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建
众所周知,历史,就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经历的一些重要事情的记录。因此,历史自然应该主要是以时间作为主要线索的。从2003年开始,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中国历史》推广到全国大部分地区,这一版本既有继承、也有创新,从体例结构、知识内容等方面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它顺应改革发展的潮流,从符合广大师生的需求出发,采用课题体结构,每课基本上由以下几个部分组成:导入框、课文、阅读课文、文献资料、图表、动脑筋、注释和注音、练一练、活动与探究、自由阅读卡组成,形式更丰富。在装帧设计上,彩色印刷,图文并茂,画面清晰。但是,在多年的歷史教学中,本人经过实践操作,发现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中也存在值得商榷的地方。
一、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九课《改革开放》
本课的内容顾名思义,主要讲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包括在农村的改革:主要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对城市的改革:主要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对外开放包括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人教版教材的安排是这样的: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3.国有企业的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是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的;对外开放,建立经济特区是从1980年开始的,开放沿海城市是从1984年开始的;而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从1985年起步的。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虽然大多数一线老师都能感觉到本课的内容是以时间为线索的,但是这样的教材安排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按照逻辑体系建构知识框架。因此,不少一线教师认为本课的内容安排有些零乱。如果按照对课文标题的理解,将本课内容进行适当调整,将原先的时间顺序改为逻辑顺序:第一部分专门讲述对内改革,第二部分专门讲述对外开放。在这样的调整之下,也更有利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了。
二、九年级下册第七课《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根据教材内容,本课主要讲述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过程以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影响。本课涉及世界各国对法西斯国家侵略进行抵抗的方式的转变:从单一作战到联合抵抗以及法西斯集团由胜转败的过程。主要讲述了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雅尔塔会议的召开,国际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人教版教材安排的顺序是这样的:先讲述抵抗法西斯侵略方式转变的两个重要史实: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和雅尔塔会议的召开,然后再具体阐述战争取得胜利的过程。从逻辑上来讲,这样更符合认知规律,更能让一线历史教师对本课内容进行理解和实际操作。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将教材顺序稍作调整,改为以时间先后为线索,变为1942年1月1日,国际反法西斯联盟成立;1942年7月—1943年2月,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也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1944年6月6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1945年2月,雅尔塔会议;1945年5月,苏军攻克柏林,二战欧洲战争结束;1945年8月—9月,日本法西斯战败投降,二战彻底结束。编者其实完全可以将按逻辑顺序整理教材内容的任务留给一线教师,在学生已经对教材熟悉和掌握的基础上完成,在对这段历史已经有了一个系统的学习和较为全面的认识后,再进行专题的梳理和归纳,这样一定更有利于培养他们总结概括和知识迁移能力,更有水到渠成的效果。
以上是本人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的关于历史教材中值得商榷的两课内容的编排问题。诚然,教材的编者之所以这样安排肯定有他们的道理,也许他们将更大的空间留给了一线教师。但是笔者认为在编辑教材时不必拘泥于一种风格,而应该根据教学内容灵活安排。在“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新形势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把学生摆在至关重要的位置,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只要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教师多做点儿事情不算什么,更何况教师还是课堂的主导呢?所以,编者完全有理由相信一线教师有能力将教材进行重组和梳理,更好地服务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