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国良 许 波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系统论视角下的高校后勤文化体系建设与人才培养
□唐国良 许 波
[电子科技大学 成都 610054]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后勤管理服务是这系统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后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影响作用愈来愈受到教育管理者的重视。通过引入系统论的观点, 探讨了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构建及其在高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工作中发挥的特殊作用。
系统论;后勤文化体系建设;人才培养
高校人才培养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涵盖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乃至管理服务各个层面的活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体现了学校全方位育人的目标和行动。
目前,我国高校后勤改革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后勤服务既承担着“为学校师生员工的教学、科研及生活提供服务保障”的任务,也肩负着“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的重要职能,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发挥着独特的影响作用。高校后勤文化作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维系高校后勤企业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又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共同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功能。因此,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构建,对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促进大学生成长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所谓系统是指由互相联系的若干要素(或部分、子系统)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论的创立者贝塔朗菲(L. Von. Bertalanffy)将其定义为相互作用的诸要素的复合体[1]。系统由若干要素组成,但并非各个要素的简单相加,要素与要素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有机联系,在系统的内部和外部形成一定的结构和秩序[2]。因此系统论的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是把所研究分析的对象看作一个系统,认识系统的整体与局部之间、系统内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实现系统的整体优化功能。
高校后勤文化是指后勤企业在长期的经营管理服务活动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共同价值观念、思想作风,是包含了后勤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要素在内的完整体系。按照系统论观点,世界上任何事物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同样,高校后勤文化也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物质是基础、精神是核心、制度是保障、行为是载体”,四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发展的有机整体。
具体而言,在高校后勤文化系统中,精神文化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精髓,它集中体现了高校后勤服务独特的目标追求和价值理念,包括后勤服务宗旨、服务精神、服务目标、经营方针及行业道德等;物质文化是基础层,是一种由高校后勤创造的、以具体的物质形态呈现的器物文化,包括服务产品、服务设施和服务环境等;制度文化是保障层,是高校后勤在服务管理中所应遵循的规章制度、行业规范及行为准则,对高校后勤服务起到规范和约束作用。行为文化是高校后勤文化的表象层,是后勤员工在经营服务及学习娱乐活动中产生的动态文化现象,也是高校后勤经营理念、服务精神、组织风貌的折射与体现。
这四个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共同体现高校后勤管理和服务的品质。用系统论的思维方法来分析问题,就是不仅要从部分上去看问题,也要从与整体联系在一起的诸种关系方面来思考,用集成的关系集合体来解释问题[3]。因此后勤文化建设不是割裂的、单一某方面的建设,而是一个系统的、体系化的建构。
一般人认为,大学是传播知识和学术研究的场所,但高等教育的目标更着力于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4],强调术业教导的同时,更注重其品德修为与综合素养,注重思想教育、观念引导、情感熏陶和人格培养。因此,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教学科研部门发挥其“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功能,也需要包括后勤在内的高校各个部门通力合作,发挥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作用,实现综合育人效果,这是一个多角度、多环节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
由于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成长环境,高校后勤与其他社会企业不同,它具有“经济”和“教育”的双重属性,管理与服务工作被赋予了育人的内涵。作为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后勤文化对置身校园的学生具有润物无声的影响和教育作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品性修养的长效激励因素[5],在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才培养具有“木桶效应”,其中任何一个元素受到忽视都会形成人才培养体系“木桶”中的短板,培养质量的提升程度取决于那块“短板”。
因此,应树立大文化观,将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置于高校育人系统工程大环境下,运用系统论的原则,以整体性思维、开放性视野,推进后勤文化体系建设,真正落实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在规划后勤事业发展时大多管理者考虑的是如何抓好业务管理,认为后勤注重的是服务指标和经济效益,在文化建设上花费精力没有必要,也更缺乏及财力、人力、物力的投入。一些管理者甚至认为文化建设是走过场,浪费时间,影响业务工作;同时对后勤育人功能的认识也不到位,认为育人是教师的职责,与后勤没有太大关系。这种重业务轻文化的思想是领导者缺乏长远战略眼光的表现,也是企业缺乏持续发展动力的根源。
高校师生员工对于后勤文化的认知往往聚焦在环境布置、文化活动等文化外显内容,多数关注的是活动形态和外在标识应用。对后勤文化的概念认识存在偏差,使得大多的文化建设仅局限于背标语、喊口号、穿制服和开展文体活动等表面形式和手段,而忽视了内部管理机制建设,缺乏对企业精神等文化内涵的分析挖掘和宣传。流于形式的企业文化建设无法表达出文化的真正内在涵义,无法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作用十分有限。
一些管理者虽然有加强文化建设的意识,但在文化建设的运作过程中是把文化活动、墙上制度、形象标识等当作不同项目来规划运作,把文化各层面建设割裂开来,“单一化”发展。这是一种碎片式的创建,缺乏系统考虑,这样设计与培育起来的后勤文化不成体系,无法与后勤其他方面形成有机结合的生态系统,不利于科学构建与和谐发展,也不利于内外部体系合力作用的有效发挥。
由于没有正确的文化建设理念,不少后勤企业的文化建设没有明确的定位和目标规划,文化建设带有临时性和不规范性;在日常管理中,大多以行政推进为主,员工在其中处于执行与服从的地位,对倡导后勤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不明确,认同感不强,难以发挥员工在文化建设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性,因而文化建设难以深入人心,没有落实到行动,也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遵循系统论的原则,针对目前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如何构建高校后勤文化体系育人功能的长效机制,须将着眼点放在以下几方面:
高层管理者是后勤工作及后勤文化建设的决策者和倡导者,后勤文化建设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靠领导的重视和引导。高校领导层在谋划高校文化大格局中应留给后勤文化一席之地,给后勤文化建设提供施展的空间。后勤领导层则应围绕高等学校“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战略主题,牢记自身“教育后勤”的属性,以“服务”与“育人”为宗旨,确定后勤企业的战略目标以及后勤文化的核心理念。
文化,对于组织而言具有导向、激励、约束及认同等作用[5]。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斯指出,大多成功的企业,源于员工能够分解、接受和执行组织的价值观,认为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价值观正确性及其清晰度[6]。高校后勤只有在核心文化中贯彻“服务为先、育人为本”的理念,强化全员育人的意识,形成高层积极倡导、员工自觉实践的风尚,方能有效激发活力,实现服务育人的目的。
按系统论观点,系统的整体功能不同于各分系统功能的简单累加,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将发挥出不同于分系统的新的整体功能[7]。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构建,应整合物质、精神、制度、行为四个文化层面的相互作用力影响力,与学校文化相融合,发挥其特殊的育人功能。
高校后勤工作服从于高校战略目标,后勤文化植根于高校校园,“服务为先、育人为本”是其精神核心。因此,高校后勤应以“保障学校,服务师生”为使命,以“同心协力,服务育人”为宗旨,以“奉献、进取、协作、创新”为后勤精神,建立全员的认同感和使命感,并以此精神文化来决定后勤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服务的目标追求,来制约员工的行为规范、启发后勤的育人自觉。后勤精神文化统领支配着制度文化、行为文化以及物质文化,同时又通过管理、服务、经营等活动,渗透到后勤工作的各个环节中。
高校后勤为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创造的服务产品、环境设施是后勤物质文化的体现,这些物质元素在提供基础服务保障的同时,也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无处不在地传递着校园主流文化的精神内涵。按照现代教育心理学的观点:人的性格形成过程中,环境因素影响很大。在学生的成长发展过程中,学校的环境对学生则具有无形的渗透性和强烈的暗示性,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作用[8]。行为文化是高校后勤员工在管理、服务及各种活动中所呈现出来的言行举止、行为规范,是学生最能直接感受到的后勤文化表象。后勤员工整洁的仪容仪表、热情的服务用语、规范的劳动操作等,既是后勤管理制度的要求,也是员工个人素质的体现,对大学生是一种无声的感染和鞭策。后勤人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全心全意的服务意识、吃苦耐劳的工作作风,更是一种非理论说教的正能量教育,有利于大学生的职业精神和专业精神的培养。制度文化作为后勤文化的保障层,以刚性的章程准则规范着后勤的服务行为,保障了后勤管理有章可循井然有序,同时也逐渐内化成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并通过微妙暗示、内在提醒等形式给与学生无形的约束。这样一种软约束力以文化的精神力量,促进大学生的行为规范,使之自觉不自觉地养成规则意识与制度意识。
可见,高校后勤的物质、行为和制度文化作为外在的文化载体,共同承载着一种后勤精神和理念,这是一个相互贯通、交互融合的有机育人整体。后勤文化作为一个整体系统,融合在高校校园文化体系中,通过后勤服务形象,以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无声力量传递着生活教育,发挥着 “润物无声”的整体育人功能。
以后勤文化建设活动为载体,设计学生参与的后勤实践活动,能增强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后勤部门建立健全学生参与管理监督机制,聘请学生督察信息员,督察服务质量,反馈服务情况,既为后勤改进服务工作提供信息,又能发挥其宣传沟通作用;健全学生参与服务实践机制,依托后勤丰富的实践机会和技术指导,设置勤工助学和自主创业岗位、成立社团、组织活动,甚至开设生活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中增进对后勤工作的了解,体验劳动的艰辛,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学生参与后勤的实践与学习,可以丰富学识,拓展思维,还可以锻炼能力、增长才干,同时也塑造思想、陶冶品德,有益于完善人格,提升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学业生涯,专业学习固然重要,如何生活、生存和为人处事也是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知识、技能等学业提升离不开老师的传授、指导与引领,而学生的文化品格与思想修为则更多是在其身边最真实自然的感受中、在日常接触的人和事的耳濡目染中浸润养成。让学生参与后勤管理与服务实践,是向学生传递社会教育、生活教育,是促进学生完成从校园人到社会人转换的加速器[7]。它能促成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是最有效的一种教育。
队伍建设,是发挥育人功能的组织支撑。按文化社会学的观点,人是文化的主体,在任何一个文化系统中,人都是最基本的构成要素。人首先是文化的创造者,其次是文化的占有者和载体[3]。在高校后勤文化建设中,人的因素起决定性作用。后勤员工作为后勤文化的创造者、接受者和传播者,是否认同并熟知后勤文化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内化成习惯和行为准则,决定了后勤文化的层次。高校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的高低,高校后勤服务育人的目标能否实现,取决于高校后勤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因历史原因及后勤服务的特殊性,后勤队伍存在着文化层次偏低、年龄偏大等现实问题,与后勤现代管理和师生要求有较大差距。对高校人才培养中这一特殊的教育工作群体,高校后勤文化建设必须着力其素质的提高和潜能的挖掘。一要加强思想教育和文化理念宣贯,让员工明确自己既是服务者也是教育者的角色定位,树立服务意识与育人意识;二要以尊重关心员工为出发点,充分肯定员工的个人价值,挖掘发挥员工的潜能与智慧,为其自我价值的实现创造条件,以唤起并树立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三要加强对员工专业技能的培训,更新服务理念、砺炼业务本领,提高后勤的管理效率与服务质量,同时以优质高效的服务水准、敬业奉献的职业精神感染和教育学生。一支具有勤奋务实、奉献进取、团结合作、开拓创新精神的员工队伍将是后勤精神人格化的象征。通过建设高素质的后勤人才队伍,夯实高校后勤文化建设的基础。
面对现代社会愈来愈激烈的竞争,企业的立足之本不仅依靠先进的技术与优质的产品,更需要一种能体现该企业独有的经营理念与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特征以一种特殊的信息传递给员工、消费者,向社会公众传达企业形象,从而取得企业内外部的一致认同感,提升企业认知度,增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CI,译为企业形象识别系统或企业形象的设计,是指企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自己企业的各种特征进行整合规划,以创造出所希望的自身形象。
CI系统由MI(理念识别)、BI(行为识别)和VI(视觉识别)三个方面构成。MI是企业独有的宗旨目标、精神理念的概括体现,属于企业文化的意识形态范畴。它是企业的思想和灵魂,是企业整个系统识别的原动力。BI是企业行为识别系统,是以经营理念为基本出发点,建立完善的组织制度、行为规范,以强烈的规范性、秩序性展示企业经营管理的动态形象。VI是企业品牌视觉系统,是企业理念视觉化传达的载体,它将企业精神、服务标准、文化形象等抽象语意具体化为相应的符号、图像等,以有形的标准字体、标准色彩、象征图案等企业标志与造型,实现完整的、体系化的视觉传达。这三方面与文化体系的四个层面紧密相扣。
高校后勤导入CIS,是把后勤企业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和发展。它不仅是视觉的包装,而是对后勤企业理念、员工行为规范和视觉标识等进行整体规划与视觉设计,以高校后勤员工与组织形象的塑造凸显后勤企业的风格,从而达到凝聚人心、引导方向、激励员工、整合沟通的效果,提高后勤企业形象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实现育人环境与育人效果的升级。
总之,高校后勤文化体系的设计与培育是制度、行为、物质、精神的和谐统一,是后勤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是后勤服务与管理乃至教育等各方面的有机结合。从系统科学的角度对高校育人环境下的后勤文化体系建设进行规划研究,探寻高校后勤文化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策略及路径,将拓展和丰富学校的素质教育,也为高校思政教育生态系统的完善提供新的理论支持和文化支撑。
[1]杨迎祥. 高校道德教育体系的系统论思考[D].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11.
[2]朴昌根. 系统学基础[M].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
[3]郭霄鹏. 用系统论思维方法分析高校校园文化体系[J].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0(4): 74.
[4]中国网.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EB/OL]. (2010-03-01). http://www.china.com.cn/policy/txt/2010-03/01/content_19492625_3.htm.
[5]田晓明. 高等学校服务育人工作改进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 2010.
[6]胡哲锋. 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建设[J]. 兰州学刊, 2003(5): 177-178.
[7]邹治, 罗英姿. 系统论视角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1): 143.
[8]唐国良, 许波. 高校后勤保障与学校人才培养的关系之实践性探究[J].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社科版, 2013(6): 108-112.
AbstractTalents cultivation in collage and university is a comprehensive project, of which logistics management service is its integral par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campus culture, the influence of college logistics culture on the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receives growing attention from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system theory to discuss the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culture as well as its special role played in the enhancement of talents cultivation quality.
Key wordsSystem theory;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culture; talents cultivation
编 辑 邓婧
On Construction of University Logistics Culture System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 Theory
TANG Guo-liang XU Bo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Chengdu 610054 China)
G471
A
10.14071/j.1008-8105(2017)05-0098-05
2016 - 07 - 12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2014年度课题“高校后勤文化体系建设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支撑性研究”(SC14B023).
唐国良(1964- )男,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许波(1968- )女,电子科技大学后勤保障部党委副书记、副教授.