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乐 风
2017年中国连锁零售业发展预测
文/乐 风
不知不觉间,7年已经过去了。这7年间,零售企业从懵懂学步到成长为翩翩少年,再到青壮年。这7年间,零售行业发生了很大变化,不断有企业消失,又有新的企业崛起。随着未来不可预知的事件和力量越来越大,零售行业发展的轨迹和方向也越来越难以预测和判断。头再做一遍。但仅靠勤劳和努力的时代已经远去,传统经济时代的模式也已经或正在走进历史,如果企业还停留在工业思维的生意模式,结局只有一个:死去——快速死去,或者在一番徒劳的挣扎后死去。
创新很重要,技术很重要,大数据很重要,体验很重要,VR也很重要,是的,每一项都非常重要。但是,先别说什么新零售和旧零售,售卖方式有新旧之分,零售没有,零售归根到底都是流通、商品、服务与效率几方面的竞争,从未改变。中国零售业在未来要想真正涅槃重生,惟有先解决固有的落后的思维属性问题后再谈。
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头再做一遍――这是前段时间水木然撰写的一篇火爆网络的文章,他在文章中说:当别人都意识到危险的时候,你一定要看到机会。
不破除思维方式上的桎梏,你的未来就一定是冰冷的。说的再大胆一点,中国商业和经济的未来,不一定会再属于目前的这些企业家,而应该会属于那些未来的“创”业家。
中国经济新常态,相信大家已经足然而,当站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的小米在一年之间市值跌至谷底,由去年的450亿美元断崖式下跌到40亿美元,不足十分之一,你还认为,中国目前的商业模式还会一成不变吗?
小米的模式对很多人和企业来说已经高不可攀了,如果它都不行,那众多不如小米的企业究竟怎样才能有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的确,中国所有的生意都值得从够了解了,但零售业的新常态呢?
3年了,如果你还在幻想零售业仍能有以前高增长的美好时光,我只能深表遗憾。
我们不妨来看几组数字,1979~2015年消费品市场的增速为年均15.3%;2006年~2015年,增速为年均16%,是不是感觉还非常不错?请接着看,从2006~2010年,消费品年均以14.3%的速度增长(名义增长为18.1%),而从2011年-2015年,年均实际增长已经回落到11.3%(名义增长为13.9%),2014年和2015年,实际增速只能是10.9%和10.6%,而2016年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只有10.3%,增速还在下滑。
换句话说,中国零售市场已经进入一个平衡增长时期,或者说这是一个相对已经成熟的市场,未来的年增速可能会回落到10%以下,进入个位数阶段,而且这很可能是未来五年、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的持续状况。
不要小瞧这个宏观的增长新常态,对于零售企业而言,只有正确了解行业所处的真实状态,才能正确地规划自己的未来发展战略。否则,你怎样转型和创新,如果方向错了,走的路再多,速度再快,也只能是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网络零售的真实增长情况如何?单纯从一些机构发布的数据来看,有点难以分辨。
中国商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今年1-8月,网络实物零售增速回落趋势明显,实物类商品增长为25.5%,相比上年同期回落10.1个百分点。其中吃、穿、用同比增长30.3%,16.9%和28.5%,分别比去年同期回落11、10.4和10.3个百分点。
但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公布的数据称,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23141.94亿元,相比2015年上半年的16140亿元,同比增长43.4%。2016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4.8%,较2015上半年的11.4%,增长了3.4%。预计2016年将突破15%大关。
应该说,网络零售增长的局面仍然持续,规模继续在扩大。但经济下滑、消费增速的回落也影响到了网络零售的增长速度,再加上前些年的爆炸式增长,网络零售的增速也将逐步回归到正常状态,即高增长阶段可能会在2017年暂时刹车。
实际上,电商的存量市场正在逐步被开发完毕,而更大的增量市场又苦于难寻到突破点,淘宝、京东都面临这个问题。如果未来对电商的监管进一步趋严,线上线下一视同仁,则电商未来的增长速度可能还将放缓。可以这么说,未来电商的增量市场,可能更多靠的是线上线下的深度结合。
这一点,步步高董事长王填的判断是准确的:线上线下将迎来再平衡。
电商高增长放缓,实体零售是不是就可以翻身了?如果从感情倾向来说,我发自内心地希望这是个事实。但现实很残酷,答案是否定的。实体零售面临的困境、挑战、以及未来的增长情况,仍然是不乐观的。
2016年,我们看到从不关店的大润发开始关店,虽然它的关店并不是出于业绩上的原因;我们也看到永旺购物中心开始关店,看到华润万家在全国都有关店,其他的零售企业,无论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无论是连锁百强还是百强之外的,关店都在进行时。当然,关店并不意味着企业不行了,在近几年的市场环境下,关店止损也是明智之举,但近两三年来,此起彼伏的关店,而不是此起彼伏的开店,至少表明了一点:对大多数企业而言,情况不是越来越好,而是越来越不好。
所以,2017年,哪怕电商过得再不好,实体零售也不会迎来根本性的转折,业绩不会大幅增长,甚至还有进一步滑落的可能——这种可能性更大,市场环境不会变得更好,中国经济也不会直线爬升,说得悲观一点,这些与你们是否在上下求索,是否在拼命变革,是否在创新转型,是否大力推进合伙人制度,是否发力小业态等等,都没有关系。
因为市场已经不可能让这个行业的大部分企业都形势大好,只有一小部分真正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模式、并在着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且在当地市场还没有致命竞争对手的这些企业,在恶劣的环境中能有不错的发展。人定胜天这句话可能有道理,但我们要清醒的认识到,人是很难胜天的,就算有,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胜天。
请记住:我们预测的是整个行业,只对行业的整体发展情况负责,每一家企业的情况都不一样,请一定不要对号入座。对企业来说,你需要做的是对照行业的大势,做出最佳的选择。
有零售企业的老总说,以前我们一促销就有人来,现在继续促销,力度比以前还大,但顾客不来的仍然不来。
这是为什么?
连锁是可复制的、标准化,零售也是标准化的,这在此前十多年,似乎都是行业的真理或准则。但当市场骤变,我们会发现,以前所有的经验、标准都失灵了。这几年来,大家也应该感受到了,以往国际零售巨头们奉行的所谓陈列法宝、商品配置、选址秘诀、商圈分析等等,在新的变化面前,好像也并不好用了。
这正好给了零售企业改变的大好机会。以往我们经常说行业千店一面,正是社会经济的全面转型和行业环境的迅速变化,促使零售企业真正进入到个性化的时代。
所谓的个性化,是指中国零售业将进入一个没有固定商业模式、没有固定的业态标准、没有固定动线标准等等所谓的标准化的全新阶段,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天虹商场总经理高书林的观点:中国零售不再有一个标准模板,也不应该倡导整个零售行业都去走向同一个模式或同一种定位。
实际上,已经有不少企业在摸索尝试了,比如诚品、言几又等书店的休闲和餐饮,比如淄博一家文具店中的澳洲牛排店,比如乐语Funtalk门店的电玩体验区与体检区等等,这种混搭式的创新已经不再遵循传统的标准化,而是因时而变、因地制宜,以符合本区域消费人群的需求和提升购物体验、休闲、玩乐为目的,是一种新市场环境下的跨界融合,是未来零售的发展方向。
2017年,我们将更清晰地看到这一点。这将让中国零售业真正进入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在这个阶段,千店一面将是最大的失败,企业一味的模仿和抄袭只会让自己在未来败的更惨。找准自身的定位,找到自身市场的定位,找到自身商业的逻辑,找到未来顾客的需求,摒弃同质化,既不要盲从某一种业态,也不能盲从全渠道,而是把每一个门店做到体验化、娱乐化、细分化、专业化,从而实现自身的个性化,以此来实现突围,让顾客愿意为你买单。
如果两年前,阿里入主银泰、苏宁,京东投资永辉,大家还并没有察觉到太大意义,那么,2016年,沃尔玛入股京东,京东吞并1号店,沃尔玛又战略投资生鲜商超O2O平台新达达,蚂蚁金服入股百胜……是不是感觉到,线上线下企业的合作玩法有点儿不一样了?
电商与实体商业在互斗了几年后发现,谁也灭不了谁,不仅如此,它们竟然还发现,彼此之间未来最大的优势不是自己,而是对方,于是,彼此渗透成为不二之选。
2017年,这一现象或将更加凸显。对实体商业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来说,没有线上业务是不可想象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实体商业想要做好线上业务,难度也是不可想象的。至少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实体商业企业敢说自己的线上业务已经取得成功,或者敢保证说未来一定能成功。而纯电商企业要想单凭自身做好线下渠道也是一个基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此,双方之间以资本这个纽带来进行结合是最佳方式。尽管我们看到,无论是京东投资的永辉,还是阿里入主的银泰或苏宁,双方并没有在深层次融合上做出更多让业界侧目的举措,甚至沃尔玛的入股京东目前也仍然停留在战略投资上,但不可否认,通过几年磨合,一旦时机成熟,它们最有资本也是最能开启线上线下无缝对接的开拓者。
当然,《灵兽传媒》要提醒大家的是,实体商业在强大的电商资本攻势下,应该注意的是尽量避免成为它们的附庸。另外,说一句题外话,我一直认为沃尔玛是中国零售企业最可怕的对手之一,不要认为沃尔玛在中国市场暂时因为业态发展的问题有所颓势,看一看它2016年在中国电商市场上的资本战略,你多少都能感受到,这个老牌零售巨头的实力和野心。
资本的确是一个让人又爱又恨的东西。VC/PE是“嫌贫爱富”的典型代表,连锁零售企业应该是曾经有过从它们的座上宾到台下客的心路历程,当年连锁商业模式风光时,VC/PE趋之若鹜,后来电商冲击实体商业时,VC/PE头也不回地抛弃连锁企业,投入电商怀抱。
但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O2O泡沫的破灭,粉碎了很多资本的梦想,甚至让很多VC/PE哭都找不着地儿,而未来十年,消费升级才是商业的未来,连锁商业将再一次成为VC/PE竞逐的焦点。
从感性上说,我们对VC/PE可以有足够不好的看法,但从理性而言,逐利才是资本的本来面目,实体商业仍然应该敞开怀抱去拥抱VC/PE,不过提醒一下,你们双方最多只能是短暂婚姻,因此,我的看法是,既然如此,那就该“上床”时“上床”,该“分手”时“分手”,大家更多的都是互相利用对方达到价值最大化的关系(这其中包括管理、运营、利润、回报等各方面的价值最大化)。
事实上,实体商业最欠缺的是与资本合作的方式、经验与技巧。就如我在2016年中国零售业发展预测中所言,实体商业最需要的是学习讲好故事并把故事变成现实。因为,互联网企业的流氓模式虽然存在问题,但他们很多做法值得实体零售企业学习。学习互联网企业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吸引投资,如何与资本对接,然后能够拥有用别人(资本)的钱去替别人(消费者)买单的能力。但实体商业要做到一点,不要烧完钱就over了,而是要脚踏实地,既能讲出好故事,还能让好故事变成好现实。
2017年,你们做好准备去对接资本了吗?
这是一个老调年年弹的话题。但没办法,年年弹,却未必年年都有人听进去了。不过,如果你今年还不听,那你失去的可能不仅仅是明年的业绩,而可能是未来的十年。
为什么美国、日本、欧洲,电商并没有给实体商业造成中国这样的冲击?除了消费者更加理性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社区商业和服务的完善与发达。
而在中国,社区商业虽然叫嚣了多年,但实话实说,就算是在一线城市,也还只能是在起步状态,二三线城市就更别说了,要多落后有多落后。甚至可以这么说,中国大部分城市,还没有真正的社区商业。
短板恰好是实体商业未来最大的机会。2017年,越来越多的零售企业将把重心转移社区商业。
然而,大家不要一提到社区商业就只想到便利店、洗衣店,这些未经整合和升级的单一小店,与消费者期待的社区商业有天壤之别。广义上来说,社区商业要能满足居民吃、穿、住、行、医、教、游、娱、财等九大需求。狭义上讲,一个比较成熟的社区商业,至少要能满足四项以上需求。
优秀的社区商业因为与国际接轨的购物环境、有竞争力的商品价格和有足够吸引力的商品品项、有价值的服务,也能迅速将年青一代的消费者牢牢粘住。我们可以说,生鲜传奇、厨鲜生、康品汇、超市发的生活超市等业态,突出国际商业氛围与环境,突出高品质、高性价比、优质服务,定位精准,细分专业,已有了社区商业的基本雏形,这也是它们能很快赢得周边消费者青睐的关键因素。
另外,未来几年中国将进入人口快速老龄化时代,根据中国国务院老龄委的预测,2020年中国60岁以上人口将达2.48亿;2030年超过3亿人;2050年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0%,届时中国将成为世界上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而社区商业是最能辐射老年人口、最方便快捷为这部分消费群体提供服务的渠道与平台。
就如乐城总经理王卫的观点:消费者要的是品质而不是高档,消费者要的是方便而不是电商,消费者要的是价值而不是价格,消费者要的是专业而不是情杯——这都是社区商业恰好能提供的,也是社区商业相较于电商或其他商业形式的优势。因此,实体商业在定位调整、门店整改上,也一定要更多向社区商业倾斜。
在政策的引导下,社区商业必然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从未来的整个城市化的发展来看,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会达到60%到67%,将新出现2万个以上的商业社区。所以,实体商业的领导者们,你们的未来,很可能就在这里。
在2015年对2016年行业发展的预测中,我提出了“满足小众需求才是未来”的观点,一年过去,这个观点在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验证。2017年,这一趋势仍将持续,甚至可以说未来十年,小而美的以满足某一细分需求为主的深度、专业的小业态门店,都将是实体商业一片灰色中的那一抹难得的绿。
大卖场的衰落已经不必赘述,这一现象未来几年只会加速,不会减缓,把宝押在这一业态上的企业是很难有未来的——就算是现在在各地风生水起的实体商业企业也同样如此,不信我们过几年,你且看它。
自从我们三年前开始首倡行业进行业态小型化转型以来,小业态应该已经成为行业竞相转型的方向,我们连续举办了两届在业界深具影响的中国零售业态小型化经营趋势研讨会,引导和号召了上千家企业开始试水这一业态,并有不少企业取得良好成效。至于行业领先的一些企业,如生鲜传奇、厨鲜生、乐大嘴、百果园、良品铺子、鲜丰水果、果多美等企业,更是成为行业纷纷学习与效仿的对象。
还是那句话,越想大而全,越想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越想将所有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顾客全部装到自己门店里来的企业,未来会越不受欢迎。
需要指出的是,小而美的业态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或模式,目前也不能说有非常成熟的、可以高枕无优或能百年长久的案例,每一个已有所成功和正在尝试小业态的企业,都在不断的进化中,我们看到,生鲜会奇已经开了3.0、4.0,厨鲜生一年进化了八次……因此,在确定这一战略转型后,零售企业更多要考虑自身的定位问题,比如是门店做小,品类做精,还是门店虽小,品类做全,抑或是门店变小,品类升级?等等,不同市场需要不同定位,甚至同一区域不同街道都可能完全不一样,这就回到本文前面所讲的,零售业进入的是个性化时代,这个个性化,应该是每时、每地、每店,甚至每一组货柜都充分考虑到“个性化”,这才是小而美的精髓所在。
天猫和京东针对快消领域的厮杀,是2016年零售行业的重头戏之一。2016年8月,被京东收购的1号店高调宣称,要用10个亿补贴消费者来干掉天猫超市。随即,在7月份就启动了“双20亿计划”,即20亿元补贴消费者,20亿元优化供应链的天猫超市,宣布9月1日起到9月9日,在北京、上海两个城市,每天每城进行10万单“订单价对折”——京沪两地的消费者享受了一次中国商超史上最大规模的优惠,因为在超市快消商品领域,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从没有过这样的折扣。
当然,最终的结果是,1号店自然没有也不可能干掉天猫超市。但这意味着,电商在经历了其他领域的血拼之后,开始在快消品领域进入真正的拼刺刀的时刻,也就是“烧钱”大比拼阶段——因为线上商超大战至此已经过了第一阶段,1号店这样的先驱已经基本成了先烈,剩下的只能是巨头之间的对决,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巨头间的对接,除了拼钱,还是拼钱。
电商巨头为何在2016年死磕快消领域?有数据分析,到2020年,中国网上超市市场总体市值将达到约1800亿美元,而目前超市百货的线上渗透率不足7%。而根据尼尔森的数据,2016年线上线下快消品实现6%的综合增长,其中线上增长率高达23%,线下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持平、略有增长。而与此同时,其他领域的增量市场正在迅速萎缩,因此快消品这一尚未被完全攻破的堡垒自然成为他们最垂涎的一块儿肥肉。毫无疑问,2017年,这一线上快消领域的烧钱大战,还会愈演愈烈。这对实体商业的冲击一定会不小,零售企业不要以为可以幸灾乐祸地做看客,别最后是电商打架,实体店遭殃。烧钱大战的最终目的无非两个,一是构建行业壁垒;二是培育消费习惯。要知道,类似3C家电、服装、百货类商品,实体商业已经被电商挤压得有些变态了。而超市这一业态之所以这几年过得还行,就是因为电商并没有太强势地渗透到快消品这一领域。如果快消品这一阵地被阿里和京东攻克,不敢想象,本来就已经疲弱的实体店,鬼才知道还会经历怎样的不堪?
商业行业新势力崛起
马云前不久说,电子商务将被淘汰,阿里巴巴明年将不提电子商务这一说法,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没有电子商务这一说,只有新零售这一说。
他还提出了未来的五个新的发展方向:新零售、新制造、新金融、新技术以及新资源。马云所说的新零售,在他看来是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线下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上去,线上的企业必须走到线下来,线上线下加上现代物流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创造出新的零售。
马云讲线上线下结合在一起才有零售的未来,这是非常正确的。只是我不认为零售需要分什么新零售旧零售,但马云这样的大佬如此郑重地提出来,显然分量足够重。
不过,既然零售都开始提新旧之分,商业也应该有新旧的势力——中国商业的创新目前已经到了一个分水岭,无论是实体商业还是电商,通过互联网与实体商业的结合,在固守传统与坚持创新之间,结合消费升级与社会转型的机遇,正在催生一股行业的新势力,这些企业或将引领商业的下一个十年。
这是一个商业大洗牌的时代,这一轮洗牌完全区别于以往那些粗放式的行业整合,而是真正的深层次的关于行业未来的质的洗牌,这也将导致中国零售业将在这一轮洗牌中,诞生真正的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