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对策探讨

2017-03-14 16:10张显栋
科教导刊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风建设高校对策

张显栋

摘 要 学风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建设的好坏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培养质量。良好的学风是激励学生奋发向上、努力成才的无形而强大的精神力量,是保证和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条件。要努力构建加强制度建设、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加强新生专业教育、营造浓厚氛围、精准帮扶学生学业、发挥优秀骨干示范作用六位一体的学风建设体系。

关键词 高校 学风建设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01.011

1 以制度建设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

成立学校学风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对全校学风建设承担“第一责任”。列出责任清单,细化学风教育、预防、监督、惩治等各项分工,明确学风建设领导机构、各成员单位及科研单位在学风建设中的主体责任,建立全方位的学术诚信体系。制定学风建设实施细则、学生违纪处分条例、学生学籍管理规定,修订学生手册、优良班风建设达标办法、学生学习纪律和宿舍网络管理条例等文件。出台进一步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学位论文检测系统使用管理办法等文件,将学风建设纳入研究生教育改革整体推进。在各单位班子考核中,将学风建设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实行问责制。将学术诚信纳入教师和科研人员年度考核,建立科研学术诚信档案。制定任课教师课堂教学工作规范,明确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全面推行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以优良教风引领学风;修订和完善辅导员、班主任工作条例,强化辅导员、班主任在学风建设中的职责要求,围绕学风建设抓好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学生会、大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学生党员工作站等组织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学生在学风建设中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带头作用。

2 以开展学术诚信教育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

坚持把教育作为加强学风和学术道德建设的基础,通过定期开展相关宣讲会,增强师生的诚信自律意识。加强学风建设氛围营造,利用多种渠道大力宣传学术诚信,引导师生树立求真务实、踏实做事的良好学风。充分发挥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作用,用严谨治学的精神感染学生。开展“学术道德不端案例警示展暨承诺签名仪式”,并在网络上进行展示。运用近年来国内外典型学术不端的反面案例,开展警示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学术规范、坚定学术诚信。邀请知名教授与青年学子共话学术道德与人生发展,共同探讨研究生时代的立德立志及学术成才之路,为学生讲解学术腐败根源及危害。作为入学教育重要内容,通过专题讲座、播放宣传片、学生年级会、主题班会等进行学风建设宣传,学生认真学习“学术诚信承诺书”并电子签名。做好学风建设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开设科学道德、科学思想和方法教育课,编写有关学风建设的学生廉洁教育读本,在“思想道德修养”“自然辩证法”等课中安排学风教育。成立学习纪律督察组和检查组,由各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督导专家和学生干部组成,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论文选题和答辩、导师指导等环节进行监督、检查和评估。

3 以新生专业教育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

(1)突出教授班主任队伍主导,专家团队引导优良学风。聘请专业教授、博士教师组成新生班主任团队,负责各专业新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教授作为团队负责人,除积极参与班级管理外,还需经常组织团队成员就班主任工作进行研讨。各班主任工作的重心要放在加强学风建设上,要增进与学生的学习交流,关注学生学习需求,善于对学生进行分类指导。

(2)强化学生队伍主体意识,激励自主形成优良学风。在迎新工作中注重强化学生的学风主体意识,在迎新宣传单上加印如何成为“学霸”及大学学习建议等板块,各学院召开迎新宣讲会,把学风建设活动的有关要求和实施意见传达到每个学生。建立学生干部学风建设巡查制度,抓好课堂、晚自习等学习环节。广泛开展“优秀学生面对面”座谈会、交流会,邀请研究生支教团成员、国家奖学金获得者、省级先进班级班干部给新生介绍学习方法、交流学习经验,让会学习、爱学习的理念深入人心。

(3)发挥 “三支队伍”指导作用,良好教风带动优良学风。切实发挥任课教师、学生家长和学生干部“三支队伍”指导作用。每位教师给新生上好“第一课”,严格实施巡课制度。教师要通过良好教风带动学风,要求自觉提前到达课堂,课前课后与学生加强交流,课堂充分展示教师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扎实的学识素养。各学院利用新生报到机会,召开新生家长会,在学生思想教育、诚信学习、请假制度、专业实践等方面加强沟通,家长与老师就如何加强家校联系进行深入交流,形成家校協同育人的良好培养模式。选拔一批专业成绩好、思想素质佳的老生担任新生副班主任,为新生做好榜样,督促新生自主学习。

4 以营造浓厚氛围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

一是搭建平台,营造氛围。通过举办“书香校园,悦读人生”大学生读书节、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艺术文化节等校园文化品牌活动,营造高品位校园文化氛围,努力提升广大学生探索求知的思想境界;组织学风优良、成绩突出的先进班集体等“明星集体”和国家奖学金获奖学生“校园之星”举办巡回报告会,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模范示范作用,引领全校学生形成刻苦、勤奋、上进的学习风气,在全校营造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贯彻“学而优则用,学而优则创”办学理念,大力开展教学实践活动、创新创业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鼓励和支持学生学用结合、学以致用,形成“真学、真懂、真用”的良好学风。

二是选树先进典型,示范引领优良学风。开展“年度十大教材”“学生年度十大学术新成果”等评比,激发学术兴趣,尊重学术创造,培育严谨治学的优良学风。组织开展“十佳大学生”等评选活动,宣传优秀学生、先进教职员工的感人事迹,倡导求是创新的校风。结合师生喜爱的文化元素,弘扬学术楷模的正能量,营造良好学术文化氛围。

三是完善评奖评优机制,充分发挥激励导向作用。通过不断完善评奖评优工作体制,充分利用奖学金申报答辩会、表彰大会、先进事迹宣讲会、橱窗展示、经验交流等评定和宣传工作,加强宣传力度,扩大辐射范围,增强激励和引导作用。

5 以精准帮扶学生学业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

(1)整合校内外资源,共助学业发展。针对学生个性问题,开展“专家面对面”学业咨询,根据每月搜集的学生咨询问题等信息,从学校优秀教师、教务管理人员、学生工作者等组成的专家库中,邀请相应咨询专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咨询。针对学生共性问题,开展“学业大家谈”专题讲座,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就大学学习规律、学习策略和方法进行集中讲座,包括“大学学习规律与学生学业发展”、“如何学好大学数学”、“如何管理时间”等。针对学生学习特点,开展“学霸天天见”朋辈辅导,中心每学期组织优秀学生志愿者定时定点开展英语、数学等朋辈辅导,以推动同学之间学习方法、学习经验的传递。

(2)聚焦个性需求,提供分类指导。对于基础薄弱、信心不足的学生,以方法夯实学习基础,重点通过学习信心重塑、学习方法指导、优秀教师帮扶等方法,帮助学生胜任难度较大的课程学习。对于学力薄弱的学生,重点通过中心教师心理支持、任课教师课堂关注、学习进度定期反馈等措施,帮助学生集中精力安心学习。对于目标不清、学习动力不足的学生,以规划引领发展动力,着力帮助其发现学习兴趣、制定学业规划、明确学习目标等,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

(3)建立联动机制,助力学生成长。建立预警与帮扶联动机制,中心针对学生情况,在教务管理工作基础上,提供系统性、个性化精准帮扶。建立心理与学业协同机制,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与学业指导中心通力合作,通过学业进步助推心理健康,通过心理援助促进学业发展。建立中心与辅导员沟通合作机制,在学业问题诊断、帮扶方案制定、学习状态监督、学习效果反馈等环节,加强沟通与合作,形成学业困难学生的帮扶合力。

6 以发挥优秀骨干示范作用为抓手,促进学风建设

在学风建设中要注重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等学生骨干群体在组织上的凝聚作用,作风上的表率作用和学习上的榜样作用。一是形象示范促进学风。倡导广大优秀学生骨干争做优良学风的宣传者、推动者和捍卫者,在学风建设中做到“五带头”,即带头立志成才、带头努力学习、带头服务师生、带头遵纪守法、带头弘扬正气,以学风上的群体优秀形象,带动周围同学形成“从众从优”的积极效应。二是岗位实践带动学风。以“携手同行,服务成长”为目标,通过设定党员班级责任区、宿舍责任区、帮扶责任区,开展“一名党员联系一个班级”、“一名党员负责一个宿舍”、“一名党员帮扶一名同学”的“1+1+1”活动;建立“学风督察先锋队”检查早晚自习,实施党员宿舍争创“免检宿舍”活动,以岗位示范带动优良学风的形成。三是机制推动塑造学风。以学生干部选拔、考核、评比作为学风建设的突破口,通过制定《学生干部选拔、考核办法》、《优秀学生干部评比办法》等制度,将学风状况作为选拔、考核、评比的重要因素;同时,通过建立学情摸排机制和谈话劝退机制,定期对学生骨干学习成绩进行公示,维护学生干部优秀群体的形象。

参考文献

[1] 孟丽.提高高校学风建设质量的思考[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11(6).

[2] 朱青山.浅谈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学風建设[J].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4(2).

[3] 吴正浩,朱文文.高校学风建设的现状与对策思考[J].文教资料,2008(10).

[4] 杨妙春,王宏.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探索,2009(6).

猜你喜欢
学风建设高校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途径
浅议武夷学院“无手机课堂”学风建设活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