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康, 邓 晓, 柳和生, 李 强
(1.宿州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2.东华理工大学,江西 南昌 330013)
“中国梦”顾名思义,就是中华民族的梦,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梦[1]。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指出,“十三五”时期我国要大力实施网络的强国战略、国家的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融合发展,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实现“中国梦”。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不管是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还是推进各行业的创新发展,还是一些靠土地、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都在呼唤劳动力自身素质的提升。劳动力自身素质包含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这两种能力是一个人事业发展和成功的持续动力,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及国家建设的持续动力。当代大学生被视为我国未来发展的坚实后盾的劳动者、建设者和国家栋梁,必须要让创新创业意识根植于他们的脑海里,要在他们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就要开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这样才能促进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与人交往能力,实现自身全面发展,为以后走向社会铺好路石,为实现他们的青春梦想打好基础。作为社会未来精英的大学生,他们一个个梦想的实现,是凝成一个浩大“中国梦”的基础。
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式来实现“中国梦”离不开每年从高校走出去的毕业生,以及尚未毕业的大学生参与。高校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现“中国梦”的力量发源地。全国各大高校都有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以及对高校发展的影响,许多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创业的措施和方法正应运而生。比如,以宿州学院为例,将修够一定的创新学分纳入毕业的前提条件就是一个不错的培养方案。制定《本科生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获得途径及学分核定标准》,考各类技能证书、参加各种创业大赛、科研立项、省级和国家级的社会实践活动等等都是获取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分的途径。在这个培养方案实施之下,宿州学院在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大赛中获得了金奖、银奖和铜奖等多项奖项,可见,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引导和发挥。
上述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是在前辈们的探索研究中凝练出来的,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以及就业都有很大的推动,并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是,仅仅限于上述那些创新创业教育途径是不够的,毕竟能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是少数,而大多数未能参加创业大赛的学生,他们压根就不会主动去了解有关创新创业的一些知识,似乎创新创业的事情跟他们是无关的,根本不能起到让每个大学生都能获得创新创业知识的普教效果。以宿州学院为例,从公共课程选课情况来看,虽然可供选择的创新创业课程数目不少,总的算下来也有七八门,但是选择与创新创业的相关课程的学生是少之又少,有的课程甚至只有一两个人选择。现在国家提倡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意味着对每个人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在这个氛围下,高校必须要对当代大学生长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和引导。
上述所提到的途径对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以及地方应用型大学的办学水平是有一定影响的。但是,没有真正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中,学生的开学课表中并没有什么关于创新创业类的课程,只是在开学两三个星期后,由学生自己按兴趣在网上的尔雅公选课里涉猎一些关于创新创业的课程,但选这类课程的学生寥寥无几,也许是因为学时、学分都很少,也许是不感兴趣。况且这种课程由于教师资源和条件有限,能选的学生也仅是为了修满学分,也没有很好的考核方式,学生很难学到有关创新创业的知识,更无创新创业意识。如果想仅通过一两门公选课课程来让学生系统地了解创新创业为何物,从而提升创新创业意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许多学生对创新创业认识还是处在一种陌生和无所谓的思想状态。大部分学生都只是为了能顺利毕业而去修满那六个创新学分,心中并没有创新创业意识。在当今创新创业的大浪潮下,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计划是真正对大学生创新创业事项及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视,也是当今高校改革发展的趋势。
据调查,许多高校都已建立各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学校在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里提供了许多实训店,让学生在内尝试着开店创业。但是,在创业孵化基地该如何让学生实践、设这个基地的目标是什么、最后要培养什么、学生能收获什么,对于这些问题许多高校都没有深入去思考,而是浅尝辄止,导致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最后成为了简单的物与物交易场所,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里学校所提供的实训店有的就渐渐地关上大门,不再开业。实际上,从这种状态可以看出,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并没有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发挥有效的作用。作为传授方的教师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而大学生对创业孵化基地也没有足够的认识,于是,久而久之,当初的那份新鲜劲消失了,那份兴致勃勃、豪情万丈的创新创业热情也慢慢淡下了。
实践中,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中明显缺乏有效的教授方法。一直以来,确定一本相应的权威型的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探索一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方法来教育、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都是现代高校难啃的一个教育项目。教授方法包含讲授方法,也包含实训实践,在一些公选课的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大多数老师都是照着书本宣读的,并没有让学生切实地去实践书本中的理论,或者是让学生能在创业成功人士的企业里身临其境感受创新创业的氛围。
创新创业意识,是创新创业者的基本素质重要组成部分[2]。它是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对创新创业者起推动作用的个性心理倾向,它支配着创新创业者的态度、行为及精神状态,具有很强的选择性和主观能动性。在当今创新创业大潮下,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创新创业外在的、显现的一面,如创建企业过程中,创业机会难得、创业资源难获取开发之困苦,于是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放在创业实践中,却忽略了自身内在的对创新创业本身有潜在影响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创业技能学习。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首当其冲的就是应该先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大学生的成才离不开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
下面就从大学生自身、高校和社会三个维度来探讨构建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路径框架。
谢恩和维卡塔拉曼认为创新创业者是一群在某一特定领域内,能发现创造新事物的机会,并采用各种方法努力将其开发利用的人[3]。不少人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就是对以后想创业的人有用,大多数的大学生心中都想着“我”又不想创业,就不选学这个创新创业的课程了,因此,也就不会产生重要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认知,更不会有创新创业精神的产生。虽然许多高校里都设有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平台,但是他们中许多人也只是怀着一种好奇心、新鲜劲去进行一些类似倒卖物品的小生意等实践活动,心里很少有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精神的概念,所以很多人最后无法长久坚持。
其实培养创新创业意识的目标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成功的创业者,毕竟要成为成功的创业者还需要一些其他各方面因素,而是为让学生拥有创新创业的思想,培养出创新创业的兴趣,学到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然后才能适应当今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和严峻的就业形势[4]。大学生自己要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创新创业意识(包括创新创业精神和认知),最为关键的是要将创新创业意识内化于心,然后才能有后面的创新创业的坚持、就业问题的解决和青春梦想的实现。
当代大学生如何将创新创业意识内化于心?笔者认为,首先,要利用各种途径,比如书籍、讲座等多了解创新创业的知识、政策及成功案例,逐渐地激发对创新创业的兴趣;其次,要从生活小事、细节去观察,提升对创新创业的敏感度[5];再次,要加强对市场的分析能力和辨识能力,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和在课外多向老师和创业成功者吸取经验;最后,要试着将创新创业意识作为自己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形成一个思维习惯。如果大学生缺乏这样的意识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淡薄,仅仅依靠外界的力量来向其灌输创新创业的知识是没有用的。事实上,就算其不去创业,在就业中若遇到新问题和新事物,也需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方法去解决的,别人也无法替代他[6]。
相对于欧美等其他发达国家,由于创新创业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创新创业实践教学师资不足是目前各大高校不争的事实[7]。许多教师专业知识很丰富但对创新创业没有什么理论、更没有什么经验可讲。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为教育机构的高校要提升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硬件实力,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上,只在课表上呈现有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而实质上该课程的有效实施却需要经验丰富的老师。另外,对创新创业教育普遍缺乏考核的标准,因此导致在创新创业教育上老师敷衍、学生无所谓的现象。可见提升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硬实力迫在眉睫,它直接关系到整个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关系到创新创业教育是否真正地在培养当代创新创业人才上发挥重要作用。那么高校该怎样才能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硬实力,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
首先,高校及高校教师要逐步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正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并寻找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途径和教育方法。其次,不妨鼓励和支持教师也创业,这样在实践中可以更有效地教授和指导学生创新创业的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发现创新创业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另外,高校要在人才培养计划里安排创新创业理论基础课程作为必修课程,不再以公选课形式出现,让学生在态度上改变和重视创新创业的课程,培养创新创业意识。像那种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等实训店形式的创业平台对于一些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能起到较好的实践作用,因为这种实训店型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是与经济管理类专业比较对口,而对于一些理工科类的学生,比如机械与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就不能仅限于这种形式了,而应该让他们在大学期间多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去实习和见习,才能够更好地把专业知识学扎实,以学促创,以创推业。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该多样化,既要有课堂理论讲授,也要有带学生到企业身临其境的实践教学,还要有企业成功人士和社会专家的讲座,还可以是高年级同学成功创业的现身说法。
有了良好的教学方法,还需有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保障,若没有评价考核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吹嘘得再冠冕堂皇,也是噱头。现在校企合作,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企业实践机会,已是不少高校都在努力的事情[8]。例如宿州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就已与宿马工业园区的安徽金马泽尔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安徽车桥厂、龙华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同创公司等科技企业达成了合作意向,努力开创校企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但是,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校期间很难有去企业进行创新创业实践的机会,虽然在临近毕业时有些高校会安排学生到工厂一线实践,但是这些实践经验太过于片面和短暂,缺乏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创新创业教育关键是在于实践,实践中出创新,而非理论和实践割开。学校必须要有一套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才能在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中时刻普及创新创业知识,使大学生牢固树立创新创业意识。
笔者认为,不管是在校的还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只要他们创业,社会就应该给予他们足够发挥才能的空间,并给予足够的支持和帮助,消除他们的顾虑,解决他们创业过程中遇到的难处[9]。社会这个范畴包括政府、社区等层面。政府可以给那些创业的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创业补助、可视具体情形适当延长补助的年限等。而社区可适当针对本社区的大学生创业提供平台或其他方便,家庭的其他成员和生活中的朋友对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要多支持,多鼓励,等等。从社会的不同层次营造出一种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才能更有效、更有保障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耐挫力和适应能力。
虽然目前现实中创新创业教育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但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创新创业机会,恰当有效地整合有限的创新创业资源的能力。创新创业教育不是高校一方的事情,它离不开多方面的力量。课堂教学和课外培养双环节都要从高校教育、大学生自身学习、社会等各个方面充分调动资源来帮助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做到在实践中有效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必须要在教育的各个阶段持续不断地贯穿创新创业意识的培养。让新一代的大学生都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达到“以教育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目的。
[1] 程美东, 张学成. 当前 “中国梦” 研究评述[J].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13 (2): 58-65.
[2] 韩孟洁. 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考和实践[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5): 105-108.
[3] 胡桃, 沈莉. 国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对我国高校的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2):91-94.
[4] 王庆涛. 基于 “ADDIE 互联网+” 模型的创新创业教学理论体系研究[J]. 科技视界, 2016(24): 35-35.
[5] 贾继文,诸葛玉平.学分制改革与新型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以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为例[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6,18(2):34-39
[6] 游艺.江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文化特点刍议[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259-262.
[7] 陈岗, 胡亮, 高淑贞, 等. 综合性大学本科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与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 2013(11): 76-77.
[8] 彭远菊, 熊昌云, 崔文锐, 等. 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6, 7(5): 86-88.
[9] 曹扬, 邹云龙. 创业教育与就业教育, 创新教育的关系辨析[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2):199-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