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雅姝 彭军
【摘 要】通识教育现在被各个高校普遍提及,什么是通识教育,却没有统一答案。民办高校有自身的一些特点,如何在民办高校开展通识教育,本文提出从教师、课程设置、大学生社团活动几方面进行思考。
【关键词】民办高校;通识教育;思考
1 什么是通识教育
很多资料都讲到,通识教育最早可以追述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中国古代的《中庸》里,也有关于通学的主张。经过漫长的发展,通识教育在国内外形成一个普遍共识: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中的一部分。但是关于通识教育的内涵,依然没有统一的、得到公认的描述。
本人认为,“通识”简单的理解,就是都需要知道的。“通识教育”可以理解为需要知道的教育。需要知道什么,要结合个体的不同特征和实际需求,也要结合社会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更要结合个体对思想、道德、修养各方面的诉求。有些高校会把通识教育简单归入“两课”,认为思政类课程的设置就是国家为了普及通识教育,这种认识是错误的;有些高校把它通识教育归入人文教育类,注重人文修养的培养和提高,事实上只有文化没有科学,对于一个完整的大学生来说也是不足的;绝大多数高校在开设通识教育时,是通过具体化的课程体现的,学过的人都知道,课本教会我们的,只是一部分,有些知识没有具象到教材,而且學生对教材普遍存在排斥心理。
结合上述情况,本人认为通识教育可以理解为:各高校结合社会需要和学生个体特征不同,通过课堂教学、团体活动、社会参与等方式所接受的有助于个人全面发展的教育。
2 民办高校的特点
从1999年扩招到现在,民办高校从开始作为公办院校办学资源的补充,到现在独挑大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发展到今天,民办院校的自身特点也有变化。
2.1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民办院校在最初发展中,民办院校由于资金、办学场地、师资等原因的限制,规模普遍偏小。随着政府对民办院校办学的支持,院校本身的多方努力,现在民办院校的在校人数明显增加,一些办学稍久的院校,在校人数普遍在万人以上。大部分民办院校在近年的发展中,逐步扩大校区或者新建校区甚至超过公办院校。
2.2 学生质量有一定变化
从大的方向来说,社会进步,各类信息和元素对于每一个学生都有影响,所以学生的质量变化是必然的,如现在的学生对知识的诉求,已经不是单从课本、课堂、老师那里取得的,网络成了另一个非常大的资源库。民办院校的学生从来源上说,普遍是在高考时分数较低的学生,并且由于各种因素,有一些的个人素质也存在一些问题,整体形成了智商不差、情商不低、不想努力、只想睡觉的局面。现在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失业的常态化,民办院校的很多学生在自主创业方面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但却存在忽视理论学习的现象。部分民办高校的在校学生成绩也不是简单的高考末尾淘汰生,所以学生在理论知识储备方面的质量有所增加,但不是多数。相对于公办院校,民办院校的生源状况依然堪忧。
2.3 师资方面存在困难
“你们学校有编制没?”,成为很多来高校应聘的求职者会问到的问题。民办高校没有编制。在体制不能改变的情况下,能不能用优厚的待遇留住人才,成为民办高校普遍的问题。因为民办院校的资金来源渠道较少,在没有扩大招生规模、又要保证学校正常运作的情况下,教师的待遇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而且很多高校毕业生来民办院校的目的,是为了练手,民办院校成为一些人的跳板。如果没有稳定的师资力量,没有让教师留下来的条件,有些教师就会出现消极怠工的现象。在教师自身没有做到的情况下,很难要求学生有进步,进而影响到整体的发展。
2.4 课程设置注重实用性
民办院校是以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为主,在课程设置方面也是以专业课程为主,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较少。又因为缺少完善的选课体系,大多数民办高校只开设了公共必修课,也是以实用性为主。就出现了民办院校文科少,理工科多。而且文科生有文化没知识,理工科有知识没文化的现象,整体看,没有全面的通识教育,“营养不良”成为常态。
3 如何在民办院校开展通识教育
结合上述内容,如何在民办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本人认为不能盲目跟随公办院校或是国外院校,毕竟学校和学生的个体情况不同,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
3.1 从教师方面考虑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韩愈在唐朝晚期就告诉每一个为师者的。教师承载者学高为师、德高为范的楷模角色,所以在对学生教育之前,先要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师在信息传达过程中要以正能量为主,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时要正确引导。如果一个老师被学生问到热点问题的回答是“我不知道”,学生会认为这个老师在回避问题;如果一个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总是以消极的内容为主,学生也会潜意默化地收到影响,产生消极的观念,只看到社会消极的一面。所以,教师的观点不见得可以改变学生的认识,但是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本人认为,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也不能松懈。
3.2 从课程设置方面考虑
民办院校的课程设置以应用性为主,为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在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方面,稍显不足。从各民办高校的开课情况看,《应用文写作》、《办公室工作实务》、《英语》、《计算机基础》、“两课”基本为公共必开课程,其他为专业课程。公共课的设置是从普遍适应为主的,没有体现出独特性,在通识教育的展现方面,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以开发。如增加选修课,从文学、艺术、计算、科学、自然等多方面选择,在师资有限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慕课平台,既体现了课程设置的丰富性,也丰富了学生的日常学习,更体现了对学生的全方位的培养。
3.3 从学校的学生活动着手
大学生社团是大学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大学生和社会接触的重要渠道之一。各个社团发挥本身的作用,带动本社团的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自己。学校也可以组织各种大型活动,如江西应用科技学院每年会举行“扬帆启航”、“春暖应科院”两场大型晚会,调动学生的参与性。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或学校活动过程中,与其他同学或同事形成密切合作,对参与对象形成直观认识。本人认为,这种收获比起课本知识更直接,更能影响到学生。
总之,本人认为通识教育不仅是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谆谆教诲,也不止是从教材上煞费苦心,要从教师、课程设置、学生日常活动各方面来体现通识教育。知识文化来与源于生活,要从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渗透通识教育。
【参考文献】
[1]易洁.我国通识教育面临的困境和对策[J].科技信息,2011.
[2]黎龙.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建设面临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市场,2015.
[3]谭永春.关于通识教育课程设置的几点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6.
[责任编辑:田吉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