族的生活习俗有很大差异,其中饮食方面表现较为突出。傣族以水稻为其最主要的农作物,故广种稻米,喜食糯米饭并以之为主食,双江傣族亦不例外。副食主要指和主食相搭配的各种菜肴、佐料、调味品。傣族畜养鸡、猪、牛等家畜家禽,这些家畜家禽也成为制作菜肴的主要肉类原料。双江傣族人擅长饮酒,酒不仅是佐餐的饮料,也在傣族生活的各个领域显示出巨大的文化功能。
傣族特有的饮食习俗在谚语方面也有所体现,如“吃米不见田畴,吃鱼不见河流”“想吃米要勤下田,想吃鱼要勤入渊”反映了双江傣族以水稻为其最主要农作物并以米饭为主食。像“吃饭费肉,吃肉费酒”“肉有日,鱼有时”“煮肉无盐味寡淡,人不勤劳成懒汉”“吃鱼不挑刺,鱼刺卡喉咙”等谚语反映了双江傣族副食以畜养的牛、猪、鸡等家畜家禽肉和鱼肉为主。像“抽烟又喝酒,人变瘦变丑”“喝酒费肉,吃肉费粟”等谚语反映双江傣族有饮酒习俗。
3.民族性格差异
双江傣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热情好客、与世无争的民族,并特别注重礼俗,这些从其谚语中均能反映出来。如以“想吃别贪坐,想富别贪睡”“想吃要劳累,想喝要勤快”“一有就吃光,病来穷悲伤”来告诫人们勤劳才能致富。由此可见,双江傣族谚语能够反映傣族的民族性格。
4.审美情趣差异
双江傣族有自己独特的审美情趣,他们不仅注重外在的美,还注重内在的美。如以“吃了好的别忘记筷子,住了好的别忘记家”“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怀念毛主席”告诫人们要饮水思源、不要忘本。双江傣族的审美情趣由此可见一斑。
审美源于现实又高于现实,人类的饮食生活和美密不可分,赵荣光说:“‘美’的认识意识和所由引发的对象是极为广泛和无所不包的。这样看来,美的起源应是人类的生活……是人们对饮食生活美的感觉、领悟、思考、探求、创造,是饮食生活中美的理解、认识和理论化。”〔7〕双江傣族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一方面体现在饮食的选料、烹饪技法、环境等具体的食事活动中,另一方面是审美精神的产物,表现了双江傣族人民的审美旨趣并承载着具体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故此,在分析双江傣族饮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又可从简约之美、和谐之美、生态之美三个层面进行阐发。
1.简约之美
“简约就是洗练单纯,质朴自然,适宜得体,所费最少,与实用浑然一体,并且强化和突出了实用,使人察觉不到它是有意设计的。”〔8〕双江傣族与饮食文化有关的谚语很能体现双江傣族饮食文化中大道至简的简约之美。于简约中见开阔,从自然中显不凡。如“吃饭可口香甜,干活勤劳不偷闲”“吃米不见田畴,吃鱼不见河流”“同饮一壶水,同吃一甑饭”“汤菜相辅相成,夫妻相知相称”这些谚语中的设喻部分所反映的饮食结构无非是“米”“饭”“鱼”“汤”“菜”等这些最普通的食材。
2.和谐之美
《晏子春秋》说“和如羹焉”,意思是说羹是由各种不同的味调和在一起,从而得到统一之味。而和谐,指的是杂多或对立因素的有机统一。而和谐美原则也是中国传统烹调术的根本要求和古代美食审鉴的最高境界。双江傣族饮食文化的又一审美特征——和谐之美,一方面指双江傣族菜肴善于发挥各种有个性的东西(食材),不伤害、不扭曲,各不失其个性,却能彼此得到和谐统一;另一方面指双江傣族菜肴选材上取法天地,顺应四时,推崇“阴阳相应谓之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双江傣族饮食方面的和谐之美在谚语中的设喻部分体现得淋漓尽致,如“菜里搁盐才可口,彼此关心性相投”“煮肉无盐味寡淡,人不勤劳成懒汉”“菜里搁盐才可口,人品正直好交友”等谚语讲究和谐搭配,食材再好若无盐巴的调和,也是索然无味。“汤菜相辅相成,夫妻相知相称”等讲究饭、菜以及汤的和谐统一。
3.生态之美
尽管许多双江傣族谚语看起来质朴简单,翻译成汉语后如同大白话,但这丝毫不影响它成为傣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其中,相当多的谚语集中反映了傣族传统生态观念。王军健先生在《傣族谚语蕴含的生态观念解读》一文中谈道:“这种传统生态观,其思想内核为对神圣自然的敬畏,其价值判断为对外在万物的依赖,其行为准则为对美好生态环境的珍惜保护,其目标定位为对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家园的憧憬和追求。”〔9〕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傣族和其他民族一样,信奉的是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佛教传入云南双江后,受到当地傣族人民的普遍信仰。但傣族人民对原始宗教的信仰仍较为完整地延续下来,形成了南传佛教与原始宗教同存并奉的格局。原始宗教万物有灵的思想必然地对傣族的观念和意识产生巨大的影响。这种对自然万物的敬畏必然有效遏制人们对自然界的过度掠夺,同时生成许多有利于保护自然的禁忌。
在涉及到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时,双江傣族传统文化更多的是强调自然万物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对自然是一种依附关系、依赖关系。在广为传播的一条谚语里,傣族人民把人对自然的依赖关系和森林、水源、田地、粮食、人类之间的关系作了极为精练、准确而又深刻的表述。这条谚语就是:“有林才有水,有水才有田,有田才有粮,有粮才有人。”其中,森林、水源、田地、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缺少了诸如此类外在的生态元素,人类将无法生存和发展。从这条谚语里,我们不难解读出傣族传统生态观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崇拜、敬仰和依赖。
双江傣族谚语具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征,非常富有表现力。它常以生产、生活中最常见的人、物、事为原型,以丰富的想象,运用夸张、对比、借代、比喻等修辞手法赋予其特定的深刻含义。其中尤以比喻的手法更为普遍,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双江傣族饮食谚语在语言运用方面的特征。
1.言简意赅
言简意赅,指言语不多,但意思包括无遗,形容言语简练而意思完整。语出清·华伟生《开国奇冤·被擒》:“梦华先生,你看老夫此稿如何?言简意赅,洵不愧为老斫轮手。”〔10〕凡文章、言语说的简要,而意义却明确无疑的,可用此语形容。
双江傣族谚语用最简洁的语言文字表述最质朴的内容,语言洗练,内容清晰,读来却令人回味无穷。像“以毒酒解渴”才5个字;“肉有日,鱼有时”才6个字;“吃饭费肉,吃肉费酒”“喝酒费肉,吃肉费粟”“吃喝过量,酿成祸殃”“吃喝过量,呕吐一场”“喝酒抽烟,瘦骨嶙峋”“吃谁家饭,为谁争辩”等每句总共才8个字;大部分谚语文字不超过10个字。最长的一条关乎饮食的谚语“想吃不想做,就像鸭子不会抱窝。喷香扑鼻好吃的米饭‘耗麻约’,十箩种子只能收获十九箩”也不过36字。
2.立象达意
“意象”之说最早见于《易传》:“圣人有以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又说“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这是“观物取象”之意。这是最早关于“意象”之说的记载。“意”指人的主观情感,“象”指客观物象,“意象”的运用使语言表达更加富有内涵且令人回味无穷。
综其要点有二:一是认为书(文字)不能尽言,言不能尽意,而象可以尽意;二是暗示了形象思维——“象”式思维优于概念思维。实际上确立了中国传统审美“以象明意”,偏重“意象”的思路。后经王弼、刘勰等人的发挥,至唐代,“意象”一词实际上已成审美活动之本体性范畴。到明清时,则更有完备之发展,而其中对“意”之发挥也达到了纷繁奇曲的程度。双江傣族谚语无疑也具备立象达意的特点,如谚语“想吃不想做,就像鸭子不会抱窝”的设喻部分以鸭子不会抱窝来尽意;谚语“吃了果子的鸟喙脏,喝了酒的人话长”的设喻部分以吃了果子的鸟喙脏来尽意;谚语“猛吃海喝如流水哗哗,吃光喝尽受穷困是咱”的设喻部分以猛吃海喝如流水哗哗来尽意。
3.言内意外
语言学里有一个概念叫“言内意外”,“言内意外”就是说“意”在“言”外,也就是说语句本身所表达出来的意义比字面意义更深刻,换句话说,语句的实际意义远超越了它的字面义。而语言的理解与表达都不可能离开具体的语境,也正是由于有了语境来衬托,我们平常说话才能够“言不尽意”,留有余地供听者和读者想象与补充。“言内意外”是语句的字面义在一种特定语境条件下“引申”的结果。双江傣族谚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汇,也具有“言内意外”的特点,如“以毒酒解渴”类同“饮鸩止渴”,除了字面意义以外,还使人联想到许多古往今来只顾眼前利益而最终贻误终身的社会案例。“吃喝过量,酿成祸殃”类同“过犹不及”,除了字面意义以外,还使人联想到很多“方向不对、功夫白费”方面的经典案例。
4.节奏韵律
双江傣族谚语的节奏韵律跟汉语的表达习惯很相似,大部分都是双音节音步,同时还讲究押韵顺口。冯胜利认为“韵律本身就是一种语言,一种表达情绪的语音手段。”〔11〕节奏韵律能给人以听觉上美的乐感,汉语自产生以来就具有双音节音步的的特点,如汉语中同义复词和偏义复词现象,在先秦诗歌《诗经》里面大量使用叠音词、联绵词以及只起补足音节作用的结构助词和语气助词等。在双江傣族谚语中也体现出节奏韵律方面的特征。如:
勤嚼易碎,勤挑不累。
吃饭费肉,吃肉费酒。
吃喝过量,酿成祸殃。
吃喝过量,呕吐一场。
喝酒抽烟,瘦骨嶙峋。
吃米不见田畴,吃鱼不见河流。
汤菜相辅相成,夫妻相知相称。
睡不足变为懒,吃不饱变为馋。
以上谚语,既是双音节音步,也前后押韵。
一有就吃光,病来穷悲伤。
吃饭别忘田,吃鱼别忘渊。
吃时要算计,睡时要考虑。
抽烟又喝酒,人变瘦变丑。
菜里搁盐才可口,彼此关心性相投。
以上谚语,前句后句之间讲究押韵。
因此,双江傣族谚语在形式上也有很高超的表现手法,能够使语言生动、形象,非常富有表现力。
张桥贵教授曾说过:“人类的物质贫困固然可怜,而文化的贫乏亦很可悲,文化的贫乏者会很轻易地丧失本来已贫乏的可怜的传统文化,而成为外来文化的寄食者。”〔12〕因此,抢救和传承本土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云南双江傣族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傣族谚语内容广泛,大多数谚语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和知识性,双江傣族人民也十分重视谚语的教化作用,因此,以双江傣族谚语中的饮食文化为切入点,从谚语的角度来探究傣族的饮食文化,也是研究傣族多元文化的一个视角。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78:53.
〔2〕慕平.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234.
〔3〕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460.
〔4〕舒新城.辞海〔M〕.北京:中华书局,2009:451.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4:1450.
〔6〕孟尊贤.傣族谚语〔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5-200.
〔7〕赵荣光.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40.
〔8〕丁应林,冯祥文.淮安菜的美学风格〔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3,20(2):29-33.
〔9〕王军健.傣族谚语蕴含的生态观念解读〔J〕.云南开放大学学报,2010,12(2):57-59.
〔10〕华伟生.开国奇冤〔M〕.尚古山房石印本,1912:143.
〔11〕冯胜利.韵律语法理论与汉语研究〔J〕.语言科学,2007(2):48-59.
〔12〕张桥贵.云南少数民族原始宗教的现代价值〔J〕.世界宗教研究,2003(3):15-21.
(责任编辑 党红梅)
A Study on the Dai Ethnic Dietary Cultur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ai Proverbs
Feng Junxin
(School of Liberal Arts,Dianx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Lincang,Yunnan 677000,China)
Proverbs are an important constituent of vocabulary.The Dai people in Shuangjiang County of Yunnan Province is an ethnic minority group with a long history,splendid culture and a beautiful language.Local Dai proverbs have rich content with philosophical and intellectual significance.Dai people in Shuangjiang also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educational functions of proverbs.Therefore,studying the dietary culture embedded in Shuangjiang proverbs is of certain enlightening significance for revealing Dai people's food culture.
Shuangjiang;Dai people;proverbs;dietary culture
TS971
A
2096-2266(2017)11-0029-06
10.3969 ∕j.issn.2096-2266.2017.11.006
2017-05-08
2017-10-25
俸俊馨,教授,主要从事少数民族文学、民俗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