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曙光+罗万周
摘要:对不同坡位的藜蒴(Castanopsis fissa)人工林进行了生长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坡位的藜蒴林胸径均值、树高均值和单株材积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下坡位的胸径均值为5.22 cm,树高均值为6.22 m,单株材积均值为0.0110 m3;中坡位分别比下坡位减少3.09%、6.31%和9.32%;上坡位分别比下坡位减少12.29%、12.03%和25.95%;下坡位的各生长因子均值大于中坡位,中坡位大于上坡位;下坡位生长表现最好,中坡位较好,上坡位最差。
关键词:藜蒴;坡位;差异
中图分类号:S792.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3009402
1引言
藜蒴(Castanopsis fissa)别称闽粤栲,常绿乔木,壳斗科栲属,是山地丘陵林地更新的先锋树种,具有喜光、适应性强、繁殖及萌芽力强、耐贫瘠、速生等生长特性;主要分布于江西、广东、福建、湖南等地区;该树种是营造水土保持林与水源涵养林的优势树种,其落叶枯枝分解快,可较好地改良土壤且加工用途较广,也是一种良好的造纸原料树种,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近些年藜蒴的推广种植面积越来越大。
本研究分析了不同坡位条件对藜蒴人工林的生长差异影响,旨在为藜蒴人工林营造林的林地选择和经营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2材料与方法
2.1样地概况
藜蒴人工林营造时间为2009年,位于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茶阳镇,属于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水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9.9~21.1 ℃,坡度约35°,土壤以酸红壤为主,土层深度55~110 cm。
2.2试验方法
2013年12月分别在藜蒴人工林上坡、中坡与下坡各设置3个15 m×15 m的样地,并在各个样地内分别进行每木检尺,测量并记录样地内各株藜蒴单株的胸径和树高[9]。
2.3数据计算与处理
选用Excel软件与SPSS20.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处理。藜蒴人工林的单株材积计算公式如下:
V=0.601228×10-4×D1.8755×H0.98496
公式中V为单株材积,D、H分别为胸径与树高。
3结果与分析
3.1不同坡位的藜蒴林胸径均值差异分析
由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可得:下坡位的藜蒴林胸径均值与中坡位的差异不显著,下坡位与中坡位的藜蒴林胸径均值与上坡位的差异显著。
藜蒴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胸径均值下坡位生长表现最好,中坡位较好,上坡位最差,整体呈现随着坡位的上升而下降的变化规律。胸径均值在下坡位是5.22 cm,在中坡位和上坡位分别是5.05 cm和4.57 cm,与下坡位相比分别减少3.09%和12.29%。
3.2不同坡位的藜蒴林树高均值差异分析
由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可得:不同坡位之间的藜蒴林树高均值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藜蒴林在不同坡位之间的树高均值下坡位生长表现最好,中坡位较好,上坡位最差,整体呈现随着坡位的上升而下降的变化规律。树高均值在下坡位是6.22 m,在中坡位和上坡位分别是5.83 m和5.47 m,与下坡位相比分别减少6.31%和12.03%。
3.3不同坡位的藜蒴林单株材积均值差异分析
由方差分析与多重比较可得:不同坡位之间的藜蒴林单株材积均值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
藜蒴林在不同坡位的单株材积均值表明:下坡位生长表现最佳,中坡位较好,上坡位最差,整体呈现随着坡位的上升而下降的变化规律。单株材积均值在下坡位是0.0110 m3,在中坡位和上坡位分别是0.0100 m3和0.0082 m3,与下坡位相比分别减少9.32%和25.95%。
林地在下坡位具有较高的土壤肥力,与较好的水分条件,且随着坡位的升高,水分与土壤肥力情况逐渐变差,由于土壤养分及水分从上坡位往下坡位流动并积累,因此下坡位的人工林生长表现较好,林相也较好,但上坡位与下坡位的人工林则长势较差。
2017年2月绿色科技第3期
戴曙光,等:不同坡位藜蒴人工林的生长差异分析资源与产业
4结论与讨论
不同坡位的藜蒴林胸径均值、树高均值和单株材积均值均存在显著差异,总体呈现出下坡位的人工林生长表现最好,中坡位较好,而上坡位最差,胸径均值、树高均值与单株材积均值三个因子皆随坡位的下降而增大。本研究结果与刘帅成等、黄钦忠等相关学者对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福建柏(Phoebe bournei(Hemsl.) Yang)在不同坡位的生长表现差异研究结果相一致。由于下坡位积累较多来自于上坡位与中坡位往下流的土壤养分及水分,因此下坡位具有较高的土壤养分及水分含量,因而土壤肥力较强,而中、上坡位的土壤养分及水分含量则较差,因此下坡位的林分总体生长优于中、上坡位。
坡位对人工林的生长具有较大的影响,可为林业行业营造人工用材林与培育生态公益林提供基础参考资料。因此,在人工林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重视并加大力度开展坡位对各种人工林的生长影响研究,从而获取更多的基礎资料。本研究仅从坡位单因素开展其对藜蒴林生长的影响分析,结果比较局限,今后应开展坡向、光照及气候等多种因子对人工林生长的影响研究,从而可为人工林营造过程中林地选择与森林经营管理提供更完善的参考指导依据。
参考文献:
[1]蒋竹荣,陈流保.藜蒴大面积人工造林技术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06,22(2):105~107.
[2]薛立,李燕,屈明.火力楠、荷木和藜蒴林的土壤特性及涵养水源的研究[J].应用生态学报,2005(9):45~49.
[3]何波祥,连辉明.藜蒴扦插繁殖试验研究[J].广东林业科技,2004,20(3):34~36.
[4]张忠义,张凌宏,颜立红.黧蒴栲引种调查报告[J].湖南林业科技,2002(1):73.
[5]詹大欢,许耀辉.藜蒴等5个乡土阔叶树种早期生长情况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04,20(3):39~41.
[6]广东省林业局,广东省林业调查规划院.广东省森林资源调查常用数表[R].广州:广东省林业局,2009.
[7]蔡飞,宋永昌.武夷山木荷种群结构和动态的研究[J].植物生态学报,1997,21(2):138~148.
[8]王希华,严晓,闫恩荣,等.天童几种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在砍伐后萌枝更新的初步研究[J].武汉植物学研究,2004,22(1):52~57.
[9]黄钦忠.不同坡位8年生厚朴人工林生物量分配格局[J].江西林业科技,2010,13(6):16~18.
[10]刘帅成,李志辉,李艳,等.不同坡位对福建柏生长影响的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4,34(12):52~55.
[11]李大聪.相同立地条件下枫香与藜蒴生长差异分析[J].绿色科技,2016(7).
[12]陈清禄.提高藜蒴造林成效的措施研究[J].绿色科技,2012(5).
[13]张宋英.种速生阔叶树种生长比较及造林效果分析[J].绿色科技,2011(7).
[14]王运昌,谢金兰,饶卫芳.提高藜蒴造林成效的措施[J].农技服务,2008(9).
[15]汪迎利,何波祥.广东省藜蒴研究进展[J].广东林业科技,2006(2).
[16]邓洁英,林绪平.藜蒴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技术探讨[J].广东林业科技,2006(2).
[17]彭劲明,王铧之,郭星.疏残林地割带套种藜蒴栲技术[J].广东林业科技,2009(2).
[18]蒋竹荣,陈流保.藜蒴大面积人工造林技术初报[J].广东林业科技,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