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丽
这个学期,我担任了三年级思品课教师。三年一班的学生中男孩子很多,他们聪明淘气,上课特别爱说话。如果老师不允许,他们就憋着嘴,高高地举着小手,好像对老师说:如果不让我发言,我就不把手放下。看着他们可爱的样子,我只能一次又一次打断讲课的思路,耐着性子听他们说着稀奇古怪的想法。我惊讶于他们的表达欲望和想象力。就在我对这些刚刚接触的孩子感觉比较新奇的时候,他们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奇。
这天上课之前,我例行检查上一节课的课外作业——“护生鸡蛋”活动。这个活动的内容是要求学生带一个生鸡蛋到学校一天。通过对鸡蛋的精心呵护,让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照顾的艰辛。学生纷纷给我汇报自己“护生鸡蛋”的过程。有的说自己是如何用心保护鸡蛋的;有的说自己的鸡蛋碎掉的过程;有的谈自己感受。这时,一个坐在班级前面角落的男孩子举起了手。这个孩子叫然然,我已经关注他好几天了。我发现他坐的位置很特殊,表现也与别的孩子与众不同。他在思品课上从来都找不到书,每次别的学生都已经认真听课了,他还在桌堂里不停翻找。这次我看他举手了,赶紧叫他发言。前面说的与别的孩子都差不多。后来我问他:“你的鸡蛋在哪里呢?”他回答说:“我的鸡蛋变成小鸡了。”我一听,大惊失色,根据常识晒了两天的鸡蛋是不可能孵化出小鸡的。可他一口咬定他的鸡蛋已经孵化出小鸡,并且绘声绘色地描述小鸡的样子。学生听了并没有像我这样吃惊,反而纷纷举手告诉我,他们的鸡蛋也都孵出了小鸡。我深知他们说的是不可能的,很不理解学生的表现。但我并没有马上给学生做出这个断定,万一有我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呢?
第二堂思品课之前,我在电脑上详细搜索了有关鸡蛋孵化小鸡的知识,并在上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解了这方面的知识。小鸡孵化的必备条件是:受精的鸡蛋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下,经过21天才可以孵化出小鸡。学生在听了我的讲解后,都不再坚持说自己的鸡蛋变成小鸡了。这节课,我没有讲原本设计好的教学内容,而是播放了一段《匹诺曹》的动画片段。之后我问学生:“谁知道我为什么放这段动画片?”学生也很聪明,纷纷发言表示:匹诺曹爱撒谎,不是好孩子。他们不喜欢匹诺曹,不会向他学。
课后,我把然然叫到办公室,和他谈了很久。从他的父母,到他的爱好。我表扬了他愿意和老师交流、希望引起老师重视的上进心,同时表示不希望他和全班同学再给老师讲这种毫无根据的“笑话”,老师最喜欢的是上课认真、不说谎话的孩子。
为什么学生敢于并乐于说这样的谎呢?
有位心理学家曾说过:说谎是人的本能。说谎在现实生活中是相当普遍的,它并不像人们所说得那样可怕,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学生说谎的心理原因有很多,有的是为了自我满足、自我保护,有的是为了逗乐、从众或者习惯心理。而然然是为了什么呢?据我了解,这个孩子家庭教育环境较差,父母为人粗暴,孩子经常撒谎、偷钱,不爱学习。这学期我来上思品课,学生都很兴奋,都想在我的课堂上表现一下。为了引起我和全班学生的注意,他主动举手发言,并编造鸡蛋已经孵出小鸡的谎言。而其他学生呢?一部分孩子具有从众心理,看到我对然然的话表现得那么惊讶,也想博得老师的特殊關注,也就顺着说了。他们丝毫没有感觉到毫无根据的乱说不是可爱,而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孩子撒谎的本意不一定都是坏的,然而一个孩子若只能靠撒谎才能博得老师的“青睐”,那孩子和老师都是悲哀的。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对学生多一点耐心,多一些爱心,多一份信心。换一种角度思考问题,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不是会更快达成呢?
编辑∕于金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